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阿房宮賦 教案教學設計

阿房宮賦 教案教學設計

山東省菏澤一中   王正華

阿房宮賦 教案教學設計

杜牧

教學目的:1、瞭解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3、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的罪惡,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教學設想:文字較深,教師適當指導、分析,將字音、詞語、章法、思想內容結合起來。2教時。(教案不分課時,操作時靈活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渭水以南營造新宮。工程開始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長期調動的民夫有七十萬,直到秦朝滅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宮名沒有確定,據説因為宮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當時人們便稱它為“阿房宮”。阿房宮的規模非常巨大,僅它的前殿就“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漢書》上説,殿前立銅人十二,每個重十二萬斤;宮中有天橋向東南通往終南山,山頂築有闕樓;渭河上架有大橋,向北直達咸陽。公元前206年,項羽統兵進入函谷關,焚燒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滅。阿房宮於是被焚燬。現在的西安市三橋鎮南有其遺址。本文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出身於高門世族,是曾做過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孫。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阿房宮賦》選自《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別墅在樊川,故名。杜牧寫《阿房宮賦》的目的只是為了懷古嗎?學完文章,同學們會有答案的。

二、 通讀全篇。

三、 指導理解。文章共四個段落:宮--人、物--議--鑑

第一段:活用詞(北構而西折、未云何龍、不霽何虹 ;廊腰縵回)

內容理解

1、 從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宮的背景。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2、 阿房宮的總體規模如何?

3、 具體來看,阿房宮有那些特點?(樓閣多、構造奇、佈局巧、橋道美觀)

4、 寫歌舞盛況有什麼作用?

第2段 :詞(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這一段寫宮女寫了那些內容?寫宮女、珠寶為了表現什麼?

第三段由描寫轉入議論。可分三層:先説人心相同,應相互體諒。一句設問是對秦始皇窮奢極欲、強取豪奪的有力譴責。第二層擺出秦始皇的罪證,六個排比句,運用比喻,緊緊扣住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勞民傷財的觸目驚心的圖畫。第三層寫到了獨夫民賊的下場。

第四段引出了鑑戒主題:六國不“各愛其人”,亡國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國為鑑,得六國而不愛六國之人,終於自取滅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為鑑,結局就不言而喻!一語破的,將鑑戒之義寫得觸目驚心,振聾發聵!當時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歲,卻昏聵失德,荒淫無度,“大起宮室,廣聲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宮的題材,用賦的鋪陳排比,指出驕奢淫侈必亡國的歷史教訓,用意在於諷諫晚唐敬宗。

四、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一)

          宮:建宮背景、宏偉規模

          人:歌舞之盛、宮女來源、宮女之多

          物:剽掠而來

           議與鑑

                        阿房宮賦(二)

興建、規模

用途(置宮女、賞歌舞、貯珍寶)

毀滅

原因

教訓

四、 總 結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崇高評價。賦,它講究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詮賦》中説:“賦者,鋪也,鋪採chi文,體物寫制也。”這説明了賦的主要特點在於鋪陳事物。因此,它對於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結尾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刺之意。本文亦具有這個特點,成功地運用了鋪陳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從全文看,雖以鋪陳描寫為客筆,抒情議論為主旨,但在前兩段描寫時,卻用盡工筆,以華美的文辭,豐富的比喻,極度誇張地寫出了阿房宮的規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豐,靡費之巨,從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鋪陳描寫的基礎上,後兩段抒情議論,揭示全文主題,顯示作者的見解和寫作意圖,見出褒貶之情,諷喻之意,前兩段為後兩段張本,後兩段是前兩段的深化、昇華、歸宿。鋪敍描寫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強大的藝術力量。

   文章為了鋪敍其事,運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精美的。它時而用對偶排比,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聲韻和美,節奏明快。時而駢散兼行,長短急徐,錯落有致,顯得文氣走動,通達流暢。總之,〈阿房宮賦〉文辭華美,想象豐富,氣勢宏偉,既有激情,又藴深意,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堪稱“文人之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j9m9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