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化石吟 >

化石吟教案精選

化石吟教案精選

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精選

張峯

課型:講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奇幻、葱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4、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閲讀方法。

過程和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繫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3、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式:合作探究體驗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聽説過"滄海桑田"這個詞嗎?這個詞什麼意思呀?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欣賞化石圖片)。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字詞檢查

1、字形字音

奇huàn(幻)zhuóyuè(卓越)cōng lóng(葱蘢)

guǒ(裹)藏骸(hái)骨潛(qián)行

軀殼(qū)檔(dàng)案猛獁(mǎ)萬載(zǎi)

2、解釋詞語

骸骨:屍骨

葱蘢:(草木)青翠茂盛

化為烏有:變得不存在。

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教案《化石吟教案》。

日轉星移: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三、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或用錄音帶):教師感情飽滿地範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讚歎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2、學生聽讀時要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2)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結構上有何特點?

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特別講解詩歌的幾個層次,理清詩歌結構。

因為這首詩歌比較長,學生在整體把握的時候,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建議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要進行分層。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暇思的內容;第七節為第三層,"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説,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響應。

最後讓學生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首尾呼應、押韻的特點。

四、深入探究

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美。

思考:

(1)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3)化石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什麼話?

(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4)品讀詩歌的語言美:(投影)

比喻的作用;

"你"具體指代什麼?能否改成"他",為什麼?

"生之靈火"、"密碼"指什麼?

(5)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讚歎。

四、拓展延伸

以"交流會"方式,讓學生將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化石的圖片、光盤、書籍等內容展示給大家,互相交流,教師適時補充相關資料。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關於化石的信息,有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並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麼?請結合你所蒐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羣。它的出現,標誌着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佈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以開闊學生思路。(投影)

2、"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獁的情況。(投影)

(1)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最大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鶓龍似雞龍稜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樑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最大的恐龍有:腕龍虛幻龍達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樑龍

吼聲最大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2)猛獁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獁(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裏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温馴謙和。<br

標籤: 化石 教案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shiyin/j9v0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