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都門秋思四首其三》閲讀答案及賞析

《都門秋思四首其三》閲讀答案及賞析

五劇②車聲隱若雷,北邙③惟見冢千堆。

《都門秋思四首其三》閲讀答案及賞析

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

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

全家都在風聲裏,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

①此詩作於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時期。

②五劇,交錯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華喧鬧的街道。③北邙:洛陽名山,漢魏五侯的墳墓多聚集於此。

(1)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採用了哪種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的頷聯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裏?請簡要賞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採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1分)通過四通八達的鬧市街道傳來轟隆隆的車聲和北邙荒野的墳地加以對比(1分),表達了作者認為存滅無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同時也點出了盛世背後隱藏的危險,表達對繁華盛世終將過去的隱隱愁緒。(1分)

(2)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①這首詩歌的頷聯採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1分)夕陽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樂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卻擋不住作者對國家和自己深深的憂慮和感慨(哀情)(1分)夕陽和山色頗解人意,欲為主人排愁解憂。美麗的景色,反而使詩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鬱結,難以排遣。(1分)

②詩人又用擬人手法,(1分)一個“勸”、一個“將”字,寫出了景物的動態美(1分),把客觀的秋景與主觀的愁思有機地結合起來,造成一種沉鬱頓挫的幽遠意境。(1分)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無法排解對國家和自身的愁緒。(1分)

注意:如果有學生對①②兩點都有涉及,可以依據“以樂景寫哀請”(1分),“擬人手法”(1分)分析詩歌相關內容(1分),詩歌表現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緒(1分)這樣的標準給分。

1、解析:

鑑賞表現手法的題目,一要注重內容寫了什麼,二要體會有着怎樣的作用。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採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通過“五劇”與“北邙”的對比,抓住“車聲隱”與“惟見”,再結合註釋得出“存滅無常,人生倏忽”“繁華盛世終將過去”的情感。

2、解析:

如果有學生對①②兩點都有涉及,可以依據“以樂景寫哀請”(1分),“擬人手法”(1分)分析詩歌相關內容(1分),詩歌表現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緒(1分)這樣的標準給分。回答本題先審題目——明確鑑賞的詩句;再審詩句——抓住詩句的意象“夕陽”“山色”與“登樓”的巧妙組合,抓住關鍵詞“勸”“將”體味其好處。

《都門秋思》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題寫的一首詩作。該詩描寫了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詩人的孤獨無助和窮愁生活,表示他對封建社會的不滿·最後,詩人作出抉擇:不去依靠最高統治者·它是詩人的悲歎之聲,不平之鳴·作品形象生動,感情真摯,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富有藝術感染力·從這四首詩,我們可以認識封建社會的不合理,瞭解許多優秀知識分子在舊時代的不幸命運

作者: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82ml8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