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參考!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乞巧教學反思1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其中,唐代詩人林傑所作的《乞巧》就是一首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該詩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牛郎織女”這個神話傳説故事,但作者要借這美麗的神話故事表達什麼樣的願望和心境呢?則要教者巧妙地引導學生到古詩中去尋找答案了。為此,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嘗試。

一、反覆吟詠,誦出滋味

“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不僅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更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在對語言文字的反覆吟詠之中,可以達到準確的傳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對“讀”作了多方面的設計,有範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小組賽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等,課堂誦讀層次分明,學生一遍遍地讀,重複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還強化讀,採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於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讀出其中滋味。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運用音樂、圖片、資料等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讀得入情入境的同時,還在誦讀中幫助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詩中的文字轉化成畫面,轉化為生活場景,使學生置身其中,深刻地體會詩句的情味和意藴。例如,我呈現教材中“天上”畫面,讓學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藉助音樂渲染氣氛,激發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情景,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等,最後還請學生大膽地與織女對話,啟發學生吟詩明志,用説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從中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使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乞巧教學反思2

《乞巧》是人教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説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製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在教學中讓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是我的初衷。在朗讀在背誦在想象的時候,我選用《琵琶曲》,音樂響起,纏綿悱惻,宛若將人帶至幾千年前的時空,怎能不激發起學生無邊的遐想呢?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吟中誦,誦中説,説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象互動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最重要的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後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願,啟發學生吟詩明志。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於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lgw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