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範文(精選4篇)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範文(精選4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範文(精選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範文(精選4篇)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1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3節課的內容。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理解了面積的意義,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四年級時,又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圖形的基本特徵。本冊教材在此基礎之上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底和高以及面積計算教學,分為兩個單元:“圖形的面積(一)”主要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圖形的面積(二)”則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及簡單的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計等知識,因此本單元在幾何學習中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探究;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及多種感官並用的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公式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培養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從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開始,再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為基礎,推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對後續的教學很重要,所以我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及應用是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找出不同圖形參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定為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本節課的關鍵就在於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獲得直觀感受,在觀察和比較中找到轉化前後的圖形關係。

三、設計理念和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先創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望;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再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建立轉化思想,把問題化歸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找到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如何計算的問題;又應用探索出來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最後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再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發現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同時,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課我着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和比較,建立起“新”“舊”圖形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一學習方式的培養,會對後續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特結合本班學習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複習鋪墊,引入探究。

有意義的學習是在建立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的,必要的知識鋪墊是搭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課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出示兩個長方形讓學生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計算出面積。緊接着,再出示一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快速找到它的面積,並説説是怎樣想的。此時,學生會利用所學過的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它的面積,因為前幾節課的鋪墊,學生也會通過觀察發現,如果這個不規則圖形凸起部分剪下,把它割補到缺口處,就把這個圖形轉化成了長方形,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即可得到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既複習了數方格的方法,又初步滲透了等積,轉化的思想,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伏筆。

隨之,我又運用課件創設情境,出示一塊長方形草地與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地,請學生比較這兩塊草地面積的大小。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學也就自然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從學科本身來講,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知識結構,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和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

在學生積極的討論與探究中,兩種方案可能產生:

(一)用數方格的方法數一數。

(二)用轉化割補的方法變一變,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結合這多種方案,我順勢引導;怎樣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呢?這時學生迫切需要想辦法來驗證。為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主動探究,我安排了以下教學活動:

(1)想一想: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2)議一議:交流思考方法,小組內達成共識。

(3)做一做: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在操作、展示的基礎上,學生又開始了更深入的討論:

1、你能發現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現在的長方形有什麼關係?

2、你能根據這些關係得出平行四邊形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通過探究、思考、討論,學生會發現: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或是一個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長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着,讓學生自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字母表示形成,再次加深公式的記憶。

這樣,學生在動手中思維,要思維中動手,不僅品嚐了探索成功的喜悦,更使學生在理解中掌握了知識,發展了思維。繼而解決課一開始的情境問題。

任何技能技巧只有在練習中才能和提高,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學習進入了第三教學環節:

(三)實踐運用,拓展思維。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底邊和它的對應高,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拓展練習:下圖三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明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一知識點。

接上題再問:當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時,他們的底與高是否也相等?此問題提出必定會引起學生的討論,因為已有了前一單元《找因數》一課的基礎,所以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説在討論中就能解決。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而且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總結活動,回顧探索新知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反思、交流:“你有什麼心得體會或建議與同學們分享?”

通過總結,疏理知識,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的理解掌握,進一步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外,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互相評價,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作業。

要求學生下課後任意選擇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實物測量,並計算出面積。從而總結全課,並將所學知識帶入了生活,也為進一步的探索激發了興趣。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突出重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貫徹始終,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觀察、發現,自己概括、昇華,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2

一、説教材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通過具體的情境提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面積概念和麪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在三、四年級已經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並瞭解了它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會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積。面積公式的推導都是建立在學生數、剪、拼、擺的操作活動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節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學生在表述從操作到轉化,推導的過程中會有些困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利用數方格和割補,拼擺等方法,學會藉助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促進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五、説教法和學法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基於這一認識,結合學生的實際,以活動為載體,放大探究過程,以“猜想”、“實踐”、“驗證”貫穿全課,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間。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為重點,通過割補操作實驗突破難點,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學生自主地從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實例應用進一步理解掌握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激發自主學習興趣,增強積極參與意識,體驗成功。

六、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以“五環節”教學法為宗旨,從以下五方面來闡述教學程序:

環節一:創設情景、質疑自探

我將採用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情境是這樣的:兔媽媽在山上開墾了兩塊地,為了培養孩子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決定把地交給兩隻兔寶寶來種。老大説:“我是哥哥,我來種大的。可這兩塊地到底哪塊大呢?”同時出示平行四邊形狀的兩塊地圖片,請同學們幫它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引入今天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感受數學的魅力。通過質疑“這兩塊地到底哪塊大呢?”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環節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數方格求面積

數方格求面積的方式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所以第一步請同學們數方格計算面積。通過課件出示方格圖和表格並説明要求讓學生獨立數方格和填表。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表格提出問題:“你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會怎樣求?”引出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用數一數、填一填、説一説建立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同時培養學生敢於聯想,大膽猜測的能力,也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供思路。

2、滲透“轉化”思想引入割補法

告訴學生猜測並不代表結論。不數方格,能不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能不能把它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呢?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再四人小組交流剪、拼的過程,並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請同學演示剪、拼的過程。展示之後問:“為什麼要沿着高剪開呢?”使學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長方形。

3、建立聯繫,推導公式

通過割補得到長方形,學生可能會説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能夠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會繼續追問:今後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需要割補成長方形嗎?如一塊草坪不能割補怎麼辦?根據剛才轉化的過程你能發現點什麼?

設計意圖:這樣一系列地追問更迫使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關係。學生的敍述也能幫助學生深化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4、公式強化,字母表示

學生自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字母形式,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S=ah。

環節三:聯繫生活,深化新知

通過課件展示出導入的例子,請同學們解決到底哪塊的面積大。

設計意圖:首先使學生會正確測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其次讓學生明白必須量對應的底和高才能求面積。

環節四: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1、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是多少?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2、再畫一個與已知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能畫幾個?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因此可以畫出無數個平行四邊形。

環節五:知識回顧、小結作業

為了完美的收尾,所以在課程的最後讓學生談一談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收穫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談收穫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概括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包括對‘轉化’這一思想方法的運用理解,這是數學由‘雙基’轉化‘四基’的具體體現。

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麪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麼?什麼情況下它的面積最大?讓學生課後討論,下節課伊始分享。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通過設計合理、明瞭簡結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圖形的推導變化圖示出來,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內在的聯繫,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及其高和底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在編寫時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先讓學生藉助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引發猜想,再引導學生通過剪拼實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從而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整個安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後面學習圖形面積的計算打下基礎。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會應用公式計算。

二、説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因此,我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高效課堂的新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利用多種媒體,採取活動體驗、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直接體驗,有效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以激趣為基點,創設多種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

依據學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我將:讓學生在數、剪、拼、擺的操作活動中體驗“轉化”的魅力,發展空間觀念,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特色。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用公式怎樣計算,順勢導入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設計意圖:直接提問,讓學生感到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知識遷移,合理猜想

(1)小組內討論: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彙報交流。

學生用數格子的方法。

設計意圖:這裏,數格子的結果暗示不簡便、不高效,為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做好了準備。

2、合作轉化,驗證猜想

(1)學生分組合作,嘗試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2)小組彙報。

剪拼的方法有很多種,(課件演示多種剪拼方法)也許同學們的語言不是那麼規範,但是他們都能夠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所以合理推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就是底乘高。

3、歸納總結,推導概括。

(1)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這個長方形的寬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板書)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a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高,那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板書)

(2)教師小結。

我們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的這種方法,是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板書:轉化)通過轉化,我們可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解決新問題。相信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會不斷運用這種方法,嚐到它給你帶來的喜悦。

設計意圖: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方法是數學的行為。學生通過思考、操作、探究、交流後,不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了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領悟到了“轉化”這一研究數學的思想和方法,這才是學生最大的收穫。】

4、知識再現,鞏固理解。

同桌互相説一説整個推導過程。

設計意圖:必要的再現,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5、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鞏固提升

以上只是我對本節課設想,由於學習主體是鮮活的,課堂是動態的,現實的課堂與預設之間可能會產生一些差異,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認真鑽研,精心設計,才能真正展示教師的魅力。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把上好每一堂課作為我一生的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義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

一、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貫穿始終的。本冊教材則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行、三角行、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而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探究;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及多種感官並用的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公式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培養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三、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獲得積極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同時,我將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使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設計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特結合本班學習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激發情趣導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以前,有個老財主給兩個成年兒子分地。他根據平日收成及地壟大小,把這塊地分給大兒子,這塊地分給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説老財主偏心。這可把老財主氣壞了,可他又説不明白。只知道這兩塊地的壟數和收成相同的。所以,老財主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學生會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濃厚的探究氛圍中,就為學生動腦加大了馬力,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組織動手實踐多維嘗試探究

依據學生對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實際問題,感興趣這一可貴資源,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助老財主想辦法。

我首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那麼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麼辦?可以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這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接着,我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或許會想出很多辦法,如:數格子(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最後,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説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會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並得出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看上去是幫助老財主證明分地公平,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繫。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卡片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求呢?順勢學生就梳理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公式的順利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學生的實踐操作。這樣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停住,仍然藉助老財主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數據,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老財主徹底解決問題,老財主開心的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展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與相鄰的兩邊組成的角度大小無關。

4、拓展創新:接上題再問: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而且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故事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可以使學生互相督促,全員參與,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深入淺出的引導可充滿激勵的語言,將會給學生不斷探究的動力和熱情;而層次分明難易適度的練習題,也使新知得到鞏固和應用。可以説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nx8w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