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蟋蟀罐美文欣賞

蟋蟀罐美文欣賞

蟋蟀和蟋蟀罐讓一輩一輩的中國人鍾愛不已。世代以來,名蟲佳器所演義的動人故事就象是散落的珠子深深嵌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蟋蟀罐美文欣賞

草根的蟋蟀罐,它不但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伺侍器皿,又實實在在的是一件浸潤着田園氣息的藝術佳品。它的俗和它的雅一樣令不同視角、見仁見智的痴迷者其樂陶陶。

蟋蟀罐的戳記濃縮了寬廣的人文內涵:它們中有作者和持有者身份、品味的表達;也有窯場和作坊字號、年號的告白;更有宣泄意境、抒發騷客之情的詩句,不一而足。從遙遠的“御聖促織”、“吾愛吾廬”到當今的“九河大器”、“幽隱青衫”、“傲蔑王侯”。款識與戳記讓小小的蟋蟀罐更加雅趣橫生、儀態大方,它特有的魅力與生機將長久地影響我們對自然的感受、豐富我們的內心。

蟋蟀罐除少數出自皇家御窯場的瓷貨外,大多是出自民間作坊之手的泥罐。工匠們殫精竭慮、鍥而不捨地勞作、拮取了豐富的經驗。但由於受到世俗價值觀的束縛,他們彼此守口如瓶。就連明末的萬里張、康熙的趙子玉以及後來的連輔鳴、二合、老起等被後世彪炳的大家也未曾留下有關他們技藝的隻字片紙。保密似乎成了被人們默認的行業潛規則,至今仍無改變。匠人之間的門户緊閉,使得這原本土陶的罐罐平添了幾多神祕。雖有悖於藝術的美好,卻也無可厚非。各家各派、南北呼應不正是蟋蟀文化的盛世之景嗎?

蟋蟀罐的燒造既在本質上屬於中國傳統窯業的一部分,當然也離不開“一火、二料、三工”的講究。

一火。陶藝是水與火的藝術,窯爐是窯業最重要的設備。自古以來,無論官窯、民窯都自詡本行業的從業者是“火裏求食”。諺語説 “好火遮百醜”、“火好、貨好天下走”。窯業各技術行當的報酬也全依此序列制定,燒火的統稱“大把式”,拿頭份;坐的“二把式”次之……。各地窯場多在窯門大楦上方寫有“老君在此”字樣,更有甚者在建窯之初或每每點火之先,都要向“太上老君”焚香祭拜、燃放鞭炮。火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陶藝的創作不象書法、繪畫點墨點金、一氣呵成。陶匠在作品中所注入的所有心血終無法逃避水火雄關的檢驗。縱然天工之巧,不經火的歷煉也只能是一聲歎息。火在窯匠心中的神聖與神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料。説得是料的精選、細制。一隻上品的罐子必由上好的泥質決定,所謂泥質涵蓋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只料選得精,還要經獨到的製備,除風化、崩解、電解過漿、脱水、反覆腳盤之外,更要潛心揉制——壓花、脱氣、菊揉、均合,最後制團。諺語中説的“揉泥汗如豆,艱年也不愁;泥揉百遍硬似鐵,清火混火燒不裂”。好的泥質更是揉出來的,此言絕不為過。泥揉得到家才能使罐子呈現一流品相。

三工。工包括器型設計、拉坯、乾燥管理、修飾、刻繪以及出窯後的上底、盤煮等。工的價值在於精,更在於情。“心高於法、情高於手”的`藝術表現理念是東方文化藝術的精髓,也是鑑別一件藝術品自身品級的終極尺度。因此,藝人學養的積澱、心性的歷練是能否駕馭泥土的根本功課。特別是拉坯,它與泥條盤築同樣是一門古老的技藝。陶上的泥團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隨雙手反覆拉起、壓下,除增加了泥料的熟化外,還促使泥料的微粒隨器型結構順序均勻排列,既從根本上消除了坯體的內應力,又確保了極高的氣孔率。在一件件親手拉制的水坯面前,人似乎超越時空、身在永恆。

蟋蟀罐的生態功能應是技術與藝術二者完美結合的產物,其中文化的因素不可小覷。與造龍文化的沿革決定了“龍子”一律穿龍袍一樣,帝王的蟋蟀也只有用磁罐的份了。至於蟋蟀們的感受卻免不了讓深諳蟲道的人歎息。御窯場不會為布衣百姓燒罐,同樣不可能為他們提供手藝,所以世代愛蟲的趙錢孫李們只有自己操刀。一些有條件的所謂大户乾脆託本地窯場代為燒造,也有自己成坯後求窯場搭燒的。據傳康熙朝當時的內務府養心殿找到生性安靜、氣質儒雅的宮廷玉石匠趙子玉為其造盆,那些摻進珍貴的玉石粉末、質地細膩的罐子就是民窯燒製的;還有北京北通州的布二旗,那裏的櫻桃窯燒製的“喜鵲花”,“鬼臉兒青”,也是後來人們養蟲與玩賞的選擇。罐子的生態性能和質地差異真稱得上是百花齊放、各具色香了。

蟋蟀罐有着嚴格的標準:以普通素罐為例,它必須經過以下物性標準的檢驗:一,出窯冷卻後對舌尖有吸附感、滴水速幹而無痕跡;被水浸透後,正常天氣條件下能放置三日不幹。二,內外無明殘暗損、器型工整舒展均勻、質地疏鬆、內膛寬闊、火候過硬、外剛內柔不容易磕損的“粉胎”製品;值得喜愛的罐子通常由白蘆根、甘草、生地黃和陽起石等煮成,而非一味的茶老貨。三,罐子的包漿不會隨盤煮迅速出現,而是在自然放置中逐漸由內而外、由發散形漸變成內斂形且富有飽滿透潤的玉石光澤,手感清涼、綿軟可人。

蟋蟀彩罐的標準除具備以上素罐標準外還要整體器型優美、畫面工整、物像靈動、比例合理、章法得體、刀口遒勁流暢、穿插迎刃各有交待且款識清晰。兼具以上品質的罐子不但有良好的實用與觀賞性而且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光陰如水、千年易逝。藝人們一代代悄然逝去,只留作品在人間。當人們痴迷於一件件成為古董的藝術佳品時,切莫忽略了那些飽含精神價值的傳統技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d24o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