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藤野先生》導學案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藤野先生》導學案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學習目標

1、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思想感情;

2、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和組織材料寫作方法。

3、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學習重點

1.抓住人物特徵,通過典型事例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瞭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和組織材料寫作方法。

學習難點

理解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過程。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魯迅(1881~1936),本名                  ,浙江紹興人,偉大的         、        、           。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説            ,抨擊吃人的舊禮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旗手。後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藝運動的主將。主要作品有:小説集              、                ,散文集            ,散文詩集               ,雜文集            等。我們在初中學過他的作品有    、

、                  、                   。本文選自           ,這是魯迅的一個回憶散文集,寫於1926年2月至11月,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改名。

2.文體、背景介紹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寫於廈門大學。它主要記敍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與藤野先生分別20年後的1926年,正值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的時期,也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飛躍的前夜。這年秋天,在反動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魯迅離開北京,來到廈門。他在一封信中曾説:“我來廈門,雖是為了暫避軍閥官僚‘正人君子’們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幾時,使有些準備。”所謂“休息”和“準備”,乃是回顧自己走過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總結鬥爭經驗,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戰鬥。《藤野先生》就是這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的。

3.字音、字形、詞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教誨(     )    繫住(    )    蘆薈(    )    髮髻(      )

瞥見(     )      匿名(     )    詰責(    )  爛熳(        )

根據拼音寫漢字。

1、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fēi hóng(             )的輕雲 

2、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yóuguāngkějiàn(              ),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biāo  zhì(        )極了。 

3、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yì zhàn(            ),寫道:日暮裏 。

4、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jīxíng(              ) 

5、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 luò dì (          )

5、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tuō cí (          )檢查的無禮, 

6、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yì  yáng  dùn   cuò(                )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                )的文字。

7、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yǎo wú xiāo xī(                )了。

8、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bùxùn(             ),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裏卻早受了他的影響。

理解詞義

油光可鑑

掌故

落第

不遜

匿名

託辭

悽然

抑揚頓挫

(二)初讀感知

速讀課文,並思考:

1.這篇散文是以什麼順序記敍的?又是以什麼作為中心記敍的? 以什麼為線索來記敍的?(一明一暗兩線索) 

2、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並以此為基礎給課文劃分層次結構。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多角度品析人物形象

(1).魯迅先生為什麼時時記起藤野先生?(表達方式:議論)

(2)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藤野先生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談談你對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白描手法)

(3)學生默讀11-23段,提問:在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着重寫了哪幾件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質?(典型事例)

(4)學了6-23段文字,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注意哪幾點?

2明確線索,體會情感

(5)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繫?作者是用什麼情感來統攝全文的呢?

3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品味課文似褒實貶的諷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義實為貶義的詞語,並體會所表達的諷剌意味

a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b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c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裏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

d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4探究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

(1)、那個被斬的人健壯嗎?圍觀的人健壯嗎?……可這種健壯的軀體在這裏只用做什麼?這些看客是什麼心理?。

(2)、現在我們來看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定,是為了個人的前途嗎? 

(3)、促使魯迅做出棄醫從文決定的這兩件事都和“愛國青年”有關,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的這種愛國性: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是否可取?那麼我們應有什麼樣的愛國主義呢? 

(二)展示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明確答案。

小結

課文以與                 為明線,以                  為暗線,讚揚了                            的高尚品質,抒發了對恩師        之情,追述了自己         的思想變化,洋溢着強烈的         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懷李叔同先生

豐子愷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裏見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即後來的弘一法師。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於富裕之家,他墮地後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徵文,名字屢列第一。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後面掛着胖辮子,底下緞帶紮腳管,雙樑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於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後來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長夜西風眠不得,度羣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辜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在日本時,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做一個留學生。他對於西洋藝術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後來他在日本創辦春柳劇社,並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捲髮,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託着後頭,頭向右歪側,眉峯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後來,我見過李先生在日本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樑上,竟活象一個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他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生。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一樣,像一樣。

他回國後,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範請去教圖畫、音樂。後來又應杭州師範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我就是杭州師範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為“教師”。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於儀表很講究。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淡粧濃抹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他一時代的服裝,表現出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判然不同。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讀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本來常讀理性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不久他就學佛。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要出家為僧。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到了虎跑寺。我們再去望他時,他已光着頭皮,穿着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法師的僧臘(出家時間)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進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説: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多餘的宣紙如何處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裏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説:“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李叔同先生最大特點是“認真”,文章以事寫人,主要懷想了李叔同先生的哪幾件事去突出他的這一特點?

四、佈置作業

從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夜深人靜之時,面對掛在東牆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與恩師已闊別20年了,魯迅一定有許多話想對先生説。把握課文主旨,展開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給藤野先生寫一封信,表露作者當時的心跡。

2根據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一下你的某位老師的音容笑貌。

五、板書設計

藤野先生

魯迅

事   情               思 想 品 質

添 改 講 義           認真負責 熱心助人

糾正 解剖圖           要求嚴格 一絲不苟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體貼入微

瞭解女人裹腳          嚴謹求實 

韓三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883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