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八年下學期第一課《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八年下學期第一課《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

八年下學期第一課《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徵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理解“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何嘗”、“似乎”等副詞對錶達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學習魯迅先生的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設想 

一、講清課文以時間為順序和“我”的思想變化為線索,圍繞表現人物崇高品質的需要來精心組織典型材料的寫作特點,抓住物徵寫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風格在文中的具體表現。 

二、弄懂有關的時代背景以及一些含義深刻難懂的句子。 

三、充分運用課後的練習進行教學;採用講練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深入理解課文。 

教學時教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通讀課文,辨清應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詞語的準確含義。理清文章脈落、記敍順序,分清課文中變換的幾個地點,瞭解全文記敍的幾件主要事情,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研習課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1  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筆名,本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橫線處內容讓學生回答)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同學們討論、回憶。教師歸納、明確。)現在我們再學習魯迅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 

2  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學生回答,由教師歸納明確: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朝”讀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來,説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説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3  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敍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指導預習。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閲讀全文,在閲讀時: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敍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敍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説説各部分的大意。 

(閲讀課文可請學生範讀或老師範讀,大家邊聽邊看邊想,但一定要有情感。還可以用放課文錄音磁帶的方法進行。) 

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閲讀的時間與速度。) 

三、閲讀完畢,根據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歸納,提示要點。 

1  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禮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6)髮髻(jì):挽束在頭頂或腦後的頭髮。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四、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請一學生朗讀,同學們看書並考慮: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徵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無非”、“實在”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歸納,明確要點: 

1  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徵--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 

2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説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 

3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這羣人生活空虛、無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園,就是在會館裏學跳舞。這兒不是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棲身之所,因此決心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環境,而“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也就是作者要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過渡段,承上啟下,由記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轉到記敍在仙台的見聞和感受。 

第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這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板書段意: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以及離開東京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五、佈置作業。 

1  朗讀這一部分課文,複習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題一、二。 

3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該部分可分幾個大層次?各層次寫了些什麼內容?概括各層層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課文的主體部分--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複習第一部分研習的內容要點。(問題與答案參看第一課時的) 

二、在課後預習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第二部分的層次。 

明確:該部分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第4、5段)寫到仙台的途中所見所聞和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第二層(6-23段)寫與藤野先生的相識,並通過寫藤野先生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的高貴品質。第三層(24-31段)寫匿名信和看電影,激發作者的愛國熱情。第四層(32-35段)寫作者離開仙台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 

三、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的內容。 

學生默讀第4、5兩段,思考下列問題:從東京到仙台途中,要寫的內容是很多的,作者為什麼只寫“日暮裏”和“水户”兩個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對錶達句子的意思有什麼作用?魯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這能説明什麼問題?“居然”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要點: 

1  因為“日暮裏”中“日暮”會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窮”之意,從而觸發他對社會黑暗的憂憤之情,所以記得;“水户”則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這時也正身居異國他鄉,對這樣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學者自然會產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記得。這樣寫是為了表達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貴罷。”“大概”有猜測、估計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與句末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敢肯定的語氣。“物以希為貴”從字面上看是仙台“還沒有中國學生”,魯迅當算第一個。但這不是受優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詞詼諧而含蓄地猜測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於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對中國留學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優待是“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誼,又隱約讓人感受到弱國國民的辛酸,這是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為下文中要寫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將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與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  “居然睡安隱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沒有想到的意思。該詞前面寫的內容是説明這個客店的居住條件差,蚊蟲多,晚上難以安睡,而作者採用了防護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穩,表達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環境並不在意,這種態度説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詞,還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板書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見和在仙台受到的優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四、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層次內容。 

學生快速誦讀課文的第6-23段,並思考下列問題;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徵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麼品質?作者着得寫了藤野先生的哪幾件事?這些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學生邊複述課文內容,邊回答上述問題。教師歸納,明確: 

1  寫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徵(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舉止(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有頓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徵,將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然後作者又從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書的情景和耳聞先生的衣着模胡,來表現先生的嚴於治學和生活檢樸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瞭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敍,讚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板書第二層次層意: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中的幾件事,讚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次內容。 

指導學生結合文中有關注釋,仔細閲讀課文的第24-31段,並思考下列問題: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麼又要離開仙台,並棄醫學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明確: 

1  寫了“匿名信”和“看電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寫匿名信者的卑劣行為來反襯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結合課文註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作者這樣做的原因:中國民眾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發體現。 

2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來加強肯定,説明“他們”無一例外地是這樣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兩件事,尤其是後一件事情是魯迅決心離開仙台,棄醫學文的根本原因。同時,也給下文寫與藤野先生的惜別作了鋪墊。 

板書第三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台,棄醫學文的原因,充分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六、研習課文第二部分第四層次內容。 

學生閲讀32-35段,考慮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要點:藤野先生聽説“我”不學醫,並要離開仙台,甚感“悲哀”、“悽然”,他“歎息”,並贈照題辭“惜別”,還希望“我”回贈照片,並常來信告訴他狀況。這些記敍和描寫將“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生動具體地反映出來。先生對魯迅這種毫無民族偏見的深情,魯迅是終生難忘的。 

板書第四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台時,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總結:課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的意思,同學們可根據研習各個層次的內容及層意來進行歸納。 

七、佈置作業。 

1  朗讀這一中分,複習這一節課上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  預習課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慮這部分寫了些什麼內容,怎樣寫的,説明了什麼問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課文的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內容及寫作特點。指導完成課文後全部練習。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複習第二部分研習的內容要點。(問題與答案參看第二課時的) 

二、請學生郎讀36-38段,思考下列問題: 

這部分的三段,各寫的是什麼內容?怎樣寫的?説明了些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 

1  第36段,寫“我”沒有給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對“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説起來也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這句話怎麼理解?作者對中國辛亥革命後,依然是黑暗混亂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滿,而又不願意將這種情緒帶給他敬愛的老師,對良師的期望無以告慰,用一個“竟”字將自己的這種無限遺憾和內疚之情表達出來。文字的筆調是十分含蓄壓抑的。儘管如此,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深沉的懷念之情還是充分地顯示出來。 

2  第37段,寫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他的崇高評價。作者為什麼説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因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第38段,寫把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懷念化作鬥爭的勇氣和力量。如何化懷念為力量?作者為了懷念藤野先生,一是裝訂收藏他改正的講義(即講稿)來作為“永久的紀念”,但因丟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贈照掛在書桌對面的東牆上,時時可以看到,以此來激勵自己,增強自己的鬥爭勇氣和力量,用自己戰鬥的筆“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裏的“正人君子”是反語,意在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反動御用文人。作者用這種“韌”的戰鬥精神和堅持繼續戰鬥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對藤野先生的仰慕、懷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似乎”表明並未真地出現,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從而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之情。 

總結:請同學們依據第三部分研習的內容歸納該部分的意思。 

板書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懷念藤野先生,繼續進行頑強戰鬥。 

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深切懷念藤野先生的真摯情感。 

三、總結全文,請學生歸納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寫作特點。 

1  脈落分明,記敍有序,按照表現人物品質的需要組織材料。 

2  抓住特徵和選取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描繪人物。 

(由上內容均可由學生根據研習的內容在複習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四、佈置作業。 

1  學習本文抓住主要特徵和事蹟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寫一篇短文。(要求:選自己熟悉的人來寫,寫前要認真觀察,並能作出進一步的接觸和深入瞭解。) 

2  選讀幾段感情色彩濃烈的文字。 

我的母親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來表現人物。 

2、理解作者通過對母親生活片段的回憶,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 

[重點難點] 

1、重點: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經歷來表現人物。 

2、難點:語言細膩、真摯、深沉。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鄒韜奮,新聞記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潤,祖籍江西餘江,生於福建永安。1921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自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週刊起,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1936年與沈鈞儒、李公樸等七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本民抗戰》等刊物,積極宣傳團結抗戰,反對妥協投降。著作編有《韜奮全集》《韜奮文集》等。 

鄒韜奮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等散文作品。 

2、導語 

有人説過:“父母對子女的愛,尤其是母愛,是人類最高尚純潔的、美好的感情。”同樣是至愛親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寫父愛,而課文是寫母愛。讓我們來欣賞作者如何寫一位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吧。 

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親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憶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表現母親的慈愛、善良、能幹和奉獻精神。 

第三部分(7-8),以無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親去世時還年輕,概括母親的良好品質。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憶了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哪些話語、哪些事情、哪些細節最讓你動情?你還記得自己的母親給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嗎? 

學生概括關於母親的四個片段,教師評價。 

四個片段:1、元宵夜的“巡閲” 2、湧流的淚珠 

3、豐富的內心世界 4、勞碌的身影 

第一個片段中最感人的話語是:“我由現在追想當時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見着她的容態,還感覺到她的活潑的、歡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這是從幼兒的感覺中寫出母親可愛的形象,筆墨不多,但母親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個片段中最感人的細節是:“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湧流着。”這個細節真實而傳神,表現了母親感情豐富,對患難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個片段中最感人的細節是:“我自己嗚咽着,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着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湧地哭着。”這個細節描寫表現母親對子女無限憐惜和疼愛之情。 

第四個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給我穿的。這時萬籟俱寂,只聽得嘀嗒的鐘聲和可以微聞得到的母親的呼吸。”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動作描寫,也有環境描寫,以寂靜的環境襯托母親的勞苦。這段文字是從我的視覺、聽覺、感覺中寫出來的,頗為真摯動人。 

五、小結 

本文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四個片段,來表現人物的。 

六、佈置作業 

課外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檢查背誦一段文字 

二、繼續學習課文 

品味語言:本文語言細膩、真摯、深沉。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評説。 

1、我的母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2、母親死的時候才二十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 

3、當時一肚子裏充滿着這些心事,都不敢對母親説出一句。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句子中加點的詞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現了對母親不幸早逝的無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刪去,就成了“不對母親説出一句”,和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不敢”是心裏想説,但又怕説出來後母親不允許“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説出”,就越是顯得真誠、執著。如果改成“不説出來”,就無法把這種矛盾的真實的“心理狀態”表達出來了。 

三、比較閲讀 

朱自清《背影》與鄒韜奮《我的母親》,讓學生討論兩文的異同點,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親》都表達“至愛親情”的主題,都是回憶性的敍事紀實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的;而《我的母親》是截取人物表現中最典型的經歷--四個片段,來表現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讀了課文後,你認為鄒韜奮成長的家庭環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學生討論、明確: 

鄒韜奮成長的家庭仍是一個封建家庭,婦女在家庭裏沒有地位,母親連自己的姓名都沒有。母親早逝也説明當時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極差。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家庭。鄒韜奮成長的這個家庭環境重教育,重文化,對子女要求嚴格,這是好的;有母愛的温暖,有母親努力勞作的榜樣,有文學薰陶,這些也是好的,但是體罰是不可取的。 

五、小結 

本文深情地回憶了關於母親的幾個片段,表現了母親的可愛性格和能幹才具,表現了對舊社會被壓抑和埋沒的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我的第一本書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 摻(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祕:奧妙神祕。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酷似:極像。 

二、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閲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説,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着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説説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敍,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温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佈置作業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列夫托爾斯泰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細緻的肖像描寫。 

  2.體會文章涉及深廣的人文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托爾斯泰進行肖像描寫。 

  2.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鬍髭(zi1)  長髯(ran2)鬈(quan2)發黝(you3)黑滯(zhi4)留  愚鈍(dun4)禁錮(gu4)  軒(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尷尬(gan1ga4)鋥(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鋭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製濫造:指產品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鬱鬱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羣人裏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為“廣“,南北長度為“袤”。 

頷首低眉:低着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麼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鋭利異常,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並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説、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説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作者通過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表,怎樣揭示他的內心世界?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 

   四、學習課文 

    (一)找出文中對托爾斯泰外貌描寫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儘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鋭、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作者對托爾斯泰的鬍子、眉毛、鬚髮、皮膚是這樣描繪的: 

    “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脣,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 

    “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一綹綹灰白的鬈髮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鬚髮”。 

    “……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透過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我們可見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 

    (二)重點理解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 

    2.……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3.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明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托爾斯泰的眼睛充滿智慧,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是一位給人類創造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 

    五、小結 

    體會文中運用誇張手法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七.作業設計 

    一、辨字組詞。 

    滯(    )  鈍(    )  錮(    )  尷(    ) 

    帶(    )  純(    )  涸(    )  濫(    ) 

    二、根據拼音寫漢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熱 

    can4(  )然  長ran2(  )han4(  )首低眉 

    廣mao4(  )無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錯別字。 

    粗製爛造  鶴立雞羣  正經危坐  誠皇誠恐 

無可置凝  鬱鬱寡歡  引人注目  藏污納溝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黝黑、禁錮、尷尬、熾熱、軒昂、粗製濫造、藏污納垢、鶴立雞羣、正襟危坐、廣袤無垠。 

二、介紹有關托爾斯泰的生平傳記和作品。 

瞭解他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説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説。 

  ☆<戰爭與和平>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説的中心思想在於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崙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説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鋭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托爾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偉,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動 

    課文一方面説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説他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説的“幸福”的含義?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學生討論、交流,鼓勵發表獨特的看法。 

    四、拓展訓練 

    教師向學生推薦羅曼羅蘭《名人傳》一書,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理解偉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五、小結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再塑生命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2.品味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結構,全面把握文章內容。 

2.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遷徙(xi3)覓食(mi) 慚愧(kui4) 譬如(pi4)棲息(qi1) 小憩(qi4) 遨遊(ao2)花團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釋下列詞語。 

企盼:盼望。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遷徙:遷移。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形象。 

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完(看不過來)。 

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説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二、導人 

同學們,你們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後,對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保衞祖國和建設祖國的革命鬥爭中致殘以後,又能寫出鼓舞了數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們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國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倫凱勒。 ‘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海倫凱勒的風貌,投影顯示作者事蹟簡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她生於亞拉巴馬州,在波士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莎莉文老師的協助下。她學會了閲讀、寫作,還學會了説話,上了大學,並且成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1900年,海倫進入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並於1904年榮譽畢業。當年她和她的老師莎莉文合著的海倫的自傳<我的一生>(又譯<我生活的故事))發表,即引起轟動,成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 

這篇課文選編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原是互有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親近自然><關於“愛”的含義>合在一起編成課文,並用空行使其自然分為三部分。課文的主線十分清晰,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啟示世間真理,給我深切的愛”。 

四、學習課文 

圍繞下面問題,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海倫凱勒在什麼時間,怎樣認識了安妮莎莉文老師?這位老師對她有什麼影響? 

2.莎莉文老師是怎樣教育“我”認識具體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師又是如何讓“我”認識、瞭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師又是怎樣逐步引導“我”認識“愛”的? 

學生默讀課文,討論交流。 

明確: 

第l題,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倫凱勒從母親的手勢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樣子,猜想一定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情要發生。她站在台階上等待。後來,“一個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緊緊地抱在懷中。我似乎能感覺得到,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 

第2題,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為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洋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隻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隻手手心裏寫出“水”這個字,使我終於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第3題,莎莉文老師把我帶到大自然中,運用我的觸覺、嗅覺,以及學到的詞彙,讓我在頭腦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師讓我坐在樹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氣變化,暴風雨來臨,在最危急的時刻,老師來了,扶我下來。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總是對人微笑,給人仁慈。 

第4題,莎莉文老師用的是情感體驗法。通過情感體驗和對各種不同事物的對比,使海倫從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隻胳膊輕輕地摟着我,在我手上拼寫出了‘我愛海倫’幾個字。…‘莎莉文老師把我摟得更緊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説:‘愛在這裏。…“這時,我突然明白了,這個字原來指的是腦子裏正在進行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抽象的概念。”“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 

五、朗讀訓練 

課文第二部分寫得非常優美,簡直是一首散文詩,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敢於體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師可讓學生朗讀、點讀,甚至有選擇地背誦。 

六、小結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為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七、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獻給母親的歌

一.活動背景: 

新課標教材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我的母親》(胡適)之後,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 

位橋二中是一處農村初中,學生家長經常勞作在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是寄宿生,每週回家一兩次,很少有機會與父母傾心交流,難免產生隔膜,本次綜合性學習是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膜、增進感情的契機。 

二、活動目的: 

母愛,猶如陽光和空氣,我們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覺。回首往事,我們才幡然醒悟,母親做的件件小事都藴含着濃濃深情。通過本次活動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愛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瞭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三、活動組織與計劃: 

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八人一組,活動過程中組長適當分工,組員各負其責,每週一次組內交流。本活動擬用三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唱歌曲《只要媽媽露笑臉》《媽媽的吻》《懂你》等。 

2.利用圖書館、電視、網絡等媒體蒐集資料: 

(1)描寫母愛的詩歌、小説、散文等文學作品。 

(2)新聞媒體報道過的與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蹟。 

(3)描寫動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現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電影、廣告等。 

第二階段: 

1.利用週日與母親聊天,瞭解母親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她曾經有過的夢想和追求。瞭解母親在撫養自己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2.給母親唱一首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3.針對以上內容,寫一則日記,談談自己對母愛的思考與認識。 

第三階段:各小組總結學習收穫,集體交流學習成果。 

四、活動成果展示交流設計:(邀請部分家長參加) 

(一)導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説過:“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近一段時間我們也瞭解了媽媽,今天我們就把感受到的愛説出來,把想對媽媽説的話寫下來。齊唱歌曲《媽媽的吻》。 

(二)小組成果展示: 

1、感受母愛:各小組選擇一項最有價值的材料參加集體交流。朗誦詩文;展示相片、圖畫;播放音像資料。 

2、走近母親: 

(1)家長代表談母親的心聲。 

(2)你的母親是怎樣的?圍繞“我的母親”這一話題小組推薦代表進行演講或講故事。 

3、回報母親: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寫一篇文章,結合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寫出自己最想表達的心聲。 

(三)課下繼續開展“我幫媽媽做家務”活動。在歌曲《懂你》中結束本課。 

五、活動反思: 

本次綜合性活動容易實施,且是學生和家長樂意接受的內容,所以效果較好。同時我對新課程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活動中我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了家庭,學生通過與家長交流,認識到了父母生活的艱辛,瞭解了他們的生活狀況。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是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的一次有益嘗試。 

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健康成長。很多同學以前在家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生活,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洗碗、鋪牀、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學在日記中寫着:“以前我以為父母掙錢供我上學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不順心時我就發脾氣,不上學,現在我真正認識到了他們生活的艱辛,我應自己做事,好好學習,不讓他們再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學們從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學生日記本上也寫了幾句話:“感謝老師採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體諒我們……”“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開學初打算輟學的郗宗禎同學的母親親自到學校為他交上了書錢,並且説為了孩子將來,無論如何也要讓他讀書。一次綜合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教育了學生,感化了家長,真是一舉多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0lw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