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淺析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網友來稿)

淺析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網友來稿)

劉海輝

淺析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網友來稿)

學校教育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四化建設人才。因而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其語文能力,而且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利於德育滲透的學科之一,語文教材中包含着豐富的德育內容。在語文課本中,有的課文展示了祖國江山的壯麗,文化的燦爛和對勞動的讚美,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熱愛秋天的風光》等;有的課文則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遠大志向和高尚品質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如《沁園春.長沙》、《我愛這土地》等;有的課文反映了舊社會的腐朽黑暗,如《祝福》、《孔雀東南飛》等;還有的課文表現了歷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會、征服自然的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不屈、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如《紀念劉和珍君》、《蜀道難》等。

那麼,如何將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呢?《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着重於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大綱》為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指明瞭路子。語文教學要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德育,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在《大綱》精神指導下,在語文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中,我總結出滲透德育的以下諸法:

一、 導讀法

這是利用感情遷移的心理規律,來強調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求教師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領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藝術形象,然後運用語言的藝術手段,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點撥、講解,有時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勢、畫面等,生動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把學生引入課文的境界,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之受到藝術感染,獲得思想教育。例如講授《我與地壇》一課時,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生動講述:作者由於失去了雙腿,心裏特別苦悶,不理解母親,甚至想到了自殺。而母親則是默默的關心着自己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對“兒子苦悶不理解母親,母親卻默默的關心着兒子,兒子最後理解了母親,但母親已遠去”進行具體詳細的描述,讓學生感受慈母孝子之間相愛相憐的真摯感情,感受到作者感激、難過、負疚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情感感染。這種方法即是所謂情感體驗法,通過情感體驗的指導訓練使學生移情動心。而移情動心,潛移默化,是語文學科發揮德育功能的最大優勢,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及的。

二、 誦讀法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思想教育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

悟文。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須重視誦讀。在多次誦讀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與閲讀能力,並使學生從中受到作品的藝術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營養。

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強而又易懂的課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等,教學時只需把課文的重點、難點稍加點撥,就可讓學生進行表情誦讀。因為對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師將出來的,而是學生對文章的多次誦讀中逐漸感悟到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多次誦讀中自然會領會其意。葉聖陶先生説過:“敍事抒情的文章,最好還是要美讀,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説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之外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它個委婉……”。通過誦讀,才能進入文境,“設身處地”,才能使自己的心聲與作者的心聲產生共鳴,才能更好的`品賞作品的動人情結,領略人物的品格、風采,感受藝術珍品的完美形象,領會文章深藴的思想意義。這是某些講解所達不到的功效。例如講授《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文時,教師稍加點撥後便讓大家誦讀。 詩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筆觸,回溯了祖國數百年來貧困落後的歷史,詩人用“破舊的老水車”、“燻黑的礦燈”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國長期處於貧困和落後的狀態。通過朗讀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祖國的感情,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個高度。

三、 討論法

對課文中提到的思想問題,特別是對學生認識上有分歧的思想政治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能集思廣益, 獲得思想認識上的深化。

例如在教授《陳奐生上城》一課時,對“中國老百姓身上是否仍然遊蕩着阿Q的幽靈”進行討論,最後大家認識到:①改革開放初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儘管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依然貧乏,在農村依然存在着種種陋習,只有克服這些陋習,生產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通過討論大家認識到不僅要抓物質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四、“隨筆”法

所謂隨筆法,就是學習一篇課文後,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啟發、感受寫在日記本上,以促進自己思想認識的提高。例如學生學習《祝福》一課後,認真寫隨筆,認識到殺死祥林嫂的罪魁禍首不是魯四爺,不是柳媽,而是萬惡的封建社會,是封建禮教最終害死了祥林嫂。從而增加了對封建社會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寫“隨筆”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而且鞏固了所學的語文知識,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總之,我們必須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滲透的方法,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四化建設人才。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語文學科 劉海輝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72n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