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乞巧》教學反思

《乞巧》教學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教學反思

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藉助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藉助音律入情,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在教學中讓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並且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説,説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薰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古詩語句本身就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又常常“言近而旨遠”,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會沖淡詩句的靈性,失去詩的神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讀感悟,想象意境,悟情入情”,去感受古詩獨特的韻味。"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不僅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更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在對語言文字的反覆吟詠之中,可以達到準確的傳情和悟情的目的。朗讀到位,還可以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充分明確文章的種種美,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了語感,提高了審美能力。讓我們把把琅琅的讀書聲還給了課堂吧!

標籤: 教學 乞巧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3mdd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