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範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範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過程與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態度、情感、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

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調查統計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大型垃圾場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裏都有些什麼?讓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一天的垃圾)

二、嘗試給垃圾分類

師:同學帶來的垃圾中如果要進行分類的話,你打算按什麼標準分呢?

1、討論分類的標準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討論如何統計

師:我們在統計時如果無法測出垃圾的重量怎麼辦?

給垃圾分類時該注意什麼啊?

3、學生分組統計。

4、反饋統計結果

三、關於垃圾的討論

1、説一説這些垃圾的來源。

2、統計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總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組統計。

5、算一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組織討論

師:想一想,這麼多垃圾被丟棄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家裏的.垃圾最後到哪裏去了?談談你家平時是怎麼處理垃圾的?

7、多媒體出示本溪市產生的垃圾統計數據及人們如何處理垃圾的

四、課堂拓展

1、談談今天所學的體會。

2、對校園內同學們產生的垃圾進行統計,寫一封倡議書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科學家怎樣進行探究》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本單元中起總領作用。教材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為科學家是怎樣進行探究的,這一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位地質學家的發現所經歷的科學探究故事,讓學生體驗科學家對一個問題所經歷的一個完整探究過程;教材第二部分內容讓學生通過回憶在科學課中經歷過的活動,通過與故事中科學家經歷的科學探究作比較,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的科學課就是在從事科學探究。結合學生特點,我對本課教材作了下整合,把本課內容分為兩個內容,通過直接導入學習本課地質學家的發現,讓學生體驗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在這部分的小結環節,我則導入學生以前學過的探究實驗《測量擺的快慢》,鞏固學生對科學探究歷程的認識;接着提出探究主題—珠穆朗瑪峯的山上為什麼會有貝殼和魚類等化石,讓學生進行猜想整理,學以致用,再次經歷一次科學探究過程。為了在課堂鞏固環節達到想對應的效果,可以在課前提前收集學生可能的猜想並準備好相關資料。

教學目標

①通過閲讀分析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實例,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行一次小小的科學探究;

③知道科學探究過程中,事實根據和理論依據的獲取非常重要;

教學難點、重點

重點:經歷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難點: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信息的發現、獲取和處理。

學習者特徵

學生經歷了4年科學課的學習,在4年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得了較多的信息,有一定的獲取、處理、傳遞、分享信息的能力,但對經歷一個完整探究環節稍微欠缺,教師要適當引導。活動安排環環相扣,形成:觀察發現—根據自身知識背景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釋—使用方法、技術收集證據—形成自己的解釋—收集新的證據—補充原有的解釋—發表研究結果。

教學策略: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

整合方式: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提供有關資料、圖片,輔助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

教學評價

方式策略:學生討論成果彙報、反饋。

教學過程: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開門見山

引出課題

談話: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跟隨一位地質學家的腳步進行一次特別的探究並完成這位科學家給我們的任務,有信心嗎?

開門見山,問題激勵學生。

二、運用探究方法:學習地質學家的發現真實事例

1、閲讀。

2、閲讀並思考,回答。

3、思考、討論、交流

4、分享想法。

1、談話:教材上有一則地質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真實小故事,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進行閲讀,想想這位地質學家是怎麼樣解決疑惑的。(ppt示教材後面問題。)

2、組織閲讀、思考:文中的地質學家是怎樣解答疑惑的?

3、討論、交流:每個環節中,地質學家主要做了什麼活動?

(1)科學家發現了什麼?提出了什麼問題?

(板書:提出問題:杉樹林大面積死亡?)

(2)開始,科學家是怎樣考慮的?

(板書:作出猜想:①同時死亡?②火山活動?③枯萎病?④海水?)

(3)科學家獲得了哪些重要的證據和信息?(板書:收集、分析證據)(實驗法、現場考察)

新的猜想:300年前發生地震?

(4)在獲得初步證據之後,地質學家為什麼要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與人分享交流,獲得更多的支持)

(過渡:想想:科學家為了收集證據運用了哪些方法?)

(板書:再次收集、分析證據現場考察、記錄交流)

(5)科學家的最後的探究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板書:得出結論。地震)

(6)地質學家的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4.小結:

(1):談話:還記得我們五年級做擺的實驗嗎?我們當時是怎麼探究的?

(2):在科學課中,我們用探究的方法學習科學,而科學家也用探究的方法解決科學問題。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相比,有什麼異同嗎?

(3)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有哪些?

在討論交流教材一系列的問題中,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歷程。

三、課堂鞏固

1、觀察、回答。

2、帶着興奮提出問題。

3、暢談看法。

4、閲讀、整理。

5、暢談、展示看法。

6、歸納小結。

1、談話:同學們,老師前段時間看到了這麼一則信息(出示圖片),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珠穆朗瑪峯的知識?

2、提出問題:正因為珠穆朗瑪峯是最高的山峯,有許多人想研究它,征服它。一次,幾名科學考察隊員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就在他們欣喜若狂的時候,一名隊員發現,在山體上有大量的貝殼和魚類化石。假如你是考察隊中的一員,面對這一發現,你會怎麼想?(科考隊員提出一個疑問:這麼高的山上怎麼會有貝殼和魚類化石這些海洋裏才有的東西呢?)

3、作出猜想:同學們,你們可以在小組間交流猜想,並談談為了證明你的猜想,你們準備怎樣收集證據。

(另一名科考隊員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這裏曾經會不會是海洋?)

【4、收集、分析證據:同學們可以帶着你們的猜測,一起閲讀小資料。(帶着這一猜想,科考隊員們下了山。他們分頭行動進行研究。有的翻閲書籍,查找關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史料記載;有的勘察地質特徵,研究地殼運動。)

5、得出結論:談談你的看法。(展示、評價)(終於,他們發現,其實地殼分為幾個板塊,每個板塊都在緩慢移動。喜馬拉雅山脈就是由於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壟起而形成的。經歷了2000萬年,這裏從海洋變成了最高的山脈,而且還在緩慢地“長高”。)】

6、小結:同學們,你們的探究發現是否也跟科考隊員一樣呢?(展示記錄單、評價)

學以致用,通過事例,讓孩子運用課堂所學的探究方法,經歷一次像科學家一樣的探究歷程,並在這過程中,鍛鍊孩子對信息的發現、獲取和處理能力。

四、課堂總結

暢談想法。

談話1:同學們,你們的發現跟這幾位科考隊員的發現是多麼新奇啊!在發現過程中,你們都經歷了哪些必要的過程呢)?(1.提出問題2.作出猜想3.收集、分析證據4得出結論)

談話2:説一説你在這節課的收穫。

引導學生課後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7kyk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