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七年級上冊,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意趣幽遠的散文。文章寫作者和兩個女孩在西湖遊山,忽然遇雨。在避雨過程中作者體會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而兩個女孩卻“苦悶萬狀”。後來作者借來了胡琴拉了起來,不僅女孩唱起了歌,連三家村的青年們也唱了起來。作者感到“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直至後來與眾人惜別,還依依不捨,這證實了中國古代“樂以教和”的藝術思想。

設計理念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懂得什麼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語文並不僅僅是一門工具學科;在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與網絡文化面前,語文應該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僅是內容上--語文、政治、哲學、道德的綜合,還有形式上的綜合與思維上的綜合,並從形式上的綜合進而實現學科之間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藝術和技術、文學和科學、語言表達思維和技術操作思維,等等。這樣的教育才是符合現代人多元的、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麼,感知和把握現實和想像中的美,將成為人們學習的重要目標。

語文是一種雅緻的文化,一塊滋養心靈的沃土,一種洗盡鉛華超越現實的精神享受。儘管這有烏托邦之嫌,但是新鮮的、豐富的、獨特的美感會培養我們未來民族的浪漫情懷和無窮的創造力。因此,“感受和體驗”美就成為語文教學中獨特的風景線。而美感的個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過程帶來了神祕色彩與特殊的質感。

對美的“感受和體驗”一旦開始,將縱深到什麼地方?教師將如何引導學生向更遠的對意趣的尋覓探幽?教學《山中避雨》的課前課後,我都在深深思考這些問題。

設計思路

在課前的設計上,我沒有使用多媒體課件,因為“感受和體驗”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思想對話;而視覺的固定模式一開始就束縛和模糊了學生的情感的個性化建立。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是通過閲讀課文,聯繫生活實際經驗,來感受、體驗作者所説的意境和道理;通過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大家共同探究、研討的`方式來掀起“感受和體驗”的高潮。但為了讓學生體會音樂帶來的美感,我還是事先選了幾盤磁帶,其中包括《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中國古箏曲《高山流水》,在課上適時播放。

教學流程

一、讓心靈接近美。

閲讀完課文之後,果然有學生提到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避雨的作者説‘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

學生們已學會了聯繫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為‘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大家以為問題已回答完畢,就要轉入下一個問題。但我抓住時機進一步問道:“下雨不能遊山,應該很煩,‘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樣的趣味?為什麼會如此牽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學生有些茫然,每到這時就是小組討論的開始了。

有的學生從註釋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靜空曠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濛雨亦奇”是山色迷濛若有若無的意思。可是作者為什麼被這種境界所吸引,學生還沒有感覺到,這豈不同文中的那兩個女孩一樣不解其中味嗎?

我必須接着引導下去:“誰曾經感受過雨中的快感?”

話音剛落,激起了大家強烈的反響。金超同學説,小時候最喜歡打着雨傘穿着雨靴到外邊趟水玩。這下找到了他們的興奮點,有的説玩得衣服、褲子、鞋都濕了,跟小水雞似的;有的説還撩水打水仗;有的説還喝過雨水;有的説最愛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來……

我沒有制止他們的激動和漫無邊際的回憶,而是在他們回憶完之後,問道;“那時你們討厭雨聲嗎?”

“不討厭!”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你感覺雨聲像什麼?”

“像音樂!”“像説話!”“像鼓掌!”“像……”

“你們感覺怎樣?”

“好玩,自由自在!”又幾乎是異口同聲。

二、讓心靈去尋找美。

我覺得時機到了,就啟發他們:“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裏看雨感覺也特別好,那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小組討論。

一位同學説:“作者是音樂老師,他一定覺得這雨聲像音樂。”我稱讚他“你不但説得有道理,而且很美!”

但馬上有人反對:“不對,後文説‘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宂長的雨聲’,‘嘈雜而宂長’怎麼能像音樂呢?”我説:“你的目光很敏鋭呀!看來這不光是雨帶來的感受,他在什麼地方觀雨?”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郭小甜同學説:“南方的雨是(煙雨)迷濛的樣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顯得很朦朧,那種美想畫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朧美的解釋不僅讓大家頗為佩服,而且還引導到了對山的體驗和感悟上。

李龍裔同學説:“因為下雨,使山(在雨中)顯得格外寧靜,他被山的高大和寧靜吸引了,(感覺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靈的寧靜。”

李龍裔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細膩,我連忙又問:“在城市裏,心靈為什麼很難寧靜呢?”“城市人都忙工作,還要你爭我鬥,壓力太大了。”你瞧,這些孩子的感受和當年豐子愷的心境又是多麼相似啊!我不無感慨地説:“所以,人常常要回歸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學到好多東西,這樣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為可以圓滿地結束這一環節了。突然,很少發言的肖晶同學舉起手來,説想給大家讀一首詩。我毫無心理準備,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動,我不能拒絕她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只有給她熱情的鼓勵。

她朗誦的居然是已逝的著名詩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她讀完之後,全班同學不由得熱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麼感染了他們,他們能理解這樣的詩嗎?

肖晶説:“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囂裏,被壓力和負擔所掩埋。假如給我一個自由的機會,我也渴望找到海邊的一所房子,坐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並且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家頻頻點頭,並且再一次熱烈鼓掌。我問她在什麼地方看到這首詩的,她説是在網上。

我一方面吃驚於學生的課外閲讀竟如此豐富、方式如此活躍,另一方面更吃驚於他們對美的體驗和感悟如此之強烈、深沉。這首詩的心境和豐子愷所寫的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絕對不是簡單的拷貝,肖晶的理解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另外一種新鮮的、更具時代感的感受和體驗,由此產生的聯想還在繼續延伸。

三、讓心靈與美相融。

所以我認為此時不能結束。我問大家:“你們愛聽音樂嗎?音樂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猶未盡的發言後,我繼續啟發他們:“但你從沒記錄過聽音樂的心靈感受,下面我們就聽一段音樂,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記下來。”

他們並不知道我放的古箏曲叫《高山流水》。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極強的樂曲。聽完後,他們就不停地寫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有的想到了吟詩作賦的詩人……

其中一位叫張佳寶的同學(平時對語文幾乎不感興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拿起來給大家朗讀:“……(那)聲音彷彿是遼闊無垠的大海,彷彿親眼看見的大海一樣。波濤洶湧,(我)聽到了海的聲音和它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個)島上體會到了它的神韻,感覺着大海浪濤的音樂,海的音樂。我聞到了海的氣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聲中,我情不自禁地説:“你有作家的潛質,你有詩人的情感!”

一節課就在這樣的美的體驗和品味中結束了。

課後反思

汪曾祺在《使這個世界更詩化》中説:“……生活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賞的。”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二種》裏説:“情趣愈豐富,生活也就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認為語文就是要培育詩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讓心靈充滿韻致。教育,是需要詩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實上,只有詩意的追求,才能夠讓我們進入一種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詩意化教學的祕密不是別的,就是啟動學生那顆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並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從而鑄就靈魂,激發創造。

這節課雖然大體上並沒有偏離我的教學構思,但有很多東西是超乎想像的。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審美的過程中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什麼時候需要引導、什麼時候不需要?在我給了學生感受、體驗、思考、想像的機會之後,我明白了他們對語文課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繪他們的心靈,傾吐他們的感受。想起在過去的教學中,也曾出現過今日這樣熱烈的場面。但有幾次因為怕教學任務完不成,我“扼殺”了他們的話題。就像今日,雖然後來的討論與思考早已偏離了教材,但卻是一次有效而生動的體驗。從這一角度講,這節課很好地完成了關於課文中意境的感受過程,並且使用了體驗繪畫、音樂等“非語言文學”的手段和方式,這不是很受學生歡迎嗎?

其次,教學中研究對象的縱深度和延伸方式取決於學習者與體驗者。教師在引導了延伸方向之後,沒有權力遏制學生與之相關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應根據學生活躍的和個性的體驗過程來改變早已準備好的現成的教學模式。

再次,要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一次觸及心靈的體驗也許會啟開一扇早已封閉了的心靈之門。教師必須學會傾聽,並恰當地點撥。

幸好我略懂繪畫,幸好我喜歡海子,並瞭解他。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美。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開掘他們的潛質,通過我的教學工作,我很幸運地發現,我懂得他們,甚至先於他們的父母。因為這一部分是他們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沒的,很少被人關注的脆弱的心靈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這是我的快樂!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 在不斷的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

2. 引導學生理清記敍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過程;

3. 引導學生深刻把握課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這一主線,進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導學生理解“樂以教和”的主張,聯繫自己生活感受體驗音樂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 4

教法:“整體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討→體驗活動”四步教學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話題設置:如果你和家裏人或同學們作好了一切準備,興致勃勃地到某個地方遊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們不得不停留在某個地方,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幹些什麼?

(學生們就這個問題發言交流)

教師總結,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

教師課件展示有關“作者介紹”的圖文(教師用書 P35頁)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速讀,或師生合作,分工讀),要求學生邊讀邊做到: 1. 對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進行圈點批註;

2. 思考:整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四、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1):

1.學生邊讀(邊聽),邊圈點批註,思考問題。

2.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就生字詞提出來進行交流,相互幫助解答。

3.老師將有代表性問題寫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決。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如:第二段引用的詩句是誰的?你能背會全詩嗎?

4. 討論問題:整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過程。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閲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

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願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

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2):

課件展示問題:

在山中避雨的整個過程中,作者以及兩個女孩的心境分別發生了哪些變化?每一次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帶着問題快速閲讀有關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組交流。

學生按男女生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也可以自願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

最後教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總結)。

六、設置情景,深入探究:

師生合作讀選定的文段,感悟、體會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學生邊讀邊聽邊思考,探究以下問題:

1. 作者説:“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聯繫上下文,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瞭解。

2. 作者將胡琴與鋼琴、小提琴作比較,想説明什麼?這樣寫與表達“樂以教和”的主張又有什麼關聯?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注意加以引導。

最後分別指名學生對剛才的問題做總結陳述(有遺漏的大家共同補充)

七、體驗活動:

教師導入:音樂可以調節心緒、陶冶情操,還有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和諧相處。好的音樂尤其如此。

八、教師小結本節課內容,重申文章主題,再引入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九、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字詞積累”的詞語,並用後三個詞語造句。

2.你有沒有和作者類似的經歷?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園……請你試着把當時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寫出來。

附:板書設計:

山中避雨(豐子愷)

我 主題 女孩

“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 —— 樂——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我的感興,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以—— 苦悶萬狀

拉胡琴,體驗到“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教—— 歡喜 和唱

與山村青年依依不捨 —— 和—— 無比快樂

標籤: 教學 避雨 山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8xw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