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采薇 >

長歌懷采薇全詩翻譯賞析

長歌懷采薇全詩翻譯賞析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我與他們對望卻互不認識,只好大聲唱起《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出自] 王績 《野望》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註釋:

選自《東皋子集》卷中。王績 (約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的走。

依:歸依。

落暉:落日。

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譯文1:

傍晚時分站在詩人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金黃的秋色,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牛羣返回,獵人騎着馬帶着獵物回去。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譯文2:

日暮時,我站在東皋村頭遠望,惆悵徘徊不知所措。每一棵樹都枯黃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餘暉。牧童騎在小牛背上返家,獵人駕着駿馬滿載獵物歸來。我與他們對望卻互不認識,只好大聲唱起《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賞析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説:“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説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王績的《野望》一洗齊樑間的綺麗浮豔之色,有樸素自然之美。

這種樸素之美源於詩人追求的"野"趣。詩人的眼光從閣闈轉向山村田園,他退隱林泉,傾慕陶淵明,這首詩也有陶詩中時時出現的`對田園山村、自然風物的欣賞喜愛,有作者忘情于田野的心懷。這首詩是清澈質樸的牧歌。當然田園並不能慰藉他,苦無知己的苦悶是詩的“主旋律”。

這種樸素美通過粗樸、富有山野味的意象來表現。薄薄的秋天暮色,山野間盡染的層林,起伏的山巒,落暉的光與色,再加上牛犢獵馬,歸家的牧者獵人,交織成一幅有着濃郁田園牧歌情調的山鄉秋晚圖。

這種樸素美還表現在寫景抒情的手法上。詩人在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詩人對眼前的景物沒有精雕細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粗線條的描繪。全詩寫景動靜、結合、遠近結合: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這四句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尾聯借典抒情,而頷聯通過落日下的秋景,渲染了孤獨無依的苦悶,此聯情景交融。全詩含蓄藴藉,讓人久久回味。

賞析二:

初唐詩人王績,一個由酒而仕,仕而歸隱,躬耕田園,自得其樂的瀟灑才子。賞讀了這首《野望》,方知他積蓄於心的無奈和不得志。看似他狂放不拘,灑脱隨性,心夢桃源,無悔於心。而由此帶來的孤寂與涼意在此詩中不禁流露。所以,人們往往將並非出自本性的狀態視於他人,為的是深掩內心無法圓滿之志,而王績也正是用酒與隱獲得一份寧靜,淡忘,麻木,他教會我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用高貴的精神看待世間的遺憾與不公。

一、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因出生世家,祖輩為其留下了這片“東皋”田地,日落西山,朦朧下的夕陽如若罩上了一縷薄暮,遠遠眺望,何其開闊,恬靜。想到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古今人物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三種境界,它的第一層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望”字,隱含着遠大深邃的理想,追尋着學而優則仕的目標,更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般儒士獨立人格的體現與嚮往。可王績呢?他發出的是“徙倚欲何依”的感慨。孤獨寂寞的他在心裏追問的是哪裏能實踐自己理想的舞台與依託。惘然,痛苦,失落就是他所體會到的,堂堂男兒想到的是去哪裏找到“依靠”?究其一生,他還是沒能獲得他心中的依靠,整日在杜康中遺忘麻醉自己,悲涼之感讓身處當下的人們感同身受,時下的我們不是在全力已付地尋找那份安身立命的依靠嗎?不禁自問,“找到了嗎?”什麼才是真正的依靠?是情感,金錢,地位,還是內心的堅持與不棄?……答案或許只有個體生命本身才能回答。

二、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王績在東皋之地遠望到的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看似普通至極,沒人不會明白詩人所言之物。可細觀之,方覺氣象之浩然,棵棵樹木都是一色,那便是“秋色”。何謂秋色,它是樹葉凋零,由充滿生命意象的綠葉轉瞬而成蕭瑟淒涼的黃葉,小風襲來,一陣陣地從樹上飄落,紛紛揚揚迴歸大地反哺母體。自然界的秋色是美豔但又淒冷的,生命的匆匆不僅是那一林樹木,人也無法迴避。大自然的秋色對他是一種心理暗示,可他依舊站在那裏望之,難道不是內心掙扎與惋惜的陳述?自己的志向還未實現,可歲月不待人,如今望見的是秋色,落輝。一個“皆”字,一個“唯”字,描繪的是秋色之深,落輝之廣。獨自站望觀景,自身的渺小與自然的遼闊不言而喻。可又展現出他的驕傲與高貴,即便秋色,落輝圍繞其間,但我心依舊,永不違背本心的那份執着。這一切雖然是生命將終的悲苦,可他看到的仍是一種境界的遼闊與無限。

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田園生活是悠閒的,但亦是單調的。詩人的視線從悲秋的物象轉至忙碌的人世。牧人驅趕着牲畜返回住處,獵人帶着野禽欣然歸往。可自己呢?心中的苦悶能向何人傾訴,甚至連發泄的出口也沒有,只能借酒消愁。牧人會明白嗎?獵人能體會嗎?還不如他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日日皆有收穫,可以填平內心的空虛與茫然。前者是由自然之景而產生的某種相似與共鳴,這裏便是人世活動給詩人帶來的巨大沖擊。碌碌無為卻又難以立刻改變的心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惆悵,在這兩聯中得到深刻的抒發。

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來往的人們誰能瞭解我的志向與抱負,四下相顧,沒有一人,我只能唱着長歌採摘野菜去了。當然,詩人在此用了一個典故,所謂“采薇”,裏面包含着一個感人的故事,商朝末年伯夷與叔齊兩兄弟為了保全自己的品格與清白,不食周粟,隱居到首陽山上,採食野菜過活,最終因飢餓而死。留下了“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的遺言,感歎身不逢時,被孟子尊稱為“聖之清者。”他們的故事也被記錄在《史記*伯夷列傳》中。總之,詩人用典來問詢自己何時能找到“依靠”。詩就在這悠然的長歌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無限的傷愁與未知……

王績這個斗酒學士,在仕與隱中徘徊,理想與現實對他而言總是那麼的事與願違,相去甚遠。可他終究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原則。看似放蕩行為的背後是內心不斷的自責與掙扎。在鄉間桃源中遙望着他的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aiwei/mnk4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