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精選3篇)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精選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精選3篇)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複習課”作為數學課的一種基本類型,它不同於新授課的探索發現,也有別於練習課的鞏固應用。《圓柱與圓錐》複習課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意在通過回顧梳理,使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在頭腦中串成線,聯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加深各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為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本學段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特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複習,使學生對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掌握得更加系統、牢固,能熟練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的體積,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複習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為:知識的梳理和應用。

教學難點為:認識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概括為以下三句話:回顧整理,以學生為主。鞏固知識,以練習為主。拓展提高,以思維為主。

三、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回顧梳理、形成網絡。這個環節當中,我主要設計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圓柱和圓錐》的相關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然後進行全班彙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知識的結構不斷完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整理與複習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觀看動畫演示,來回顧學過的知識,這裏的動畫內容主要包括了學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過程和知識點,採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複習課課堂趣味化,可以使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三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4組練習題:(1)基本應用(2)靈活運用(3)熟能生巧(4)強化訓練。

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只有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實際,才能使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內化。

這節課的最後,我選取了一些世博會上的精彩圖片供給學生們欣賞,一方面是作用是讓學生經歷一次短暫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價值,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8-20頁《圓柱和圓錐的認識》。學生已經在一年級的時候初次認識了圓柱,已經會辨別;圓錐這一立體圖形沒有見識過,從未接觸;在六年級上學期又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兩種立體圖形,積累了一些觀察﹑探索立體圖形特點的學習經驗,這些都為本課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由於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他們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已經有較大的提高,能夠有意識地去主動探索未知世界。同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所發展。所以在教學時適宜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親自體驗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三、設計意圖:

(一)預習設計:

由於本課屬於觀察物體領域的內容,須藉助於直觀的實物或模型幫助體驗,感悟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名稱和它們的特點,因此我在設計時安排了兩個環節:1.課前準備(即收集生活中的實物和學具的製作)2.自學教材內容,自主探究圓柱和圓錐的特徵。

(二)新授設計:

在課一開始,讓學生先回顧以前學過的一些立體圖形,拿出學生課前收集的一些實物,讓學生分別展示,介紹。從而自然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接着,讓學生小小組內交流預習作業,並提出交流和彙報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傾聽和主動發言的機會,試圖改變只有少數幾個優秀同學唱獨角戲的局面。在大組彙報的時候,儘可能地讓學生代表邊演示邊介紹發現的圓柱和圓錐的名稱和相關特徵,其他小組提出相關補充或修改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述相機課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後面的比較。總結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圖片,再次感受數學的生活價值。

(三)練習設計:

本環節安排了説一説,判一判,連一連,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動,試圖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練習單第4題在試教的時候發現學生在解題時有點難度,我覺得這時要適當點撥,指導一下。

四、試教反思:

本節課為了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為主,幫助為輔,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內容方面,本部分知識適合採取這種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動的空間。從學生方面,學生的求知慾較強,活動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們能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學生情感方面來看,他們喜歡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於本課準備得比較匆忙,有些環節的處理不夠細膩,不太成熟,對課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計不足,教學機智不夠靈活,所以還要有待於進一步提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説課稿3

教學內容:

P29頁第1-3題,完成練習五。

教學目標:

1、複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知識,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徵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掌握圓柱表面積、體積,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

2、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有條理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圓柱、圓錐表面積、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圓柱、圓錐的特徵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複習圓柱與圓錐的特徵

1、圓柱的特徵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幻燈片.指名讓學生回答:這些圖形叫什麼圖形?(圓柱)有什麼特點?

(圓柱是立體圖形,圓柱有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條高。)

2、圓錐的特徵

(1)圓錐有哪幾個部分?有什麼特點?

(是立體圖形,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圓錐的高。只有一條高。)

(2)做第29頁第1題

二、圓柱的'表面積

1、出示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後讓學生回答

圓柱的側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麼形狀的?

(長方形或正方形)

圓柱的側面積怎樣計算?

(底面的周長高)

為什麼要這樣計算?

(因為: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長,高=長方形的寬)

2、表面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圓柱的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3、第29頁第2題中求圓柱表面積的部分。

三、圓柱和圓錐的體積

1、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

(底面積高)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把圓柱切割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使圓柱體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推出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圓柱體的體積計算的字母公式是什麼?(V=Sh)

2、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用底面積高,再除以3)計算圓錐體積的字母公式是什麼?(V=1/3Sh)這個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通過實驗得到的,圓錐體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0ymw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