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本週末學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大學》與教育之道(十二)”,經文如是: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於而後嫁者也!

大學與教育之道雜文隨筆

一、經文大意

之所以説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裏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康誥》上説:君王保護百姓,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的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二、家國情懷教育的根基

家國情懷從哪裏培養起呢?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常常流於形式,容易走空。其實《大學》的道理是內聖外王。什麼是內聖呢?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外王。這個道理就是從小到大,從內而外的。其實一個國一個家是大小的區別,其實本質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經常講,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它雖然大小有不同,但是治理的道理是一個,所以治國先齊其家。而這個家要齊的話,根子在哪裏,有修身。這個身也可以看着一個更小的家,更小的國。每個人自身就是一個國,自身就是一個家。人之初、性本善。你這個本身完善的善性就是君,而其它的習性、念頭就是臣,如果能夠“滅人慾,存天理”,讓良知做主人,良知能夠統帥自己的習性、秉性、念頭,那麼一個人之身就正氣十足,身心和諧。你這個身的國就治了,你身的這個家就齊了。如果身這個國治了,身這個家齊了,再往外擴展,就是什麼呢?那就真正的家了。把自己這顆真誠的心移到家,真誠地和家人相處,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那家就齊了。那家處理好了,用這樣一個道理再去治國,用這樣一種情、一種感推及國家,那就可以治國。那在家裏面,核心是什麼呢?三個字:孝、悌、慈。《孝經》裏“廣揚名章第十四”中,把這個道理也講得很清楚。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這段經文,也是把家和國講得很明白。在家裏主要的人事關係是分為三類,一個是對上的,尤其是父母、爺爺奶奶、祖上、祖宗。第二種是對下的,兒女子孫。第三種對同一級的,兄弟姐妹。上、中、下,這三類的關係怎麼處理?中國家道里把這個規則都講得很清楚了。對父母、對祖上是孝。“君子之事親孝”,事親用孝;事兄悌,對兄長用悌,兄友弟恭;對晚一輩的呢?用慈,父慈子孝嘛。在家裏面把這三個字做到,那麼就把上、中、下這三種人事關係處理好了。這叫家庭倫理。這三種關係的處理,其實我們《弟子規》裏表述得很清楚,如何盡孝呢?《弟子規》有《入則孝》,悌道怎麼盡呢?有《出則悌》。那麼慈呢?《弟子規》裏面沒有專門講父母的慈,但是講到了“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待婢僕就可以指對晚一輩人的關係處理,這個規則就是慈。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這就是慈道。所以用孝、悌、慈把這三種關係處理好了,就可以推而廣之到國,“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就是在家盡孝,在外盡忠。忠是由孝推而廣之昇華出來的。但是我們今天往往認為是愚忠愚孝。其實孝和忠是一種態度,跟具體的事情沒有多大關係,更主要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忠字,上面一箇中,下面一個心,表示心是中的,中什麼呢?中庸,中庸就是無私,中是天地之道,一種無私的態度。我們講忠於黨,忠於國家,其實就是無私。悌呢?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這順呢,也是一種態度。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面講的友善的態度,其實我看,我們講愛國的教育、愛黨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其核心都在於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的核心在哪裏呢?在家。慈也是啊,仁慈,仁慈是博愛,有這種仁慈博愛之心,那麼愛人民才有根基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有根本。所以慈者所以使眾也。這是由家到國的這種一個道理。

那麼孝、悌、慈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的。因為它本來也是人自身具備的一種品質,《孝經》裏講“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天經地義的,是每個人本身就存在的,愛敬之心本身就是有的嘛,故親生之膝下,對母親這種親,一昇華就是一種愛。所以孝、悌、慈都是人內在的,本具存在的。當一個人良知被喚醒的時候,這些自然就出來了。所以教育其實就是喚醒人的良知,它就像大學裏面講的,像一個女人養孩子一樣,只要真誠,它總是會的,總會有的。並不是像某個技巧一樣,要學。所以要培養一個孩子的家國情懷,人哪裏開始呢?從家。有家,才能夠推廣到國,而今天我們往往不這樣了,我們丟掉了家,而自然去教愛國。那麼這樣去教的愛國往往不是一種真實的情感,而往往是一種知識,知道我們這個國家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所以説我喜歡這個國家,喜歡與愛國是一回事嗎?不是。真心喜歡一樣東西,可能去保護它,我可能也為它做一些貢獻,但是當我有自己更喜歡的,可能比較之下,要捨去這個比較不喜歡的。而真正的這個愛從內在地升起,它就不一樣了,像我們愛敬父母一樣,我們真正地愛父母,不管我們的`父母優秀不優秀,不管我們的父母是什麼狀況,他都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不僅僅是喜歡它,而且有責任,有義務。也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本份。所以有家的這個情懷,推而廣之到國的情懷,比單單從一個點上去教愛國,要完備得多,所以我們還是要從愛家教起。但是這個愛家要從哪教呢?孝、悌、慈。

三、齊家與治班的關係

修齊治平,對我們來説,我們不是去治國,而是去治班。做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優秀的老師,首先來講應該是一個優秀的家長。在為齊家不可教而人教人者無之。所以每一個老師或每一個班主任,首先要把自己的家給理順好,因為家不教而能夠教別人,沒有這樣的事情。也就是説如果一個老師不是一個優秀的家長,他家裏面處的關係很亂,跟老人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孩子的關係都處得不好,那這個老師能不能教好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好老師呢?那麼從《大學》這個道理上來講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我們講起這個道理,大家就不認可了。因為我們學校裏有很多老師是高級職稱,所教學生考試分數也不低,但家庭關係比較亂,夫妻不和的,婆媳不和的,母女關係、母子關係不和的,彼彼皆是,好像教師是我的工作,而家庭是我的私事,一個是公,一個是私。我這個私事與公事沒什麼關係。我在家裏怎麼做好是我自己的事,我好好工作,不就是個老師了嗎?怎麼説家庭關係處理不好,我就教不好學生了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我們工作上確實有些老師很用心,很賣力,也出過好多好成績,也出過很多名校的學生。但是的確家庭也很亂,夫妻有矛盾啊,婆媳有矛盾啊,那怎麼解釋呢?因為《大學》裏面講的這個教與我們今天的講的教有區別。今天我們教什麼?教知識。其目的是什麼?讓孩子參加考試。古代不是這樣,古代是教化。是化一個孩子,是培養一個人健全的人格,培養一個人的品質。這不一樣,一個是做人,一個是做事。一個老師家庭關係很亂,不代表他知識不多,不代表他基本功差,不代表他不會講知識。今天好多高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把教育搞成很功利,重獎高考成績好的老師,重獎之下必有勇夫,那肯定使盡一切手段讓孩子考高分,這是有可能的。他能讓孩子考分,能管得了班級,但是他肯定不能治班。孩子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裏面,肯定也會放手一博,淡化了一些人際關係,也是有可能取得好成績的,但是跟一個治班的標準還差得很遠。治是什麼?是讓一個班級無為而治,讓一個班的人際關係非常和諧。如果一個老師是一個優秀的家長,做到了齊家,孝道做到了,和父母的關係,婆媳的關係都非常好。悌道也做好了,兄弟之間、夫妻之間都很和睦。母子之間、父子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了,慈道也盡到了,這個老師再去治班,他把這種孝、悌、慈很自然地用到了對待上級領導,對待同事、對待學生,所以這個老師人緣也會非常好,他能夠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人際關係也非常好。慈者可以使縱也,這種仁慈,就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那能不好嗎?所以説如果一個教師能夠做一個優秀的家長,他可能輕而易舉就能夠做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他靠的不是強壓,靠的不是引誘,而真正靠的是把孝、悌、慈這種力量用到治班上。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好多老師,能夠教好別人的學生,卻真的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在大學學習的時候,缺了一門課,那就是家庭倫理的教育,一個修身修心的教育。我們現在的老師都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幼兒園的老師面對的是幼兒,小學老師面對的是小學生,可是回家面對自己的孩子呢?自己的孩子有個整個的成長過程,如果一個幼兒老師她只是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引導,如果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她還用教幼兒的方法去教,那能夠教好嗎?那反過來講,一箇中學老師,如果在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卻用對待中學生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那能教好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當老師的怎麼教好我們自己的孩子,這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按《大學》裏面的道理, 我們必須先要教好自己的孩子,然後我們才有資格去教我們的學生。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作為教師這個職業,我們把教師的職業特點用到教孩子身上,往往出現一些弊端。你比如説幼兒老師教孩子,在自己的孩子也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我們老師習慣於讚歎與鼓勵,而讓孩子的慾望得到增長,私慾得到膨脹,反而想給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想要孩子多出出名,多登登場,多閃閃亮,多表現表現,好張揚張揚個性,享受得更多,反而不是一種好的教育。當孩子上小學,小學的老師往往偏重於管教,缺了幾分引導,缺了幾分交流,強壓孩子比較多,強迫他寫作業,強迫他學習,因為孩子上小學,他年齡小,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更出人投地,成績更好一些。有一個孩子,他媽媽是老師,他媽媽跟每一個老師打招呼,要嚴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每個老師都搶着給他補課,補來補去,把孩子給補逆反了,厭學了,上了中學,尤其是高中,高中老師往往更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為人處事,言談舉止,行居坐卧這些生活的規範,生活的養成教育,這就是不同階段的老師容易把這些職業的特點帶到家裏,帶到孩子身上,其實這都是有些偏差的,真正的要教育好一個孩子,還是要盡到慈道,慈者可以使眾也。那麼慈道在《弟子規》裏面有幾句話,“待俾僕,身貴端。”貴端就是榜樣。所以一個老師教自己的孩子也要給孩子做榜樣,不是逼着他去學習,一個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他本身也是看着你這個家長對工作的態度,如果老師是在兢兢業業去教書育人,孩子也會兢兢業業去學習。我們對待教育工作馬馬虎虎,他對待學習也會馬馬虎虎,影子原理嘛。所以身貴端就是貴在端正我們的行為思想,做榜樣。第二個要點,“雖貴端,慈而寬。”慈是什麼?包容。對孩子要包容,要交流,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第三呢?“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對孩子不能光壓,光強硬,還要引導,導而弗牽則和。這是一個老師怎麼樣教好自己的孩子,從慈道出發。而且真正的慈是大愛的心,不是一種私心,所以“之其所親愛而闢焉”,如果執着在這種親愛裏面,就偏了,就變成溺愛了。南懷謹老師説,我們當老師的要“識天下人為兒女”,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這不容易做到,如果你真做到了,你肯定是一個優秀老師。那麼反過來講呢?“識兒女為天下人。”也不容易做到,把自己的孩子看成跟天下人一樣,如果真做到了,一個家長也就做好了。所以説一個老師如果真正做到了識班上的孩子為兒女,那教師做好了。如果識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一樣,平等地去愛,平等地去尊重,平等地去歷練,那麼一個家長就做好了。

四、心得體會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句經文給我的感觸特別深。原來要當好一名教師,首先得學會與家人相處,在家裏與親人的關係處理不好,在工作中也不可能表現得出色。這個理實在是太深刻,也太受用了。

我學習傳統文化之前,常常把工作與家事對立起來,總覺得忙起工作來就顧及不到家裏,所以當家裏照顧不周時,就以工作忙為由。當工作顧不過來時,就是家裏忙為由,反正總是給自己找藉口。可是後來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重在力行,所以學習不再是第一的事情,踐行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工作中去踐行,更要在家裏去落實,孝、悌、慈都要做出來,所以這下才沒了藉口,學習、工作與家事被一條鏈子串起來了,哪一個環節都忽視不得,不然就學得不徹底,就停留在表面,就是走形式。這不是我要的結果,吃這麼虧,為什麼要欺騙自己,我要的是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再也不把兩者對立起來,工作也要做,家中該我的家務我照,老人該陪我就得好好陪,孩子該好好溝通的,我就得放下自己的事,好好與她溝通。慢慢地,也發現時間照安排得過來,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難。

為什麼把孝、悌、慈落實好了,自然就能當一個好老師,為什麼自然就能治好班?其實這個不難理解。孝和慈這兩點,我們當老師的在班上是學生的師長,在家裏既是兒女,又是孩子的家長。必須要把孝和慈這兩個榜樣做好,才能讓學生效仿,在校尊敬老師,回家孝敬父母,也才能讓家長效仿,如何對子女盡好慈道。這些都是我在國學課及家長經常要分享的內容,我的確覺得當我這兩點做得好的時候,我的工作也就格外順利。當孝道盡得好,我就會感覺孩子們格外尊敬我一些,當慈道盡得好,我就會感覺看孩子們格外親切一些,不會輕易生煩惱。還有家長課堂上也是一樣,當我真正做好了,我的分享就會真實生動,家長們聽我的講座就會感到格外受益,我與家長常分享的就不只是如何盡孝道與慈道,關於悌道,我就會常以我先生家的兄弟姐妹為例,以優秀的小姑子、大姑子們、以及妯娌們為例,説他們兄弟姊妹之間是如何的親密無間,讓人生羨慕,所以這個家家道才興旺。家長們聽了也會自己對照,反省自己不知不覺給了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有些堅持聽課的家長,慢慢地,真的帶動了孩子的改變,我們班有幾個調皮搗蛋鬼,他們其實真的很聰明,以前就是不自覺,經老師轉個背就鬧,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就真的變了。一個個有了那麼一點男子漢的氣質,也沉穩多了,學習開始很賣力,家長也欣喜不已。所以,孝、悌、慈在家中的落實,其實對工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對於我自己,我覺得我做得最不好的是悌道。無論是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相處,還是夫妻之間的相處,我都做得很不夠。兄弟姊妹之間,我們一般都是各忙各的,平時往來得也不多,我也沒有主動把關係拉扯得更親密些,一切都只是隨其自然。而夫妻之間,我覺得對於我來講,世間最難的學問就在這裏。以前我就只知道忍,因為不明理,忍來忍去,最後還是會忍到火山爆發。後來才真正明白夫妻之間到底是怎麼回事,第一、先生越是逆着我的意思行事,越是表明我過去曾經種下過不善的因,如今他只是把不善的果演示給我看,讓我清楚地看到我過去犯的錯。第二、該還的帳一定要及時還,不然舊帳未還又添新業,何時能了?無債一身輕,為什麼不歡喜承受呢?受一件就了一債,多麼好啊!第三、先生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也要給我創造這樣的逆境,來讓我接受考驗,幫助我提升,他既是我的考官,也是我的老師,我對他感激還來不及,我又怎麼能怨恨他呢?第四、先生在我今世的生命中,如果是扮演的一個病人,那我就應該是他的醫生,病人來看病,醫生怪罪病人,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怎麼得了這樣的病呢?這不是笑話嗎?有這樣缺德的醫生嗎?那我又如何能怪罪我的病人呢?所以,在一些大德老師的幫助下,我思前想後,才真正明白自己過去百思不得其解的癥結在哪裏。也的確是在那一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情一下子變得輕鬆自在起來。心裏面就暗暗地對自己説:“來吧,放馬過來。”我再也不會被先生的某些外相所困了,我一定要面對一切境界都處之泰然。正報一轉,依報一定會轉。

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有非常堅定的信念,我雖然在這條路也多次反反覆覆,一會兒精進,一會兒又退心,但總的來講,每次在最最關鍵的時候,還是傳統文化救我於水火。現在我越來越相信,只要長期堅持學習,守住自己的正念不退,我一定會慚慚變得成熟,最後走上光明的正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xx2w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