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出郊尋春的閲讀答案

出郊尋春的閲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閲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那麼一般好的閲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郊尋春的閲讀答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出郊尋春的閲讀答案

出郊尋春的閲讀1  

蘇 軾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②,野老蒼顏一笑温。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③。

注:①此作於元豐五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②釅:指酒醇。③《招魂》:王逸《楚辭章句》認為,宋玉以屈原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

1.請指出頷聯中的兩種修辭手法

答:____和____(共2分)

2.作者是在怎樣的處境之中創作本詩的?結合本詩並選取作者同期的詞作《定風波》中的相關句子,簡要分析作者在這種處境之下所展示出來的精神面貌。

【答案】

1.對偶、比喻

2.作者當時被貶黃州,仕途失意,身處逆境。在作品中寫道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温 事如春夢了無痕 ,都體現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超然曠達、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定風波》中的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任平生 等句也正是體現了作者的樂觀精神。

【解析】

1.試題分析: 人似秋鴻 事如春夢 是比喻;律詩的頷聯必須對偶,這是格律。

2.試題分析: 此詩作於元豐五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 註釋中已有很明確的寫作背介紹。蘇東坡寫這句詩時已四十六歲,宦海浮沉,人間事看遍。面對政治上的失意和打擊,蘇東坡不是牢騷不斷,而是採取的是曠達的人生態度。也正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失意創造了他的文學成就。所以,蘇東坡在自畫像上題詩説: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温。 江城 指位於北岸的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為樂,甚至要以此為歸宿了。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賦《招魂》,指宋玉因屈原被流放,作《招魂》諷諫楚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最後兩句蘇東坡告慰故人:我在黃州過得很好,已和這裏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遊,你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為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出郊尋春的閲讀2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尋春①

蘇軾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②。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③,野老蒼顏一笑温。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④。

【注】①題目為編者所加。此詩作於元豐五年(1082)詩人被貶黃州期間。②潘郭二生:蘇軾在黃州的朋友潘大臨和郭遘。女王城:黃州州治東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稱女王城。③釅,yàn,(汁液)濃;味厚。④招魂,即《楚辭招魂》。傳説宋玉因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懷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時召回屈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設想“東風”為春之信使。城居的詩人沒有感覺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詩人於是主動出郊尋春、舊地重遊。

B.“江城”詩中指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這次春遊的歡聚暢飲,也表現了蘇軾在黃州的生活狀況。

C.最後兩句是告慰故人,詩人表明自己在黃州過得很好,並邀請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讓友人不必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D.本詩所表達的情感與作者在《定風波》這首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具有類似性,都體現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2)紀昀評價説:“三、四句(頷聯)深警。”請簡要賞析。

【分析】

(1)C

(2)這一聯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人比作秋鴻,把事比作春夢。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樣,來去都會有音信痕跡可尋,但往事就好像春天的夢樣,點痕跡都不會留下。作者將人生所經歷的切歸於虛無,表達了淡然看待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的態度。通過比喻,將深刻的人生哲思形象的呈現出來,發人深省。

出郊尋春的閲讀3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

作者:蘇軾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温。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閲讀答案:

1: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鑑賞“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2:本詩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題1:這一聯詩用比喻的手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也不懈怠,這句詩正好與“走馬還尋去歲村”照應。人有信而事已非,正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正是因為遭受烏台詩案的沉重打擊,從而產生了這樣的虛無看法。

小題2:超然曠達,寄情山水。(如果把末句當作反語也可適當給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nmjv9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