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高則其落也峻,滿者其發也疾--《夏本紀》(節選)的蓄勢技巧簡析 (蘇教版高二選修)

高則其落也峻,滿者其發也疾--《夏本紀》(節選)的蓄勢技巧簡析 (蘇教版高二選修)

    清代學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文譜》中説:“文有墊拽之法,所謂墊拽者,為其立説之不足聳動也,故墊之使高;為其抒議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滿。”包世臣在這裏説的墊拽藝術,是指在議論性的文章中為了使所説之理能夠服人,必須墊高拽滿,以加強論證的力量。

高則其落也峻,滿者其發也疾--《夏本紀》(節選)的蓄勢技巧簡析 (蘇教版高二選修)

    其實我國的史傳作家們也早已諳熟此法,為了塑造出某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突出某鮮明的特徵,常常濃墨重彩,極力渲染烘托,等到把文勢推向頂端的時候,才正面亮出所要描繪的形象。這種墊高,猶如關閘蓄水,水位提高後,一打開閘門,水勢就會更加兇猛;這種拽滿,猶如射手把弓拉滿,等力量積蓄足夠之後,箭發出去就會更加強。課文《夏本紀》(節選)史家司馬遷就充分運用蓄勢的技巧,為人物張本,使得夏禹的形象血肉豐滿,躍然於紙上。

     一、氣氛渲染。

為了表現夏禹治水所面臨的困難之大,司馬遷將人物安排在一個特殊的背景下:“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雖説,司馬氏在這裏運用的是極其簡約的文字,敍寫夏堯時代的洪水災害,但是這個氣氛還是渲染得很到位。讀者從簡約的文字中不難看出當時災害之嚴重。洪水用“滔天”來形容,可見受災範圍之廣;用“浩浩”修飾,可見水勢之大;用“懷山襄陵”來描述,可見破壞程度之重。總之,這場洪水災害史無前例,怎樣治理,誰人治理自然成了每一個讀者心中的疑團。

    二、人物對比。

    面對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人們總會積極應對,在四嶽的推薦之下,夏鯀登場了,似乎人們懸着的心可以放了下來。本紀中,夏鯀是作為夏禹的陪襯出現的,四嶽的舉薦,可見夏鯀還是有才能,有口碑的。但是,夏鯀面對“浩浩懷山襄陵”的“鴻水”,卻“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最後竟然因為“治水無狀”,舜“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夏鯀的治水失敗,不僅突顯治水的艱難,同時又使人們的心懸了起來:洪水真的不能治理?能治,那何人能擔當如此重任呢?

    三、眾人舉薦。

    百般無奈下,“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那麼夏禹是否能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呢?作為父親的鯀都失敗了,兒子夏禹能行嗎?司馬遷用眾人的舉薦,為讀者解開這個心結“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好一個“皆曰”!區區二字,就把夏禹的眾望所歸寫得淋漓盡致,真可謂“一字千均”!無怪乎魯迅要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稱讚《史記》。

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中對蓄勢藝術做過這樣的解釋:“劇情的糾結必須逐場繼長增高,發展到最高度時輕巧地一下解掉,要糾結的難結難分,把主題重重封裹,然後再説明真相,把祕密揭破”。司馬遷正是這樣,他“重重封裹”起能治水之人的祕密,等到情節“發展到最高度時輕輕地一下解掉”,“説明真相”,揭破“祕密”,讓夏禹走進讀者的視野。

   從《夏本紀》(節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為夏禹的出場三次蓄勢:氣氛渲染,凸顯災害之嚴重;夏鯀失敗任務之艱鉅;眾人舉薦,凸顯眾望所歸。在這一而再,再而三的蓄勢中,夏禹走到前台,最後他能不負眾望,不僅完成治水重任,還使“天下於是太平治。”也就是意料中的事

 

踏浪的小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pkvk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