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乞巧》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乞巧》教學反思範文

《乞巧》教學反思1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並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教學中的弱項,要怎麼樣從這短短的四行字中感悟出詩人所藴含的深意和表達的感情。這首古詩比較簡單,學生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這次教學我突破了以前一字一句理解的方式,採用了“模糊”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古詩的內容,甚至連以前怕學生不懂所以特別串講意思的環節都沒了。對於這一環節的省去,我還有點不放心,怕少了學生會不會不懂。可是教下來,我發現學生而且對牛郎織女的故事非常感興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就能理解了,與其枯燥地告訴他們意思,還不如讓學生感興趣地去理解。所以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古詩教學只要弄懂大意就好了,以後還是避免太多的串講。

《乞巧》教學反思2

向玲老師所執教的古詩《乞巧》的教學實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精煉,教學設計新穎。課堂教學中老師對文本的兒童化解讀,用兒童化的語言,親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營造出一個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學習語文,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下面我就這節課從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的兒童化解讀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抓住兒童的個性特點,設計文本解讀的過程。

古詩教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顯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本,抓住了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個由初讀、細讀到品讀組成的相互聯繫、逐步深入的教學過程。在學生對文本比較陌生時,向老師用兒童感興趣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主動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文本解讀的興趣。

學生有了學習的慾望,向老師讓學生初讀古詩,並利用多媒體出示古人乞巧的畫面幫助學生感知文本。然後通過聽課文錄音進一步指導學生的感情朗讀。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讀、看、聽、想與文本進行了初步接觸。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降低了古詩教學的難度。在理解詩意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通過註釋和課後資料袋自己解讀文本,然後引導學生讀中想、讀中悟、讀中品,並和學生一起參與“穿針引線”的活動,使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達到了一種平等、和諧的交流和溝通。學生在與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產生了思維的火花,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發表見解、發展個性的空間。

三、創設情景,激活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從文本走向生活。

學生熟讀、品讀古詩後,教師抓住學生讀書的神態説:“我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彷彿沉醉於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誰試着背一背?”接着老師為學生創設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裏……”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誦讀實現文本的多元解讀。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瞭解古詩以後,向老師馬上變化身份,用織女的口吻説:“七夕節,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難道這些孩子沒有什麼向我乞求的嗎?”身份的變化,為學生創設了“對話”的情景,激發了學生對話的慾望和熱情。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由文本走向生活的過程。課堂實錄中可以看到此時此刻這些孩子的思維已經完全打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乞求祖國更加強大,有的祝願老師事業有成------在交流結束時還有很多學生高高舉起的小手久久不願放下,我想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再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那麼訓練的面更寬,訓練的效果也會更好,不會讓學生的心中留下遺憾。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畫面始終貫穿,通過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説一説,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對文本的兒童化解讀讓枯燥乏味的古詩教學生動化、讓深奧難懂的古詩內容淺顯化,讓遠離學生的古詩意境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在興致昂然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古詩的教學。

《乞巧》教學反思3

《乞巧》這首詩是圍繞民間傳説故事《牛郎織女》來寫的,主要寫了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牛郎織女在鵲橋上喜相會,而人間的少女忙乞巧的熱鬧場面。

根據教學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設為重點;把“理解詩句意思”設為難點。為了攻克這個難點,我在課前向學生印發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以便在課堂通過講故事來理解詩意。但在課前沒有指導學生如何去講這個故事,以至在課堂上學生不知如何去講,不敢舉手。講起來也比較宂長,耗時過多,影響了後面的教學,使整節課的側重點偏向講故事這一環節,有些本末倒置了。

在生字教學時,安排了“抄寫古詩”一環。本意在於記住生字的同時,也為後面的背誦古詩打下基礎。但效果不是很好。記住生字可安排寫生字,抄寫整首詩要的時間太多,影響其他環節的時間安排。背誦古詩可以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來進行背誦。

就整節課而言,學生的朗讀和老師的指導朗讀都是不夠的,到最後還有學生讀不出詩的節奏,這對於古詩教學來説,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缺陷。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們準備作出以下調整:

1、做好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如何簡要地講故事。

2、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指導朗讀,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通過調整,整節課在時間上的安排比較合理,每個環節過渡也比較自然。在每一個環節中,執教者都能激勵學生大膽地發言,學生也比較積極。在整個教學流程中,以讀為重點,做到了指導與練習相結合,設計了範讀,吟誦,個別讀,齊讀,邊讀邊想。有些地方還進行強化讀,讓詩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乞巧》教學反思4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説這一主題來編排的。再一次把學生帶回兒時傾聽大人們講故事的快樂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麼豐富。《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而且淺顯易懂,並且涉及到家喻户曉的神話傳説故事。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讀、思、議、想、説、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薰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收穫很大,不但複習了以往積累的古詩,還學習了一首新詩,同時還誦讀了很多很七夕有關的古詩,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詩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其實不光在課內,在課外我們還應自發地去了解、去學習、去積累,去發自內心地熱愛古詩,你們能做到嗎?

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kvk2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