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阿房宮賦教案

阿房宮賦教案

一、教學目標

阿房宮賦教案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説:“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台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敍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衞。”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敍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敍夾議,點明:正是由於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如不以歷史為鑑,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是全文主旨。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説的“寶曆(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台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台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説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説:“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為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築之外觀。接着,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寫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敍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敍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卧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敍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丰姿盛態就顯現於讀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粧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粧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粧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説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敍又都為後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七)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説“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説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於一旦令人可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説,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試舉例説明。

分析: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後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敍事,實則為下文伏脈:“六王”為何會“畢”?“四海”為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後兩句,説伐盡蜀山林木,才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藴含着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説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只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後果,於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係“突兀可喜”。

文中言簡意深之處並不少見。又如第2段寫秦人揮金如土,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字,構成4個比喻。一面是揮霍無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處鋪敍也為下文生髮議論奠定基礎。作者錘字煉句皆有所指,這些地方宜深入體會,認真學習。

(九)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鑑;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説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十)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標籤: 教案 阿房宮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jl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