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中學詩歌意象教學舉隅(網友來稿)

中學詩歌意象教學舉隅(網友來稿)

王俊海  

中學詩歌意象教學舉隅(網友來稿)

  

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通過引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來感受詩歌的美。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把握實現的。“意象” 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融會的複合體,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現,是精神內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它由情和景這兩個元素構成。古人講“立象以盡意”,藉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又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溝通藝術家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樑,它是人類主體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規律的具象顯現。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翻飛在花叢,在草間,在泥沙的淺黃的路上/在靜寂而又炎熱的陽光中……/它是蝴蝶--/當它終於被捉住/而拍動翅膀之後/真實的形體與璀璨的顏色伏貼在雪白的紙上。”這是對詩歌意象的形象概括。有了“人”、“桂花”“月”、“鳥”、“澗”等意象,於是便有了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靜謐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組合,於是才有了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人生探問和深沉的宇宙意識。可見,意象是詩歌的靈魂。

只有對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對詩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對詩歌產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們才會有深摯的審美情感;對意象沒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體會,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也必然是模糊的,從而審美情感也是膚淺的。也就是説,我們很難完整領略到詩歌的美。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讓學生注意對意象的分析,詩歌教學才能做到從小處着手,大處着眼,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我們先從課本入手,讓學生先熟讀課本中的詩歌,標出每一首詩歌(包括現代詩歌)中的意象,並對這些意向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在這個過程中結合每一首詩的思想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對詩歌中意象的作用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然後,我們又讓學生把這些意象串聯起來,比較各種意象,把握意象中包含的深刻意藴,領會意象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中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傾向。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引導學生把視野擴展到課外,讓他們對唐宋詩、唐宋詞、元曲和現當代詩歌進行分類學習,並且找出每首詩歌中的意象。特別是對一些大家的詩詞,我更是引領着學生從意象入手,從橫的方面把詩歌意象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從中找出詩人們在使用這些意象時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然後從縱的方面出發,對每一首詩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做到知人論世。這樣縱橫結合,把對詩歌的學習引向深入。然後我們把每一種意象的含義連綴成文,在文字表述中使學生對所學詩歌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這裏試舉幾例:

花,是古代和現代詩歌永恆的意象,但在詩歌當中,詩人借花表現出來的感情卻不盡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片花的海洋不僅寫出了海子對生活的熱愛,也襯托了他的孤獨和封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徵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時花濺淚”、“花自飄零水自流”,花開花落,幾許哀愁不盡,河邊院中的奼紫嫣紅都在輕輕訴説着人世、愛情、生命的感懷。《揚州慢》中,“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衰敗之景在眼前,悲涼之歎卻埋心中。觸目而傷懷,盛世不再的憂傷豈獨幾枝芍藥能夠説盡?悲泣紅藥,自品悲苦也。張先在《天仙子》裏借小院落花表現傷春之心態,而晏殊亦借“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之句講訴憂愁的無法排遣。其實,落紅紛紛,逝去的不僅是鮮花的嬌豔明媚,還有人生的青春歲月。院門深鎖着的`不僅是落紅,還有一顆遲暮之心,心在門內,即悶,悶極無聊,才臨老傷春。五彩繽紛的背後,原來都有着不同的淚水與寂寞。

鳥,也是詩人們常用的意象。“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樂府詩中用孔雀起興,又代表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艾青用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筆下的青鳥代表了詩人對愛情的無限希望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岑參低頭見庭院花落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鳥飛而頓生羨慕。“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用燕子飛來説明春天的來到;“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又逢春日,只有小燕子來看顧我,我飄飄蕩蕩託身於茫茫江湖之中,你到處設家無定居之所,與我何異啊?杜甫發出了感歎。鷓鴣,一種普通的鳥兒,在詩人們的筆下卻有多種的寄託:“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 聽到鷓鴣的鳴叫,觸動了旅人羈旅的愁懷;“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湘妃竹已經讓思婦思情滿腸,振翅而飛的鷓鴣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這裏它代表着離愁傷感。“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還有“宮女如花滿春殿,如今只有鷓鴣飛。”這裏它又充當着衰敗之景的象徵,它的悲啼,往往預示着傷感和沒落。李白筆下前朝舊事縱然風光,如今卻已成明日黃花,只能透過鷓鴣聲聲抒發那份感傷與淒涼。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相傳是古代蜀國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禪讓而隱居山林,思歸朝而不得,鬱鬱而終,魂化杜鵑,叫聲悽切;同時杜鵑的嘴角鮮紅之説--古典詩歌中往往和哀怨,思歸相關。“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秦觀的詞裏,借杜鵑聲,渲染孤館的哀怨之情,傳達出詩人的哀怨思鄉之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鵑啼”,李商隱詩中借杜鵑表達殷切的思念。“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借杜鵑啼血渲染江洲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洲的哀怨之情。“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西。”李白筆下起句中點明時令,在蕭瑟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

以上是我正在進行的中學詩歌意象分類研究課題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大量的工作等着我去做。

 作者郵箱: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epvz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