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白楊禮讚》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1

開課時間:四月四日(週五)上午

開課地點:靈溪鎮二中

執教:徐兵

教學目標:

1、掌握“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象徵手法和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重、難點:

理解白楊樹的象徵意義與象徵手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重點把握文章5、7兩段,揭示文章的象徵意義及反問、排比修辭方法的運用,突出朗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能力,推進民主、平等、和諧、友好,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指導學生觀察語文課本封面,簡要説一説畫中白楊樹的特點,並適當展開聯想,説説應用哪些詞形容白楊樹比較適合。

幻燈片:

……的白楊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5—7段,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詞的寫法與讀音。並運用圈點勾畫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寫白楊樹的形態的。

三、再讀課文,把握要旨

1、在學生回答白楊樹的外形特點後,與學生共同賞析課文第5段,感受白楊樹的形態美,並指導朗讀。

2、拋出問題:作者對白楊樹還做了哪些描寫。由此導入第7段。賞析本段,要求學生將四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並比較、朗讀、感受白楊樹的內在美。

幻燈片:

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

3、拋出問題:讀到這裏,難道同學們還覺得本文僅僅是寫白楊樹嗎?

4、講解什麼是象徵

幻燈片:

象徵是……

四、課外拓展,領會象徵

1、適當擴展聯想,加深對象徵手法的理解

幻燈片:

綠色——長城——

2、聽歌曲《白樺林》從中感受象徵的含義

幻燈片:

《白樺林》歌詞

……

3、課後閲讀散文《白楊》,理解文中內容及象徵手法,並與《白楊禮讚》做比較閲讀。

板書設計:

白楊禮讚

茅盾

象徵

樹人

北方農民哨兵

上進的精神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2

一、賞形探妙

讀文章題目,明確茅盾禮讚的對象是白楊樹。

出示兩幅圖,請同學判斷下面哪一幅圖是白楊樹?並説説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朗讀課文第五段描寫白楊樹外形的文字,找出語言上的特別之處。

兩次寫到“筆直”;“絕無”“絕不”;“像是加過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複用詞,強化白楊樹的特點。

為了突出白楊樹的這些特點,作者在文中還採用了哪些方法?

欲揚先抑,同類對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後一段

課外拓展:

老舍《濟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綠》、張抗抗《牡丹的拒絕》中的片段

環境襯托:文中第二段

總結:

二、悟神尋徑

茅盾寫此文僅僅是為了讚美白楊樹嗎?

閲讀課文第七段,明確他要禮讚的是北方的農民、保衞家鄉的士兵和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徵手法。

瞭解象徵手法的相關知識(作業本),重點關注:象徵之物和被象徵之物之間必須有某種相似的特點。

那麼作者是怎麼建立起白楊樹和所詠之物之間由此及彼的聯想的呢?

(1)形體特點與精神特性一一對應;

(2)在繪形同時,採用特別語言,(比如“筆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撓”)讓人很容易產生相關精神品質的聯想,完成了象徵手法的建構。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們可以得到解讀象徵手法的基本路徑:

三、聯讀活用

物象特點:地面的生存狀態:個體是孤離;地下的生存狀態:根系相連,團結一致

寫作背景:1940年,抗日戰爭初期,中華民族處於水生火熱之中

對應品性:長期的階級壓迫,使人們過着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長期的奴化統治,使人們的精神萎靡不振。他們似乎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似乎彼此孤離着,但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樹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觀。中華民族是有凝聚力的。當遇到壓迫,特別是當民族危亡無情地置於人們面前時,清貧的中華兒女定會團結起來,進行殊死鬥爭的。

主題闡釋:艾青以詩人敏感的心靈感受和鋭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體察到了時代和社會脈搏的動向,意識到了我們偉大民族的覺醒已經到來,那泥土下緊緊糾纏的根鬚,是我們之間的一線血脈!我們沒有丟掉這血脈!我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深愛的祖國而戰鬥到底!

物象特點:一二兩句中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三四兩句中泉水衝蕩下山,掀起波瀾。

寫作背景:白居易此時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十分繁忙宂雜,“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韻》),覺得很不自由

對應品性:一二兩句的白雲清泉對應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懷、閒適的心情;三四兩句對應的是在朝為官,在紛擾的社會推波助瀾。

主題闡釋:全詩表達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擺脱世俗的坦蕩淡泊的情懷。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3

一、預習課文。

1、至少讀兩遍課文。

2、查詞典,做下列作業題。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姍姍()悵然()惴惴不安()諄諄告誡()

甘霖()祈盼()裊裊婷婷()熠熠奪目()

B、解釋下列各詞語。

希冀枕戈待旦南轅北轍瞻前顧後

温馨相濡以沫榮辱不驚躊躇

二、學習新課。

1、檢查作業。

2、以幸福為話題導入新課。

什麼是幸福?我們可以説自己是幸福的.嗎?

考試成績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關懷,聽了老師的表揚,那是幸福;與同學盡情地玩了一場,那是幸福;看了好風景,心中有説不出的快樂,那是幸福這樣説來,我們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麼説呢?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提醒幸福》,説的是她對幸福的理解,今天我們來細細讀一讀,看我們能不能認同她的看法。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自由朗讀或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

方法:互相討論,老師提示。

提示的內容:

A、作家説人們總是習慣在提醒中過日子,這種提醒有效沒有?

顯然,作家説多半沒效,這到了第幾自然段?應該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説了很多幸福是什麼,最後則説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舉了春天時應該怎樣?幸福時應該怎樣。還有那些所以打頭的段落,當然也是享受幸福,更應該放在起。

理解:將課文簡要地分為三大節,1到9自然段為第一節,10到25自然段為第二節,26到最末為第三節。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劃出來當第四大節。

四、討論課文內容。

1、學習課文的第一節,提出以下問題:

A、提醒本來是什麼意思?作家説,這個詞的後面總是跟着不好的東西,所以有淡淡的貶義,生活中真是這樣的嗎?

理解:提醒本來是從旁指點,促使注意之意。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生活比較,會發現作家講得還真是那麼回事,提醒確實老跟着不好的東西。

D、作家説的風暴與良宵各比喻了什麼?如果把這種形象化的説法換成直接説理,那又會怎樣?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東西,風暴則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換了以後成什麼樣子。我們經常所説的文采就在這些地方。

C、朗讀第2至第8自然段的內容。

D、請把提醒兩字在文中的意思説一説,它可以用什麼詞來替換。

理解:這裏的含義不是對災禍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對幸福要珍惜。題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來替換。

五、學習文章的第二大節,圍繞下列問題學習。

1、默讀這一節課文,尋找作家給幸福下的定義與解説,每人至少找出三條。

A、避去苦難之後的時間是什麼?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種心靈的震顫。

C、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

D、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

E、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

F、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在暗淡中降臨。

G、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父親一次粗糙的撫摸,女友一個温馨的紙條這些都是千金難買的幸福啊。

H、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一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

J、幸福有時很短暫,不像苦難似的籠罩天空。

K、苦難的體積龐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塊小小的礦石。但指針定要向幸福這一側傾斜,因為它有生命的黃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這句話要用數學知識解説下。)

2、輕聲朗讀這些定義與解説,想想,畢淑敏與張潔對幸福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討論理解:從這一段裏對幸福的定義與解説中可以看出,畢淑敏所舉出的幾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張潔以為的幸福足和平、安寧、生活富足;而畢淑敏對幸福的理解要寬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關鍵是要你自己學會傾聽,學會感受。

3、理解這段文字裏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業題的第二題做。

A、第15自然段裏的2、3兩句怎麼理解?

討論歸納: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覺器官的好的感受,這是人們天生就會的,比如天生能感覺到人體的舒適與否,但是靈魂的快意即心靈的快樂,卻是要不斷地訓練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樣進行訓練呢?即要能時時發現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處,同學的一個微笑,老師的一次無聲的鼓勵,這些都是幸福,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這種幸福,能做到這樣就可以掌握幸福韻律了,也就能區分什麼是靈魂的快意,什麼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從標本人手理解這個比喻句。

標本是我們見過的東西,五色無香,不生動,不靈活,而未製成標本之前,卻是生動、靈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憶幸福標本的説法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時,不知道感受,幸福離我們而去了,卻去回味、追尋,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機遇、友情、成功、團圓的衣裙而來,它們卻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鋼鐵般的心核,這些怎麼理解?

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

機遇這些東西很多時候確實帶來幸福,但許多時候也帶來不幸,這就是鋼鐵般的內核,是我們不能把握、無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説,難道沒有那些東西,我們就不能幸福嗎?顯然不是,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能發現幸福,所以並不一定要有那些東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這個意思。

六、學習課文的最後一節內容。

設想:少講多讀,在讀中感受作家所説的應該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讀出氣勢。

《白楊禮讚》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學習象徵手法;

2、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識白楊:看一看白楊樹,查一查白楊樹的相關資料。

2、瞭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紹和《白楊禮讚》的寫作背景。

二、導入新課:

1、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我們欣賞過“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柳的風韻,我們瞻仰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鬆的雄姿,我們也遙望過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的倩影。這節課我們將走近白楊樹的生命。

白楊樹是極易見的一種樹,房前、屋後、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體再現白楊畫卷,配以舒緩的背景音樂)。這些畫面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優美、寧靜……

但是這節課,我們卻要隨着茅盾的筆回到抗日戰爭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兒生長的白楊樹是一種什麼樣的英姿。(多媒體播放西北高原的視頻,配以蒼勁、粗獷的鎖吶《黃土情》)。

2、檢查預習:

學生之間交流作者資料,教師加以補充、提煉,多媒體出示茅盾的照片,簡介及寫作背景介紹。

三、解讀文本

1、聽課文朗讀,感知文章內容。

(1)有人把散文《白楊禮讚》比作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那麼,聽讀中你的腦海中浮現了哪些畫面?

高原風景圖白楊特寫圖物人聯想圖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屬於黃土地屬於白楊樹的另一種類?那是一種怎樣的樹?

用“白楊樹是的樹”的句式表達。

如“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樹”

“白楊樹是質樸、堅強的樹”

“白楊樹是倔強挺立的樹”

……

2、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給予朗讀指導,(即:把握基調,讀出感受,讀準節奏)

(2)學生配樂朗讀,其它同學就三個方面給予評價。

(3)在同學們的朗讀中,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讚美之情,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

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在氣質

3、尋讀課文,品味美點

語言猶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精彩的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詞語、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動、富於表現力。

把它們摘錄下來,並且談一談你的理由,(先在小組內交流,每組選一個代表小組發言,最後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楊禮讚》一課詞語積累的卡片)。

教師為學生品味語言進行方法指導。如刪一刪、換一換、比一比等。

並對其回答做出補充和完善。

4、精讀語段,探究主旨

《白楊禮讚》所讚美的並不僅是白楊樹,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現在第六自然段,精讀這一語段,説説白楊有什麼象徵意義?

理解象徵手法關鍵在於找出象徵本體和象徵對象之間的聯繫。白楊樹與農民、哨兵和民族解放鬥爭中的精神之間的聯繫在於什麼?假如你是老師,你將如何為學生理解象徵搭建一座橋樑。(多媒體同步出示,白楊樹、農民、哨兵等圖片視頻,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其相似點)

[學生間互學互教,使學生由消極、被動、機械的聽眾轉變為積極、自主、富有創造性的參與者,並促進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識。]

四、對話文本

1、與文本對話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結尾為什麼要寫“楠木”,你覺得多餘嗎?為什麼?

2、與作者對話

有人説文章第5小節,對白楊樹的形象的描寫,語言太過平實,沒有一般的寫景散文生動,甚至有一些詞語單調地重複“……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它的幹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過人工似的。”

你是怎樣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白楊樹的形象描繪出來?

討論交流:表現樸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樸素的語言?

此問題重在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思辨的思維品質,不強調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mqow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