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阿房宮賦》教案範文

《阿房宮賦》教案範文

設計指導思想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美譽。賦的主要特點在於鋪陳事物。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詮賦》中説:“賦者,鋪也,鋪採?文 , 體物寫志也。”因此,它對於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結尾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刺之意。“體物”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寫志”。《阿房宮賦》一二兩節屬於“體物”,三四兩節屬於“寫志”。先讓學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志”),再去欣賞“體物”部分,更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體物”的重要意義,從而掌握賦的特點。

另外,如果按照傳統教法先介紹寫作背景再研究課文,學生可能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關語句而順勢拋出寫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於本文的文體特徵,誦讀也應是學習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培養他們背誦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特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的罪惡。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3.學習本文描寫和議論的作用和關係。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本文“體物”和“寫志”的各自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2.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一、導入

上一篇課文我們學習的是《六國論》。蘇洵在《六國論》中提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賄賂秦國。六國滅亡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雖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能做皇帝,但這個強大的封建王朝還是避免不了走向滅亡的命運。秦朝滅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學生討論)

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實晚唐詩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一文中也表達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阿房宮賦》。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敍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台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敍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迅速瀏覽課文回答問題)

明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這個結論從何而來?課文哪些部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議論?是如何議論的?

研習三、四小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逐句翻譯並理解文意。

分析:

以兩個反問句引發議論,從人之常情着筆,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着用一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舉秦的紛奢。排比的句子一連用幾個“多於”,秦的奢侈與百姓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語氣強烈。結論顯而易見:秦朝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是導致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説第三段是就秦論秦,第四段則擴展到治國方針的議論。 “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設進一步闡發立國之本:統治者要愛護百姓,千萬不能驕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句話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確:最後的警告如警鐘長鳴,對治國者有啟發和警示作用。

介紹寫作背景: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鋭,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軍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於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然而穆宗李恆因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説:“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借古諷今是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這類文章一般都不會為了寫史實而寫史實,都有其現實針對性。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被察當今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國論》也是借議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來批評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線。師生可以就這一類文章的這一特點共同進行探討。

六、課後背誦三、四兩小節。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瞭解“體物”與“寫志”的各自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2 .背誦一、二兩小節。

一、既然作者已經將自己要表達的觀點論述清楚了,前兩節是否有些多餘呢?如果不多餘又有什麼作用?

研習一、二兩小節。

這一部分主要通過誦讀法來了解“賦”體鋪陳的特點,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

先聽錄音,再請兩三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後齊聲朗讀。

1 .思考: 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

明確: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2 .思考: 這樣描寫對後文表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明確:透過樓台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説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紹“賦”體鋪陳的特點,並介紹“體物”與“寫志”之間的關係。

賦的特點是 “ 鋪採攡文,體物寫志 ” (《文心雕龍 #8226; 詮賦》)。 “ 鋪採?文 ” 就是鋪陳文采辭藻,極力渲染誇張,這是其形式上的特點, “ 體物寫志 ” 就是詠物説理,即通過對山水、風物、宮苑、鳥獸乃至車旗儀仗、音樂舞蹈等事物的描寫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意圖,這是其內容上的特點。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因此,儘管賦很講究詞的巧麗,但一定要服從表現內容的需要。 “ 寫志 ” 是立賦的根本。

本文前兩節不拘於具體的 “ 現實和真實 ” ,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體現秦朝滅亡的原因。

三、背誦一、二兩小節。

明確:師生合作理出第一小節的寫作思路,再試着背誦。

第一小節寫作思路:頭兩句寫出了秦王朝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來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下面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牆”,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築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寫地細緻入微;虛寫了長橋、複道,想象得神奇瑰麗。然後用誇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小節由學生獨自整理寫作思路並完成背誦任務。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説“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這裏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説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於一旦令人可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説,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2、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鑑;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説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3y3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