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推薦】力的教案4篇

【推薦】力的教案4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力的教案4篇

力的教案 篇1

一、實驗目的

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成時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二、實驗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與另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條在某一方向伸長一定的長度),那麼根據F1、F2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應與F′在實驗誤差允許範圍內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實驗器材

方木板一塊、白紙、彈簧測力計(兩隻)、橡皮條、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刻度尺、圖釘(幾個)、細芯鉛筆.

三、實驗步驟

(一)、儀器的安裝

1.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並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A點,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個細繩套.

(二)、操作與記錄

2. 用兩隻彈簧測力計分別鈎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 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到某一位置O,如圖所示,記錄兩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及此時兩細繩套的方向.

3.只用一隻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樣的位置O,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和細繩套的方向.

(三)、作圖及分析

4.改變兩個力F1與F2的大小和夾角,再重複實驗兩次.

5.用鉛筆和刻度尺從結點O沿兩條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度作出這兩隻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1和F2的圖示,並以F1和F2為鄰邊用刻度尺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此對角線即為合力F的圖示.

6.用刻度尺從O點按同樣的標度沿記錄的方向作出這隻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的圖示.

7.比較一下,力F′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在誤差範圍內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四、注意事項

1.位置不變:在同一次實驗中,使橡皮條拉長時結點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鈎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時,其夾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間為宜.

3.儘量減少誤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條彈性限度內的前提下,測量數據應儘量大一些.

(2)細繩套應適當長一些,便於確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應在細繩套兩端畫個投影點,去掉細繩套後,連直線確定力的方向.

4.統一標度:在同一次實驗中,畫力的圖示選定的標度要相同,並且要恰當選定標度,使力的圖示稍大一些.

五、誤差分析

本實驗的誤差除彈簧測力計本身的誤差外,還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讀數誤差

減小讀數誤差的方法:彈簧測力計數據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大一些.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

2.作圖誤差

減小作圖誤差的方法:作圖時兩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的夾角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就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F1、F2間的夾角取得太大。

例1、對實驗原理誤差分析及讀數能力的考查:(1)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時,先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繫上帶有繩套的兩根細繩.實驗時,需要兩次拉伸橡皮條,一次是通過兩細繩用兩個彈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另一次是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實驗對兩次拉伸橡皮條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説法是正確的_BD_______.(填字母代號)

A.將橡皮條拉伸相同長度即可

B.將橡皮條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長度

C.將彈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將橡皮條和細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學們在操作過程中有如下議論,其中對減小實驗誤差有益的説法是__AD______.(填字母代號)

A.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B.兩細繩之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C.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之差應儘可能大

D.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3)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如圖所示,由圖可知拉力的大小為__4.00____N.

例2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考察: 某同學在家中嘗試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他找到三條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鉛筆、細繩、白紙、釘子,設計瞭如下實驗:將兩條橡皮筋的一端分別掛在牆上的兩個釘子A、B上,另一端與第三條橡皮筋連接,結點為O,將第三條橡皮筋的另一端通過細繩掛一重物,如圖所示

(1)為完成該實驗,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bcd _____.

a.測量細繩的長度

b.測量橡皮筋的原長

c.測量懸掛重物後橡皮筋的長度

d.記錄懸掛重物後結點O的位置

(2)釘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現有器材,改變條件再次驗證,可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改變重物質量______.

例3:有同學利用如圖2-3-4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豎直木板上鋪有白紙,固定兩個光滑的滑輪A和B,將繩子打一個結點O,每個鈎碼的重量相等,當系統達到平衡時,根據鈎碼個數讀出三根繩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問題:

(1)改變鈎碼個數,實驗能完成的是 (BCD )

A.鈎碼的個數N1=N2=2,N3=4

B.鈎碼的個數N1=N3=3,N2=4

C.鈎碼的個數N1=N2=N3=4

D.鈎碼的個數N1=3,N2=4,N3=5

(2)在拆下鈎碼和繩子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 ( A )

A.標記結點O的位置,並記錄OA、OB、OC三段繩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繩子的長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繩子之間的夾角

D.用天平測出鈎碼的質量

(3)在作圖時,你認為圖中____甲____是正確的.(填“甲”或“乙”)

當堂反饋:

1、“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 F′_____.

(2)本實驗採用的科學方法是__B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時,主要步驟是: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繫着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鈎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隻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並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隻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1)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__C______和____E____;

(2)遺漏的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教案 篇2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髮.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台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後回答:

1.彈簧為什麼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麼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麼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本節學習力的測量.

板書:二、力的測量

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説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工具.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製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掛鈎.

介紹使用方法:

1.觀察刻度、零點——不用力拉秤鈎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處?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頓?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讓學生先閲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後按步驟進行實驗,並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迴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髮的力:

五、小結.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力的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課本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歸納出力的初步概念,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時對以後物理概念的教學起着參照、類比的作用,然後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有關力的初步的物理圖景,無疑"力"這節課的教學對後續課程的學習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②、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着重要的意義,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而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敢於公開自己見解,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啟發和講解結合法。

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多媒體演示法很好地解決了"實驗教材的圖畫多於文字"的鮮明特點,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採用啟發式教學思想和讓學生探究結果的方法,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究,自己公開見解,自己總結結果,而不是我直接給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啟發+規範"("啟發"是指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調動了學生的心智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主要是動腦。"規範"是指為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採用啟發式教學時,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得出的結論是各式各樣的,結論的表述可能也是不準確或個性化的,此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把學生得出的結論統一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上來,使結論標準化)。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圖景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常見的力現象導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力現象的興趣。

2、新課教學

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

本節課有三個問題"力是什麼?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講每個問題時都貫徹了"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思想。

如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時,我首先用多媒體依次演示課本提供的6種與力相關的圖景,從表象看,這些圖景各不相同。它們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動物;有的涉及無生命的磁鐵、推土機;有的發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觸,有的則不接觸;作用方式則有舉、推、拉、吸引、排斥……在這些不同情景的背後,又隱含着共同點--都與力有關。在我的啟發與引導下,並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提示。

力的教案 篇4

一、 預習目標

1、 説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 知道向量、純量的概念

二、預習內容

1、力的分解:幾個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來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應該怎樣分解,要根據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時遵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向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純量.

三、提出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義。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會用三角形知識求分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運用物理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培養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日常現象,養成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 力的分解

三、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

1、什麼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個力的分力?試求一水平向右、大小為10N的力的分力。(作圖)

3、力的合成與力的分解是什麼關係?

合作探究

農田耕作時,拖拉機斜向上拉耙(課本圖)。

拖拉機拉着耙,對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這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另一方面同時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也就是一個力產生了兩個效果(畫出物體的受力示意圖,如下)。

如果這兩個效果是由某兩個力分別產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進的效果是由一個水平向前的力F1產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會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個豎直向上的力F2產生的。那F1、F2與拉力F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一種等效關係,也就是説是分力與合力的關係。

通常按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精講點撥

思考分析:將一木塊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試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並將重力進行分解。

實例探究

1、一個力,如果它的兩個分力的作用線已經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注意:兩分力作用線與該力作用線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時的平行四邊形,可知分解結果只能有1種。

2、一個力,若它的一個分力作用線已經給定(與該力不共線),另外一個分力的大小任意給定,分解結果可能有 種

答案:3種

3、有一個力大小為100N,將它分解為兩個力,已知它的一個分力方向與該力方向的夾角為30。那麼,它的另一個分力的最小值是 N,與該力的夾角為

答案:50N,60

向量相加的法則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並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向量.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遵循代數求和法則的物理量叫做純量.

力、速度是向量;長度、質量、時間、温度、能量、電流強度等物理量是純量.

向量和純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們分別遵循兩種不同的求和運算法則.

當堂檢測

1、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A.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兩個分力的方向,則這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B.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則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

C.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則它另一個分力有無數解,但有最小值。

D. 已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的大小,則兩個分力有唯一解。

2、下列有關説法正確的是 ( )

A.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4N的兩個分力

B.一個2N的力能分解為7N和9N的兩個分力

C.一個6N的力能分解為3N和4N的兩個分力

D.一個8N的力能分解為4N和3N的兩個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體所受的力為( )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緊壓斜面的力

4、將80N的力分解,其中一個分力F1與它的夾角為30 度,

1、當另一個分力F2最小時求F1的大小。

2、當F2=50N時求F1的大小。

5、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圓球被長為r的細線AC懸掛在牆上,

求球對細線的拉力F1和球對牆的壓力F2.

課後練習與提高:

1.力F分解為F1、F2兩個分力,則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ABCD

2.細繩MO與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長度MONO,則在不斷增加重物G的重力過程中(繩OC不會斷)

[來源: ]

圖167

繩先被拉斷?

繩先被拉斷?

繩和OM繩同時被拉斷?

D.因無具體數據,故無法判斷哪條繩先被拉斷

答案:A

3.如圖168所示,一個半徑為r,重為G的光滑均勻球,用長度為r的細繩掛在豎直光滑的牆壁上,則繩子的拉力F和球對牆壁壓力FN的大小分別是

[來源: ]

4.三個共點力,F1=5 N,F2=10 N,F3=15 N,=60,它們的合力的x軸分量Fx為 N,y軸分量Fy為 N,合力的大小為 N,合力方向跟x軸的正方向夾角為 .

圖169

答案:15 5 10 30?

5.三角形輕支架ABC的邊長AB=20 cm,BC=15 cm.在A點通過細繩懸掛一個重30 N的物體,則AB杆受拉力大小為 N,AC杆受壓力大小為 N.

答案:40 50?

6.一表面光滑,所受重力可不計的尖劈(AC=BC,ACB=)插在縫間,並施以豎直向下的力F,則劈對左、右接觸點的壓力大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當F1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B.當FFsin時,肯定有兩組解

C.當F1

D.當F1

答案:BD

9.將質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吊起來,並靠在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球體上,繩的懸點A到球面的最小距離為d.(1)求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2)若L變短,問小球對繩子的拉力和對半球體的壓力如何變化??

解析:(1)將小球受到的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做出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三角形ABO與三角形BF2G相似,對應邊成比例得[來源: ]

又因為G=mg?

導出 F2=

F1=

由上式可得小球對繩子的拉力為 ,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為 .

(2)當L變短時,F2= 減小,F1= 不變,所以,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答案:(1)拉力: ;壓力:

(2)若L變短,小球對繩子的拉力減小,小球對半球體的壓力不變.

標籤: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4v8d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