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嘗試心理效應在思品課中的應用(德育論文)

嘗試心理效應在思品課中的應用(德育論文)

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它的特點是與學生的自身思想、行為以及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它還涉及到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它能夠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身心健康、有崇高理想、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思想政治學科還與社會、家庭、個人實踐密切聯繫,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視野是廣闊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該是很高的。但事實恰恰相反,多數的學生不喜歡思品課。他們覺得思想政治課枯燥、乏味、沒意思,聽不進去,還不如做幾道理化題解悶呢。我們可以嘗試借鑑心理學、教育學的效應,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髮現、探索問題,激發學生創造性火花,更易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利用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為學生的自信心加碼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到一所中學裏,在一個班級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在花名冊上劃出了幾名學生,告訴老師這幾名學生智商很高,也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後,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那幾名被他劃出來的學生果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説,我對這幾位學生根本不瞭解。教師們愕然!為什麼會發生奇蹟?因為人的“期望”有神效。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在教師心目中是權威的,因而教師對他的判斷深信不疑,對那幾名幸運的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待,像對待聰明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而這幾名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期待,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最終他們真成了佼佼者。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難道這些學生真是“最佳前途者”嗎?不是,是心理學家“權威性謊言”暗示了老師,堅定了老師的信心,激發了老師的深情,這些通過教師的眼神、笑貌、聲音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我校是一所地處城東的一所年輕的學校,學校裏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這些民工子弟的家庭經濟條件差,沒有正規住房,流動相當頻繁。民工子弟明顯存在孤僻、壓抑、敵對等弱勢心理,難以融入學校生活,特別是中途轉入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或多或少承受着一種“外來户”、“低人一等”的心理壓力。利用思品課這一特殊的載體,通過課堂教學的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這批學生減少自卑、敏感、排斥、壓抑等心理,真正融入班級、融入社會。試想當這些民工子弟學生受到老師同等的鼓勵、信任,人的“期望”將有神效,用好“羅森塔爾”效應,用期待的眼光去對待身邊的民工子弟,每一個學生都很棒。

如“培養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時設計一活動--找優點,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找優點的對象,自我找優點與小組其他成員給其找優點同時進行。期間老師提示:“優點”不光是學習好、體育好、唱歌好、人緣好、模仿能力強等優點。時間五分鐘,先由自己陳述所找優點,然後由小組其他成員陳述,當學生説出自己優點後,老師示意學生掌聲鼓勵。這一環節在挖掘學生身上閃光點的同時,培養了民工子弟的自信心,發現他們吃苦耐勞、懂事早、求知慾強等優點,告訴他們逆境也能鍛鍊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志。我們通常所説的“説你行,不行也行;説你不行,行也不行。”從某種意義上説有一定道理。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經過激勵,給予一定的期望,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發揮,不行也就變成了行;反之則相反。在民工子弟身上適時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他們和城裏的孩子一樣出色。

二、利用情緒效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往往受情緒的影響,如教師的態度、情感、手勢、語言都和微笑一樣,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情緒,這就是“情緒效應。如果我們能像古希臘傑出的哲學家漠克利特那樣,以微笑迎人,不擺架勢,更不訓斥人,那就會收到良好的情緒效應,所以教師要向這位被人稱為“含笑的哲學家”學習,進行笑臉相教,其效果必定會理想。

但有時往往會忽視這一點,一次學生作業做得很差,在改作業時已經火冒三丈了,一上課我就把幾個學生點名批評了,然後開始上課。這時我發現平時活躍的學生不見了,大部分學生用那種恐慌的眼神看着我,目光暗淡,平時發言最積極的學生沒反應了,課堂氣氛沉悶,我一個人唱獨角戲。我立即意識到原來上課我沒有笑臉相迎,致使學生情緒低沉,思維不活躍。我改變策略,在舉例時和學生開玩笑,學生的情緒才恢復往日的氣息。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我們就要重新審視“師道尊嚴”的含義,消除“唯我獨尊”的心理,尊重學生的人格,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在課堂上給學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語言、友好的微笑、穩健自如的神態進行雙向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緒引領學生的情緒進入最佳狀態。即使某些學生的觀點是幼稚的可笑的,只要他敢於標新立異,教師也應該用寬容和讚許去對待他。在積極的情緒下,你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學生會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為只有在這時,學生才真正是自由的、自主的,才真正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張揚。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説:“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讓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古人説: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教育應貫徹激勵和表揚為主的原則,這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利用“羣言效應”,轉動學生創新的思維機器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是老師滿堂灌,學生豎着耳朵聽。教師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不得不採用點名體温的方式,這樣學生一方面不願意認真聽,一方面又怕老師提問,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思維是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的,教學效果也不可能取得頗佳。在教學中遇到某一重、難點,可以留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班級成為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的大環境,這種注意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質疑、求異、解疑的“麻雀嘴”活動,舊能產生良好的“羣言效應”。也就是説,通過每個學生唧唧喳喳的“麻雀嘴”活動,可以調動他們思維和記憶的積極性,挖掘學生集體和個人的潛力,減輕疲勞,喚起課堂上的積極情緒,同時鍛鍊説話能力,培養探究精神、活躍了思維。

例如講到“學會合理消費”時,開展“當今時代節儉過時了嗎?”的討論。有學生説“人們生活條件好,應該對自己好一點,弄得寒酸樣沒必要。

”有學生説“生活好了沒錯,可也要根據家裏的實際情況而定,必要時需要節儉”。有學生説“奧運會要在北京召開,中國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原國家副主席吳儀女士在出國訪問時就非常注意自身的服裝形象,請問這説明什麼?”學生的討論異常激烈,大家相互補充、相互評價,連上課不太聽的學生也積極加入到討論中來。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應該有適度的消費,但這並不意味着不要節儉。

通過這種“麻雀嘴”活動,可以增加信息量,即由老師這裏單方面獲取的信息,變為從很多同學這裏多渠道獲取信息;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大膽、積極、風趣的發言,同學間、師生間的合作情感就日益加深;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探究精神,挖掘集體和個人潛能。


四、利用“預熱效應”,迸發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大家交流想法與互相啟發的氣氛,會使一個人對本來不太關注的問題產生興趣,產生深入研究的念頭,從而起到推動創造性思維的準備作用。這種由預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應稱為“預熱效應”。預熱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認知心理雪茄奧蘇貝爾“先行組織者”策略的指導下,教學活動的設計常常運用具有“預熱效應”的“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此法能夠激發學生在活動中發表創見,合作交流,激發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精神和探究、發現、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如講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時,結合正在召開的兩會,老師課前讓學生準備提問,鼓勵學生儘量提出新穎的創見,學生疑問“這些人大、政協代表怎樣產生?”“為什麼國家領導人由人大選舉產生,而如美國的總統由競選產生?我們國家是否可以嘗試競選國家領導人?”等等。通過比較,學生就發現,由於實行的國家制度不同,所以選舉的方式也不同,進一步證明我國政治體制的公正、公平性,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學生的提問可能有點偏,但這種求異的思維極大地發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對我國的政治生活印象更加深刻。

上海育才中學老校長段力佩曾指出,要提倡七嘴八舌,以課本為依據,有領導地進行“茶館式”教學。一議思想必然活躍,不同看法必然產生啟發,切磋琢磨的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探索、發現、推理等能力。而在議論中成績好的得到提高,成績差的受到帶動,互相啟發,相得益彰,起到預熱效應的作用。而許多見解和問題,常常是老師事先沒有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這樣一來老師又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攸勒加效應”,營造學生創新的思維空間

“攸勒加效應”的美名來自於一個動聽的故事。國王請求阿基米德檢驗王冠是純金還是摻了銀這一難題,阿基米德在洗澡時受啟發,大叫“攸勒加!”“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臘語,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找到了),從而一舉解決了“王冠之謎”。這種由他事取得啟示的解決的方式,被稱之為“攸勒加效應”。

阿基米德走進生活,發現了真理,那麼我們的學生呢?更要走進生活,走進歷史,整個世界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課堂,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原理,解決我們周圍的問題。教師要有組織地提出一些創造性課題,讓學生積累大量豐富的知識,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去發現。如講到環境保護內容時,有意識地讓學生以地球的名義寫一篇講演稿,發現身邊的環境問題,政府的處理辦法,人們觀念的轉變等。學生大量蒐集資料,文字的、圖片的、聲音類的;生活中的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網上的、書上的;過去的、現在的、以至於未來的,學生都盡情去探索,去補充,最後寫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講演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些活動的訓練中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如講“艱苦奮鬥”時給學生播放了“南泥灣”以及大生產運動時的一些歌曲,讓學生創造性地把歌曲的場景結合自己所知道的展開想象,描繪當時的轟轟烈烈的場面,這樣把學生帶入當時的生活意境很有幫助,能更深刻地感受當時的生活狀態。

“攸勒加效應”是決不會光顧懶漢的,要學生從小就養成勤奮好學、刻苦鑽研、聚精會神地思考問題的習慣。“攸勒加效應”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侷限於書本,要超越教材,要開放教學,要利用資源,要由此及彼,才能真正使學生的創新思維飛揚起來。

“未來文盲不是不識字的,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21世紀是一個知識激增的世紀,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紀,因此,思品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必須教會學生學習,即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一車獵物,不如給學生一杆槍”。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夯實基礎。會讀、會疑、會寫、會憶、會用,逐步學會“咀嚼、反饋、消化”六個字的記憶術,將學過的知識加以理解、聯繫、概括和綜合,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聯繫社會熱點,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37v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