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高中語文新課程呼喚: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網友來稿)

高中語文新課程呼喚: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網友來稿)

福建石獅三中 李巖生

高中語文新課程呼喚: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網友來稿)

目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方式、行為等都將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教師還是死守“師道尊嚴”,不轉變觀念,不能及時地完成角色的變遷,或許不久就面臨着“換人”或“下崗”的危機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會變化太快”麼?看看報紙,聽聽新聞,我們身邊時刻都發生着新鮮事。如在有老師硬性規定:學生遲到了,要喊“報告”的時候,北京東城區提出“尊重”教育,允許遲到的學生不喊“報告”,而是悄悄地走進教室。學生有事進辦公室可以坐下來,與老師平等交談等。面對這樣這種以往不可想象的變化,我認為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觀念:

首先是“樹立服務的觀念”。我們對教師自身的認識概括起來就是:“學高為師,身正乃範”,就是“師道尊嚴”。在認定了教師是授業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的同時,也確立了教師的尊嚴地位。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容易產生一種現象:學生求學,教師施教,求學者唯唯諾諾,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師成了知識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嚴,學生普遍產生害怕教師的心理。有的老師甚至炫耀:看,我的學生多聽話多怕我呀!平時教師往往只關照學生的學業成績,熱心於一部分學生,冷淡另一部分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應賦於全新的內涵--教育即服務育人,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學生,教師本應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車,共同前行。教師的一切言行都要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有了這種思想理念,教師就能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每位學生,為每位學生 的成長服務,這樣教師與學生才會平等相處,教師才不會以施恩者的心態凌駕學生之上,對學生學業和行為上的錯誤,才不至於輕則責罵,重則懲罰,這樣教師就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維護學生的合法合理的權利。可見,只有樹立了這種全新的教育觀,教師才能真正地推進新課程的改革。

其次是“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什麼樣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績優秀的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讀重點,上名牌、是我們心目中的人才。為了培養這樣的學生,不少老師加班加點,頻繁考試,讓“違紀”學生抄10遍練習題的有之,讓學生背作文的有之。我們總是偏愛成績好的尖子,對他們悉心關照,百般呵護,結果培養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們因時常被“自豪”的“光環”籠罩着,往往是言行舉止高高在上,而且對社會、對學校、對老師少有“感恩”的心!這樣的學生很難合上時代需要的節拍。有個教育名家早就説過:成績是教育的副產品。回頭想想,我們讀了那麼多的書,對我們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學習方法,是人文意識,是一顆善良博愛的心。愛因斯坦説:所謂的知識,就是把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忘掉以後,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説“天生我才必有用”麼?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説,一個人只要在社會的某個工作崗位上能發揮他的作用,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就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有位校長對他的老師説:要善待優等生,他們可能成為科學家,為我們學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們可能會做官,為我們學校批條子、剪綵。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們可能很會賺錢,將給我們學校捐資呢!話也許“實在”了些,卻值得細心品味。

比如一塊磚,建在高樓大廈上和鋪路面上的作用,應該是一樣的發揮了“材”的作用,而我們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視後者。這,很不公平!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人拜訪他的母親:“有杜魯門總統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這位母親説:“是這樣,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國總統時對她媽媽説:舅舅是總統,你怎麼沒有告訴我呢?母親平淡地説,這有什麼好説呢?會當總統的人很多啊!

是的,沒有不成功的學生,卻有太多不善於發現學生成功的老師。可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吶。只有樹立全面的人才觀,承認差異,才會放棄以學業成績高低論好壞的理念,才會發現學生的特長,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學生。只有把心放開,才能堅信人才多樣化,堅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為發現“人才”的伯樂啊!

再者是“樹立‘愛即師魂’的觀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面對一羣有活力四射的學生,只有撒播愛的種子,才可喜獲“感恩(父母、老師、社會、生命)”的回報。知識是冷冰冰的,唯有經過老師心靈的加温,才能使學生愉樂地接受。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能把愛簡單地理解為“打是親,罵是愛”,甚至簡單地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是愛。因此教學中必須營造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多看學生的閃光點,多參與學生交流,多從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關照。正如馬卡連柯説的:愛的本質是“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我們應儘量做到:在任何情況下不給學生打低分,任何情況下不羞辱學生。為此老師應該及時實現角色的變遷:

一是實現由“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角色轉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該被師生互教互學所代替。教師不應該是單純傳授知識的人,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者。教,是為了不教。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變化遞增快,教師想在幾年時間裏把“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早已多樣化,有些知識學生可能還比老師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是説,將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方法的人麼?

因此,新課程呼喚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成為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形成的 引導者。教學的重心應該放在促進學生的“學”上,以實現“不教”為目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個積極地旁觀者,直接參與學生學習,但參與卻不是干涉。所謂旁觀者清,教師發現問題並及時加以引導,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氣氛,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處理好課堂上“活”而“不亂”的關係。

另外,教師應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潛移默化者。有人説:一個人在青少年求學時,沒有遇上一個他心目中的好老師,那麼他就是一個潛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師,那麼他即使壞也壞不到哪裏。我們應信任學生,賞識學生,要關心學生,呵護他們的心靈。 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園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二是實現由“教書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轉變”。在一度考成為老師的法寶,分,成為學生的命根的“傳統教育”下,老師變成了只管教和考,學生只管學和分,從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誘發出緊張的師生關係。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是“一根粉筆一張嘴”。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 機械地執行課程計劃,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識的傳聲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書匠”,教師往往把課本里的答案當聖旨,忽視或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學生成為教師的複製品,談不上什麼創新和創造。

有個笑話是這樣説的:老師在黑板上畫個圓,問這圓像什麼?幼兒園小朋友講十多種,小學生講出了十來種,中學生講出了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了兩三種,社會上的人們一種也講不出來。為什麼?怕講錯了被人笑。教師忠實地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新課程則認為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才能不再僅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才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師。

三是實現由“傳統教學思維向現代教學思維轉變”。教師這種轉變體現在: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單向信息輸出向師生信息互動轉變。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能提出許多讓老師措所不及的問題來,作為教師不能獨斷專行,把學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應以發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維來審視學生,鼓勵他們“異想天開”。有個作家曾經説過,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學中多以發散的思維看來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儘可能地少一些純科學性的、系統性的術語,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規”的語言,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和生活化。可謂“生活即語文”也!

總之,社會在變,學生在變,我們的教學環也在變。教師與其被動地適應、被動的變化,不如積極主動地“學在先,變在先”,站在課程改革的波峯浪尖上,做高中課程改革“弄潮兒”!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0379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