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史記·淮陰侯列傳》閲讀答案及譯文

《史記·淮陰侯列傳》閲讀答案及譯文

《淮陰侯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淮陰侯列傳》閲讀答案及譯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史記·淮陰侯列傳》閲讀答案及譯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輕,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説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註釋】①敖:管理糧倉的低級官員。

9、下列句子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於是信孰視之 通“熟”,仔細地

B、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 若:你

C、 數以策幹項羽 幹:激怒

D、 王素慢無禮 慢:傲慢

10.下列各項全都變現韓信才能卓出,不同於常人的一項是

①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③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⑤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B、面對淮陰屠中少年的侮辱,韓信沒有挺身反抗,表現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C、滕公很欣賞韓信,把他推薦給漢王劉邦,漢王看出他有超眾之才,任命他為治粟都尉

D、由於未得重用,韓信選擇離開劉邦。蕭何追之,並向劉邦力薦韓信。最終,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12、翻譯句子(10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3分)

②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3分)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分)

參考答案

9、 C(幹:求取)

10、D(④ 通過韓信的言語細節表現。⑤⑥ 託蕭何之口側面表象韓信的非凡才能。)

11、C(“漢王看出他有超眾之才”錯誤,原文説“上未之奇也”。)

12、 ①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藏身,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②然而秦國憑藉小小的地方,得到了兵力強盛的權勢,統治八州,使同等的諸侯國來朝拜,已經一百多年了。

③不懂得文句,不理解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明智的地方。

附: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牀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淮陰屠户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韓信多次把計策獻給項羽,以求重用,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到蜀地時,韓信離楚歸漢,仍然默默無名。他擔任管理糧倉的連敖,因犯罪應當斬首;同案犯十三人都已經被斬首,輪到韓信,韓信於是抬頭仰視,剛好看到滕公夏侯嬰,韓信就説:“君王不是要統一天下嗎,他為什麼要殺壯士呢?”滕公認為他的話很奇特,他的容貌很雄壯,就釋放了他不殺;和他交談之後,非常高興,就向漢王報告。漢王於是封他為治粟都尉,也並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特別之處。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麼?”蕭何説:“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説:“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説:“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説:“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着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麼決策了。”漢王説:“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裏呢?”蕭何説:“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説:“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説:“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説:“任命他做大將軍。”蕭何説:“太好了。”於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説:“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拓展內容】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後感範文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後人如此評價韓信的一生,精闢而獨到。早就聽聞有關韓信的故事,不過那是道聽途説,以及通過影視劇得來的,最近才去翻開了那篇《淮陰侯列傳》,一窺淮陰侯之功過。

淮陰侯一生在太史公筆下徐徐拉開。韓信早年貧困而不得志,甚至無賴都欺負他,他忍了。投奔項羽,不受重用;投奔劉邦,仍不受重用。在他離開劉邦之際,蕭何把他追了回來,上演了一場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於是,他開始了南征北戰的一生,戰績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後他卻“謀反”了。於是,一代兵神就這樣離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麼?是他的一生?還是……

太史公認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麼他是可與呂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謀反”了,掩卷而思,韓信之死所謂何故?

韓信之死首先與其性格有關,他很有才,也正因為有才,才有些心高氣傲。劉邦問韓信自己可統多少兵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多多益善”。也許他在半開玩笑,也許是對自己過於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説這話的人面前説了這話。太史公評價其矜功伐能,可謂一針見血。韓信知道劉邦不善統兵卻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卻做不到啊!

如果韓信性格收斂,那麼他能錦衣玉食地過下去嗎?很難。韓信的軍事才能劉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沒了兵權,軍中仍有許多舊部。連樊噲見了韓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將領可想而知。大漢家的天下姓劉,有了這種人物在,那“劉”字大纛還能安穩地在風中飄揚嗎?即使韓信性格收斂,他的下場應該也可以預見。功高震主,軍心所歸。可惜伴君如伴虎。

對於韓信“謀反”一事我覺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載,蒯通曾向韓信建議趁劉項對峙之時另立門户。而且從記載中蒯通的分析來看,如果韓信拉出隊伍單幹,是很有可能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的。到時憑藉韓信的能力,許多事還很難説。然而韓信拒絕了。如果説韓信真有反意,那時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問題了?

當然,對於太史公治史的態度,我們不該懷疑。太史公吃的是漢祿,而且經過李陵事例後他也看清一些東西。所以即使瞭解真相,太史公為了完成《史記》,怕也只能讓韓信謀反了。從太史公敍述蒯通事件來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讓後人發現什麼呢?也許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處。

韓信的被殺讓我想起了古代的將軍。

中國古代的將軍一般只有兩種下場:要麼解甲歸田,安享晚年;要麼被以各種理由殺害,最多的是謀反。

唐中興名將郭子儀,晚年妻妾成羣。一日,御史中丞盧杞來拜訪他,他讓身邊的妻妾退下。事後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説盧杞長得太醜,妻妾會笑他。萬一將來他不在了,盧杞可能因此會害他的後人。試問一個對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徹的人,晚年左擁右抱的是紅粧美姬的如花笑靨,這背後的目的還用説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裏迴盪,抗金名將岳飛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於風波亭。有人説這是秦檜乾的,但若無皇帝的默許甚至支持,他敢對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下手嗎?岳飛太直了,過剛易折。不貪財不好色,這樣的人想要什麼?當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韓世忠們則聰明得多。廣置田產,興修豪宅,與美姬歡樂,這種將領才讓皇帝放心。

古代的將軍是一把無柄之劍。皇帝用權力為柄,運掌此劍。青鋒所指,敵軍聞訊而逃。但畢竟此劍無柄,權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為了不讓這把無柄之劍到時傷了自己,他們要麼把劍折斷,要麼用財色讓劍生鏽。有的將領聰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鏽,而有的將領,卻等着皇帝將其折斷。

“待歸來,重續漢陽遊,騎黃鶴。”這是岳飛的心願,然而在那個制度下,又有多少將軍能了此夙願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2p02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