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短歌行 >

曹操短歌行 賞析

曹操短歌行 賞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兩家。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當空,江面風平浪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後,在帳內設酒席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鴉聲南鳴而去,曹操對此形此景,感慨萬十,他橫槊翩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 賞析

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節八句。

第一節憂歎人生苦短,要人們對酒當歌。詩的開場就勸説人們“對酒當歌”,詩人的理由是:“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能有多久啊,它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會幹了,還苦於過去的日子太多。“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猛一看很像《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勸人們及時行樂,其實不是。這裏講“人生幾何”,是説自己要抓緊時間,及時建功立業。這從表面上看,是曹操在抒發個人的情感,發愁時間太快,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已經流逝,應該趕緊拿定主意來施展抱負。“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最早發明釀酒的人,這裏作酒的代稱。接下來詩人説,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而詩人的憂愁難以消除。用什麼來解消愁悶呢?只有藉助酒。世事混亂,詩人目睹百姓的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歎。這一點他的《蒿里行》中可得到佐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以這八句作者寫的不是“愁”字,也不是“愁”需要用酒來消解,要人們“及時行樂”,而是奉勸人們真正懂得人的生命規律而及早成就事業,下面的詩意由此伸發開去。

第二節寫詩人求賢若渴的樣子。“青青”,原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裏指代有學識的人。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情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引用此詩,並一直低低地吟唱它,巧妙至極。他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直接比喻對“賢才”的思渴;也省掉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的兩句話,意思是説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事實上曹操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向他們發出信息,希望賢才能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君”,在《詩經》中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這裏指曹操心目中的賢才。“沉吟”,低聲叨唸,表示渴念。“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着野地裏的艾蒿,這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由此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這八句情味深長,感情纏綿,但仍然沒有明確點出“求才”二字,而是用典故作比,內涵豐富,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起到的`社會作用巨大。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猶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麼時候才能摘取呢?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這裏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藉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為求賢而愁”和“待賢以禮”,這可以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這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是對以上的強調與照應,從結構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賢才的關切,渴望天下賢才盡歸己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作比喻的深化。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是説,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誠服地來歸順。周公為接待天下之士,洗一次頭,吃一頓飯,有時中斷幾次。這種傳説幾乎很誇張,不過用這個作比,它能説明求曹操賢若渴的心情,使天下有用之材匯聚到他的麾下,賢才全部歸己。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不存在“人滿為患”,這些句子畫龍點睛,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這首《短歌行》是一首政治詩,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而服務的,作者將政治內容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中。詩中採用言志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詩人把這些複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鬱的筆調錶現了出來。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名句,表達詩人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禮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

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歎,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盪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千萬不能理解為曹操勸人“及時人樂”云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而是另一個層面上的意義。

標籤: 短歌行 曹操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uangexing/mk7x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