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本週末學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大學》與教育之道”之(三)。經文如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一、經文大意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是從天子到庶人,庶人指的是平民百姓。我們知道天子下面是諸候,諸候下面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面是士人。我們學《孝經》的時候都學過,《孝經》裏面有《天子章》、《諸候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人章》。那麼從天子到庶人,這幾個等級,“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一切都是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那如果根本亂了,修身亂了,“而末治者”,“末治”是什麼呢?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切一切都“否矣”,都是沒有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裏的厚薄是一種自然情感,一般來説,家厚於國,國又可能厚於天下人。看到家人比一個陌生人親切,看到一箇中國人,又比看到一個外國人親切,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講,該厚的地方薄,該薄的地方厚,這樣的情況沒有的。也就是説對關係淡薄的人反而情意濃厚,對關係親密的人,反而情意淡薄,這不符合常理。“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這就叫知道根本,一切都要抓住根本。

二、《大學》經文的本末

《大學》的經文到現在為止講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三綱”,第二個部分是“七證”,第三個部分是“八目”。這三個部分裏也有本末關係。

“三綱”裏面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個關係裏面,“明明德”是本,“親民”是末。如果沒有“明明德”,做到“親民”是不可能的。所謂“其本亂而末之者,否矣。”如果自身不能明明德,那就不能親民。更不能實現“止於至善”這樣一個目標。“至善”是一個目標,“明明德”要做到“至善”,“親民”也要做到“至善”。

“七證”呢?是自明,是自己修身,是實現“明明德”的一個途徑。“明明德”是本嘛,但是怎麼樣“明明德”呢?要經過“七證”的功夫。“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然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通過“七證”的功夫來實現“明明德”這個本。有了這個本呢,才可以親民。“七證”是自明,也就是指自己修身。修身以後,再親民,親民就是“八目”,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是自明,“八目”是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從“七證”、“八目”來講,“七證”是本,“八目”是末。“七證”是正己,“八目”是化人。正己化人,正己是本,化人是末。

“八目”呢? “八目”裏面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其實總起來就是八個字:格、知、誠、正、修、齊、治、平。格、知、誠、正,這是明明德,這是本。修、齊、治、平是末,這是親民。

一切事物都告訴我們,找到本,“知之至也”。

三、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沒有修身,後面家呀、國呀、天下都提不上。

戰國時期,魏文侯問狐卷子道:“父親賢明能夠依賴嗎?”狐卷子回答道:“不能。”問:“兒子賢明能夠依賴嗎?”回答道:“不能。”“兄長賢明能夠依賴嗎?”回答道:“不能。”“弟弟賢明能夠依賴嗎?”回答道:“不能”臣子賢明能夠依賴嗎?”回答道:“也不能。”魏文侯一下子變了臉色,生氣地説:“我向你徵詢了這五種情況,你竟全都認為不能,是什麼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親賢明沒有超過堯,但是他的兒子丹朱卻被放逐;兒子賢明沒有超過舜,但是他的父親瞽瞍卻被拘禁;兄長賢明卻沒有超過舜,但是他的弟弟象卻被流放;弟弟賢明沒有超過周公,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卻被誅殺;臣子賢明沒有超過商湯王和周武王的,但桀和紂卻被討伐。指望別人的人不能達到目的,依賴別人的人不可能長久。你想把國家治理好,就要從自身做起,怎麼可以依賴別人呢?”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做人以修身為本。一個人做人做事,不能依賴,只能靠自己,所以修身是一切之本。

歷史上有很多修齊治平的典範,先説説舜帝。舜帝是二十四孝之一,傳説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脱;讓舜掘井時,繼母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説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所以舜修身修得好,齊家齊得好,尤其舜帝這樣的情況要能夠齊家,真是難上加難。而家齊以後,舜帝治國,國家也治理得非常好,威信特別高。

再説周公。周朝八百多年的基業,真正的功勞在周公。周公也是修身、齊家的典範。周公本可以自己當一國之君,但是他沒有,他沒有去守權,反而輔佐一個幼小的帝王,慢慢地帶大成人,把它培養為人才,然後把天下交給他。

還有漢朝的漢文帝劉恆,也是修身、齊家的典範。漢文帝也是二十四孝之一。他“親嘗湯藥”的故事很有名。漢文帝從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為代王時,生母薄太后跟隨他住在一起。劉恆與母親感情深厚,傾心地侍奉她,盡力讓她感到快樂和滿足。然而薄太后身體虛弱,常患病,連續三年都卧病在牀。三年裏,漢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後便衣不解帶地陪伴在薄太后病牀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嘗藥,他總要親自嘗過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唯恐藥餌失調。那些日子裏,漢文帝往往通宵達旦陪伴在母親身邊,整日整夜的沒法閤眼。三年後,母親的身體終於康復,他卻由於操勞過度累倒了。漢文帝的仁義和孝順感動天下人,加上他治國有方,國家一派興旺景象,並與後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

當然,歷史上也有很多帝王,他不修身的。我們比較一下,身不修的結果是什麼呢?家不齊,國也不治。

我看看秦始皇,他統一六國,那他不是平了天下嗎?可他是不修身的,他沒有按照《大學》裏講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他沒有這一套,他就是個暴君。那他的家齊不齊呢?秦始皇把自己的母親都打入了冷宮,把家弄得很亂,家也不齊。國呢?他統一天下了,但是秦朝很短,他叫打了天下,靠武力去統治一個國家,這不是治,治是國泰名安,安居樂業,風調雨順,這是國治。所以秦始皇因為沒有修身,所以家也不齊,國也不治。時間很短就滅掉了。所以《過秦論》説“滅秦者,秦國也。”這是打天下而不能治天下的一個例子。所以修齊治平,身不修、家不齊,但並不是説他不能打天下,這是講的是治天下。

還有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齊桓公也是一個諸候的王子,從小的時候吃喝嫖賭,什麼奢侈的事情都做過,應該説沒有修身。但是齊桓公也打了天下了,齊桓公打天下得益於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打天下,但是管仲知道齊桓公的品德不好,而且管仲也知道自己去逝以後,這個國就會滅掉。所以管仲死之前和齊桓公就説不要讓自己的好朋友鮑叔牙接自己的相位,是為了保護朋友,這是管鮑之交。結果他去逝以後第二年,齊桓公就被滅掉了。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各立門派,爭權奪勢,所以齊桓公的屍體放了60多天,都已經爛掉了,也沒人管。這就是身不修,家也不齊,國到後來也就亂掉了。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不修,家肯定不齊,但不代表他不能管,他可能會管家,他可能會打天下,他可能會統治天下,但是不會齊家,不能治家,更不會天下大治。

四、教育的本末

我們教育裏面有教師,有學生。我們看一看教師的本,學生的本是什麼。我們平常講,教育以教師為本,教師的確是教育的根本。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他都還有一個本。我們説教育以人為本,人以什麼為本呢?人以德為本。教師的本是什麼呢?是師德。學生的本是什麼呢?是品德。而我們現在把本和末弄反了,“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可是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原則。

先看看學生,學生的本是品德、是品質。而我們一味地注重在學習上,注重在成績上,把成績看成了本。所以我們教學生就出現了一些誤區,抓作業、抓成績、抓考試,從小學就出現了月考、週考、排名,目的是抓分數,所以我們讓孩子什麼都不幹,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學習,都用來寫作業,都用來應付考試,但是都學好了嗎?沒有。我們要知道學習的本是什麼。其實學習的本是學習品德、品質,品德品質是本,學習成績是末。本末要分清楚,“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一個孩子的品德、品質出現了問題,成績會好嗎?我們現在跟孩子説:你做什麼 事情都可以不認真,學習不能不認真;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恭敬,學習不能不恭敬;你什麼都可不吃苦,學習不能不吃苦;你做什麼都可以不努力,學習不能不努力;你做什麼都可以不優秀,學習不能不優秀。這可能嗎?一個做什麼都不認真的孩子,學習能認真嗎?一個做什麼事都不努力的孩子,學習能努力嗎?一個做什麼事都不願意吃苦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吃苦嗎?不能啊。這叫本末顛倒,“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沒有這樣的事。“其厚者薄,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我們要抓根抓本。什麼是根本?品德、品質。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品質,讓一個孩子做什麼事都認認真真,學習自然認真了;做什麼事都恭恭敬敬,學習自然恭恭敬敬了;做什麼事都刻苦努力,學習不就刻苦努力了?本立而道生。學生的品質、品德在哪呢?沒在作業上,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培養。所以我們的《弟子規》就是本。我們為什麼做《弟子規》成長日記呢?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去歷練,去養成。弟子規是生活規範,在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品質、良好的習慣、良好的性格,那麼他在學習上肯定也沒有錯。

再看看教師,教師的本末在哪裏呢?教師的本末在師德,師德是本。從教師的本來看教育。我們教師有幾種教師。抓不住根本的教師不能説在這個應試教育裏做得不好。也有時候做得好的,表面上的好。教師有三類:第一類,英雄似的教師。就像秦始皇、齊桓公,他可以打天下,他管學生管得厲害,這種老師班上孩子們的成績也不差,尤其在低年級,小學三年級前,孩子小,老師厲害,在他的強力的統治下,孩子不敢搗亂,不好好學習,收拾你。這就像一個英雄的帝王一樣,班級會出現暫時的穩定,暫時的成績,但是會不會永遠好?不會。等孩子大了以後,到了高年級,或者五六年級,或者初中、高中,這種英雄式的教師就難當了。甚至説就有一個穩定是表面的,老師在,他怕你呀,孩子們看着就穩定。老師不在了呢?班上馬上就亂了。這種英雄似的教師,往往是身不修、家不齊,班也不會治。

第二種是商人似的老師。引誘孩子的慾望,利用孩子的虛榮心,利用家長的虛榮心,用分數的引誘、名次的引誘、優秀的引誘來引誘孩子,把學習做為了一種慾望,通過獎罰,有名有利,這種方式也可能有好的成績,但是也是短時的。如果身不修,家不齊,只要成績,那可能是壓出來的,或者引誘出來的。不會穩定的。

第三種就是聖賢似的老師。靠師德,自己能做榜樣,修身了,家也齊,自然班就治了。這是抓住了根本,以德為本,師德為本。

五、我們修身、修德從哪裏做起

修身的本、德的本在哪裏呢?這裏我們要複習一下《孝經》,一個師德的本在哪裏?一個學生的品德的德在哪裏?師德、品德的本都在孝。《孝經》裏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老夫子這聖賢的智慧告訴我們,抓住了孝,就抓住了德之本。《孝經》裏也講:“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從天子到庶人,德的根子都在孝。而《大學》時也講到:“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庶人,修身是本,那修身的本又是什麼呢?是孝。從天子到要我都可以盡孝。有人説,在《大學》裏,修身不是正心嗎?不是誠意嗎?不是格物致知嗎?對,修身的本是格物致知。但是怎麼格物呢?格物的載體是什麼呢?工具是什麼呢?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很好的抓手是孝,用孝道做為一個種工具來實現格物、實現致知、實現意誠、實現心正。所以説抓住了孝的根本,“明明德”就抓住了本,所以説孝治天下。《孝經》裏講:“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不就是明明德嗎?這不就是根本嗎?抓住了孝,“是以天下和平、災難不生、禍亂不作,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天下和平、災難不生、禍亂不作,這不是平天下了嗎?修齊治平。所以説,孝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工具、載體,來實現格物致知,意誠心正,這是我們教育的本末、教師的本末、學生的本末。

六、學習心得

本堂是講教育的原點,王老師的開解讓末學十分收益。我們教師又有多少人瞭解教育的本是“德”呢?教師的本是師德、學生的本是品德。不瞭解這個本,我們就一直在竭盡全力做一些捨本逐末的事情。老師辛苦不辛苦?辛苦!學生累不累?累!可是效果好嗎?不好。

這幾天就發生的我們湖南的一件事情讓人震驚。2017年11月12日,47歲的中學班主任鮑方在辦公室被刺26刀,在被送往醫院的路上,鮑方已經沒有生命體徵。行兇者是鮑方所帶實驗班的學生16歲的羅軍,羅軍平時成績不錯,曾經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根據湖南省沅江市通報,發生在沅江三中的這起案件,系因兩人在辦公室發生爭執。 在此之前,羅軍曾對鮑方佈置的作業產生抗拒。 是什麼原因讓這個16歲的少年將手中彈簧刀扎向自己的老師?

據説這是一位優秀的班主任,而這名學生也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為什麼一個優秀的學生會刺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對現在的我們培養出的所謂優秀學生打上一個大大的引號?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當然是教育的根子出了問題。我們教師如果一心只關注學生的分數,而不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他們內心思想偏頗了、道德缺失了、品德敗壞了,而我們老師可能仍然被所謂的高分所迷惑,一點也沒有關注到孩子心裏在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沒有及時的引導,到頭來,一句話説得不如孩子的心意,就招來殺身之禍,真的是死得冤枉,死得糊塗,死得不瞑目啊!如此慘痛的教訓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我聽很多教師説,教師已經成為一項高危職業,為了自保,最好少惹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少批評、少教訓、少管閒事,在課堂上把知識講授了萬事大吉,不要和孩子結怨仇。聽聽這些聲音,這是多麼可怕的狀況!我們教師不敢做教育了,現在的孩子惹不起了,邪把正給壓住了,正義無法伸張了,那麼我們教師還有幸福感嗎?我們的孩子還有未來嗎?孩子是我們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請問孩子沒有了未來,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又在哪裏?

所以現在我們教育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就是迴歸根本,根本是什麼?就是注重師德的建設,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要立德樹人,而這一切都要從孝道做起,因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一個不孝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分再高也沒有用;一個不孝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他教的孩子升學率再高也沒用。一個不孝的校長不可能是好校長,因為“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就算他管理的學校表面再繁榮,也不能解決教育的根本癥結。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根本抓到了,我們的教育才有用,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不然捨本逐末,追名逐利,累死也沒有用,反而害了自己,也誤了孩子,而這個隱患導致的社會危機是將是極其嚴重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ypj2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