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滄海 >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

導語:《觀滄海》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歡迎大家閲讀和借鑑!

《觀滄海》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重點:

1、 理解詩句內容,能根據詩句中的詞語,理解詩人的抱負。

2、 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誦讀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對古體詩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麼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湧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裏”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並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閲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後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實景:海水 樹木 草 秋風 洪波

虛景:日月 星漢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理想

教學反思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個人簡介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教學環節。

首先用錄音誦讀。然後讓同學們,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然後是賞析詩歌。最後學生通過我的講解,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總的來説,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標籤: 教學 觀滄海 案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anghai/xmj9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