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潮 >

觀潮資料收集

觀潮資料收集

  【關於漲潮】

觀潮資料收集

海水有漲潮和落潮現象。漲潮時,海水上漲,波浪滾滾,景色十分壯觀;退潮時,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灘。

漲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兩次,很有規律,間隔時間為12小時25分。海水的漲落髮生在白天叫潮,發生在夜間叫汐,所以也叫潮汐。我國古書上説“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在漲潮和落潮之間有一段時間水位處於不漲不落的狀態,叫做平潮。

潮汐是海水週期性漲落現象。潮汐每天都要推遲一會兒,而這一時間和月亮每天遲到的時間是一樣的,潮汐和月球有着必然的聯繫。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中已提到潮汐與月球的關係,東漢時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論衡》一書中則明確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直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從數學上證明潮汐現象確實是由太陽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漲潮時並不是多出來水,而是因為近海海域的海水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向陸地一波波地運動,使得海水看起來好像漲起來了一樣。

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的影響,一年之中有春、秋兩次高潮。潮汐還受地理環境、海岸位置、洋流運動等諸多因素制約。錢塘江口的杭州灣呈喇叭口狀,越往裏越窄,加之漲潮時帶進的泥沙淤積在江底形成沙坎,從而造成著名的錢塘江潮。

潮汐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對航海、漁業、鹽業等都有重要影響,潮汐還可以用來發電。

  【關於錢塘潮(Qiantang Tide)】

錢塘江,舊稱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中游稱富春江,流經杭州始稱錢塘江。

錢塘潮是世界著名湧潮之一,國際地理學界將錢塘江與南美亞馬遜河、南亞恆河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湧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湧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

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牀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湧潮。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傾倒了無數遊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

觀賞錢塘秋潮,有三個最佳位置。

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第一佳點。這裏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面的白練,伴之以隆隆的聲響,酷似天邊悶雷滾動。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宛若一羣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潮頭推擁,鳴聲漸強,頃刻間,白練似的潮峯奔來眼前,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傾濤瀉浪,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潮湧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峯,果然“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一簇簇聲吞萬籟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壯觀,其力無窮,據説有一年,曾把一隻一噸多重的“鎮海雄師”衝出100多米遠。當潮湧激起巨大回響之後,潮水又坦然飛逝而去。有人這樣寫道:“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確切地描繪了潮來潮往的壯觀景象。

在第二個觀潮佳點——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南北兩岸地勢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進展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在北岸觀潮者看來,是來自東方,故稱東潮。當南潮撲向南岸被蕩回來,調頭向北湧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撞個滿懷。霎時間,一聲巨響,好似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峯,着實令人怵目驚心!

在第三個觀潮佳點——鹽官鎮西12公里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返頭潮”。這裏,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潮水至此,氣勢已經稍減,但衝到丁字壩頭,仍如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轉,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這返頭潮的突然襲擊,常使觀潮者措手不及,驚逃失態。

此外,海寧觀潮還有日夜之分。白天觀潮,視野廣闊,一覽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當空時觀賞夜潮,卻也別有其妙。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峯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閲水師,以後相沿成習,遂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有一首詩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準時呢?這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問題。對此,有一個傳説是這樣説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事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卧薪嚐膽,準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説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譭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鬱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當然,傳説不過是傳説而已。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

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湧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峯。

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湧潮呢?回答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湧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説:"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湧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問及,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其實,説起來,錢塘秋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最盛位置的變化,人們的觀潮點也隨之改動。宋時的觀潮點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現代江海變化,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秋潮的衰微現象。

1985年農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在鹽官鎮,潮水來時,只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錢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得近處,僅止片片浪花,湧潮高度只有50至60釐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實上,錢塘潮沒有消失,但是,近十年來,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而1985年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牀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錢塘江流量比歷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同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淤積增厚,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

據此,有關人士推知,因為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但由於江道的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匯點將逐步東移。今後,觀潮的最佳點,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肖山縣圍墾十七工段。

  【有關錢塘潮的詩詞】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杜甫: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王在晉《望江台》: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湧自天來。

李廓《憶錢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橫江詞》: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徐凝《觀浙江濤》: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錢塘郭裏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蘇軾《觀浙江濤》: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那兩得。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毛澤東《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標籤: 觀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hao/ynx0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