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潮 >

《觀潮》教學

《觀潮》教學

教學設想

《觀潮》教學

錢塘江大潮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錢塘江大潮也成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羣、採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將場面描寫寫的精彩引人。八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閲讀文言文的方法,比如藉助註釋瞭解文意,積累重點詞句提高閲讀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讀促講,重在養成學生積累習慣,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朗讀要求,激發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由讀到思再到説,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和審美素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瞭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閲讀,培養學生比較閲讀的能力。

3、教給學生改寫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種形式的改寫。

情感價值觀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通過品讀賞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發學生對人與自然搏鬥的勇敢精神的認識,樹立人類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讀懂讀通文章,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文章主題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現方法。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2、引導學生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語言文字的表現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閲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比較閲讀,感受不同文體相同題材的文章的區別,並學習進行改寫。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錢塘江大潮,是聞名世界的奇觀,蘇東坡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以此來讚美錢塘江大潮,那麼,錢塘江大潮潮來的景象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觀看錢塘江湧潮的錄象,看後請談談自己的感受。

[説明]這一激情導語及錢塘湧潮的錄象放映,目的在於創設吸引感染學生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我們課前佈置預習本課時,要求同學們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和有關錢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識,誰來説説自己找到的知識要點,讓我們資源共享。

[説明]要求學生説作者和錢塘江大潮成因知識,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養成不懂就查的好習慣。

教師簡介背景:南宋的國都是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今由於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南宋詞人周密曾經觀看了錢塘江湧潮,並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生動的描繪了出來,現在就讓我們隨着南宋詞人周密走進《觀潮》,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吧。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難句,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1)讀準字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一舸無跡(ɡě)善泅(qiú) 僦賃(jiù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辨明詞義:

既望(望,農曆十五;既望,農曆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牆)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髮文身(畫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江岸)

編者按:小編為大家收集了“西蒙諾夫《蠟燭》教案設計精選”,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蠟燭》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

2、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標:

1、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珍視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衞世界和平。

二、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上第三課《蠟燭》。你們應該都有用過蠟燭吧,那我考考你們:我們經常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用到蠟燭?(提問:讓學生思考後回答)

【明確】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裏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裏蠟燭起着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託懷念、哀思。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為什麼以“蠟燭”為題,有什麼深意呢?(帶着這個問題,同學們用5分鐘時間瀏覽下這篇課文,並給每段段落標上序號。)

(二)簡介課文背景資料: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識記詞語(正音、解詞):

鞠躬(jūgōng):彎身行禮.瓦礫(wlì):破碎的磚頭瓦片.

鞠躬(jūgōng):彎身行禮.地窖(jiào):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憊,身上一點力氣也沒有。也作“精疲力盡”。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西蒙諾夫《蠟燭》教案設計精選”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中考頻道。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隱忽現)

3、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教師可酌情給予指導。

4、選四位同學翻譯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5、多媒體顯示第三段譯文,學生共同評點。

譯文略

學生評點:“吳兒善泅者數百”應翻譯為“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旗尾略不沾濕”應譯為“旗尾一點也不被水沾濕”。

教師提示:文言文翻譯應遵守“信”“達”“雅”三字原則。在翻譯的過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對應,可以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適當潤色,爭取用現代漢語表現出弄潮兒的風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讀文章內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齊讀課文,思考:

〈1〉、《觀潮》第一句就説:“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一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描寫對象,總領全文,點明題旨。

〈2〉、“偉觀”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你想用哪些詞語分別這些方面的特點?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人湧如潮。概括起來就是:潮來之狀——雄偉壯觀,演習之形——精彩動人,弄潮之勢——勇敢矯健,觀潮之盛——盛況空前。

2、研讀文章內容,欣賞語言美,感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特點。

A、生研讀課文,設計問題,質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附可能會探究的問題]

〈1〉、第一段中,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樣的順序寫景?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採用怎樣的修辭方法來表現?

〈2〉、水軍演習的場面寫得扣人心絃,其精彩之處表現在哪裏?這樣一場複雜的演習活動,而結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這是採用怎樣的寫法?採用這種寫法有什麼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4〉、第四段中寫觀潮人數之多與上文寫錢塘江潮的氣勢、操練水軍的情況及吳中健兒有何聯繫?[探究學習]

學生明確與教師點撥:

〈1〉、學生明確:從“方其遠出海門……勢極雄豪”為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寫出了海潮的壯麗雄奇。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僅用“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把海潮在遠方、漸近、奔湧到眼前時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2〉、學生明確:這個場面精彩之處在於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鬥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

教師點撥:最後結束在“煙消波靜”的靜景上,是採用動靜相襯的方法,造成起勢浩蕩,轉瞬即逝,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

〈3〉、學生明確:描寫壯士形象的句子是:“披髮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領的句子是:“爭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濕”。

〈4〉、教師點撥;課文前三段分別描寫了錢塘江潮的氣勢。操練水軍的情況及吳中健兒的突出表現,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寫。最後一段則是從側面描寫,觀潮的人越多,越是説明錢塘江潮氣勢的壯觀,越是説明水軍操練及吳中健兒的本領高強,人人都想一睹為快。這樣,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對正面描寫起了襯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現力。如果説江潮圖是一道自然景觀的話,那麼演習圖、弄潮圖及觀潮圖可視作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輝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從而突出了人在與自然搏鬥中的拼搏精神。[説明]本文的重點就在於這一環節的設計上,目的是引導學生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質疑問難,學會發現、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提高閲讀能力。

B、師提問題,學生思考,昇華情感:

針對學生提的問題,老師提出學生沒有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交流

[問題]〈1〉為什麼要寫教閲水軍與吳中健兒在潮頭弄潮?

[明確]作者在描寫了浙江潮的雄偉壯觀的景象之後,又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術,使得兩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這樣的描寫,使雄偉之上更添雄偉,壯觀之上更添壯觀;使自然美與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襯,給讀者極其美妙的感受,在身臨其境中受到美的薰陶。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作者如此着意刻畫出人是自然的精靈,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精彩美麗,表現了人敢於和自然搏鬥的大無畏精神。

[問題]〈2〉據説近幾年,有不少人因看錢江湧潮而喪命,是否説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膽識敢於弄潮爭標和大自然搏鬥,今人就缺乏這種鬥志了?(同學爭論)

[明確]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車與大潮賽跑,在大潮中架船張帆,還有像長江漂流、飛躍壺口瀑布以及神舟5號、6號飛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紀人們的膽魄,以及我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説明]這一環節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上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時別忘了人是萬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靈,我們要有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勇於拼搏。這無疑是人格美的一大體現。

五、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敍文,並與課文進行比較閲讀。

酒泉子

潘 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教師指導: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大多隻側重於改變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換體裁,如這次訓練要求把詞改寫成記敍文;可以改換人稱,如把詞中的第三人稱改寫為第一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捨、豐富和補充。改寫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透徹瞭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把握各自的特點。

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聯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羣湧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湧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

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

[説明]本題的設計在於拓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縱觀全文,談收穫

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談。可以是知識與能力,也可以是獲得了某些學習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昇華等。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補充練習

多媒體顯示:

翻譯下列句子:

①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④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3、完成課上的改寫練習。

板書設計

課後活動設計

一、説話訓練

假如你負責海寧市有關錢江潮申報“世界遺產”一事,由你起草申請報告,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談起,申報理由是什麼。模擬申報會,組織同學發言。

二、寫作訓練

請你展開想像,結合課文內容為錢塘江大潮寫解説詞,有條件的可以製作成課件,圖文並茂最好。

教學後記

新課程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主線,以發展為主旨。魏書生説:“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做的事,一定讓學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學上,我牢記三句話:“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導讀、導疑、導思、導練,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確定的三項教學目標,體現了“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個性、全面提高素質”的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觀點。教學過程主要設計朗讀、釋意、積累、思考、質疑、點撥、練習的教學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導語設計注意了學習興趣的激發,補充的課後活動設計同樣注重興趣培養,注重提高個性化學習效果,將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設計使教與學交融,教法與學法的相互轉化,重視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努力實現教學方法最優化,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現了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的有機統一,多種學習方式的有機統一,師生多種交往方式的有機統一,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觀潮》教學設計案例”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中考頻道。

編者按:小編為大家收集了“酈道元《三峽》教案精選”,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瞭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4.背誦並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學習古人寫景的方法,體會其語言的精妙。

3.引導學生在想像中再現景物,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

文章描寫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酈道元的《三峽》抓住了三峽這一自然景觀的特點,描繪了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最好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

2.拓展閲讀法。選擇與三峽有關的詩文進行拓展閲讀,培養學生的比較閲讀能力。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閲讀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三峽》圖。

設計(一)

如果説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麼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注疏》的《三峽》。(板書文題)

設計(二)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遊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三峽畫卷中來吧。

設計(三)

電視裏不斷報道三峽移民喬遷新居的消息,當你為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歎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時,你可曾想追溯三峽的過去,一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們終於有機會走近她了。(板書文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人。做過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職,治政嚴整,執法峻刻,為權豪所憚。他生性好學,歷覽羣書,撰《水經注》40卷,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註釋。《水經》是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得非常簡略。酈道元收集了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以及自己遊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水經》作註釋,對《水經》中的記載加以詳細闡明和補充,引書達四百多種。它敍述了兩岸各地的地理古蹟、神話傳説和風俗習慣,對各地秀麗的山川作了生動的描繪,文筆簡潔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課文所選《三峽》節選自《水經注》的《江水注》,是《水經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

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①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段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三峽壯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組交流,每組負責一個語段,然後選四位同學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羣山連綿的特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説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説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峯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峯巒重迭,雄峻險拔的山勢。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山 兩岸連山 隱天蔽日

學生齊讀第1段,想像羣山連綿,高聳入雲的三峽美景。

2.學生明確:第2、3、4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2段寫夏季三峽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説夏天水漲,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漲。“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是説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才會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着駿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

標籤: 觀潮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hao/lr4l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