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植物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範文

《植物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範文

《植物種子的萌發》是蘇教版七年級年級上冊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綠色植物種子的外形和內部結構,種子的萌發需要的內、外部條件,植物幼苗的根、莖、葉分別是由種子的哪一部分發育來的。本節課介紹的是綠色植物一生的開始時的生命活動,知識與活動與第四章植物的組織、器官等、設計探究實驗相聯繫,也為後面植物的生長、開花等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植物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範文

為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我將教學內容總結為“兩點四動”。“兩點”指兩個知識點;“四動”指四個活動。由教師指導學生的活動來落實“種子的結構”和“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兩個知識點。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以及老師教學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教學過程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完美,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本節課的內容有靜態的種子的結構,更有動態的種子的萌發,怎樣使得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動”“靜”的有效結合,並能收到既掌握知識又培養能力以及情商的良好教學效果,是我重點考慮的問題。為此,要發動學生,使學生全面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前、課中、課後的活動中來,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魅力,享受學習生物的樂趣。

一、課前

以小組為單位,有小組長帶領收集植物種子或圖片,讓學生直觀瞭解植物種子多種多樣的,具有不同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啟發學生思考,種子共有的結構是什麼。此為活動一:種子家族大聚會

二、課中

學生活動二:種子結構大比拼

1、指導學生對照課本圖5-1,按照教學案中提出的問題,辨認大豆種子的內部結構,並能説出其結構名稱,推測其功能。

2、觀察種子的結構要選用較大的種子,如大豆、豌豆、玉米,這樣不但便於觀察,而且這些還是常見的農作物,便於收集。在觀察前要浸軟,否則不易解剖,每個學生2粒不同的種子,對比觀察。玉米用煮熟的嫩玉米效果更好。

3、將種子放在培養皿內發給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保持實驗桌整潔的習慣。

4、實驗時教會學生由表及裏的觀察方法,即先觀察外部形態(種皮種臍以及種皮的韌性),再觀察內部結構。

5、強調觀察的順序以及每一步觀察到的結構有何功能。

6、列表比較大豆、玉米等種子的結構,“大比拼”之後才發現種子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都由種皮和胚組成,有些植物的種子還有貯藏營養的胚乳,同時還培養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

學生活動三:種子萌發誰做主

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先預設情景,提高學生的求知慾。

教師可提前將小麥種子進行處理,分別放在錐形瓶內。瓶(1):幹種子 ;瓶(2):注滿水;瓶(3)萌發的種子。讓學生觀察瓶內種子的萌發情況:(1)(2)瓶內種子不萌發,(3)瓶內種子萌發了。思考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什麼?

再引導學生閲讀教材第28頁“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一節的內容,使學生温習探究的基本過程,教師特別強調“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關鍵環節。對於確定變量、設置對照試驗的意義一定要使學生明確。由此在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交流,以種子萌發需要水、空氣(氧氣)和温度、陽光、土壤等某一個條件為變量進行探究。

小組展示:

李豔豔組提出的問題:如果沒有水,種子能萌發嗎? 作出的.假設:如果沒有水,種子不能萌發嗎?老師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提醒學生將否定問句改為肯定問句就好了。

對於種子萌發需要充足的氧氣的實驗,如何設置對照組“缺氧”的環境?有的學生説將瓶塞蓋上。這樣可行嗎?瓶內還有空氣呀?如何辦?讓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學生中有聰明人。辦法1,將瓶內注滿水,涼開水最好;辦法2,蠟燭在瓶內燃燒,將瓶內氧氣耗盡。

思維的碰撞是美好的,是靈感的閃現,是激情的飛躍,是興奮,是提升。

三、課後

學生活動四:種子萌發看看看

種子萌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何讓看到這一過程呢?要求學生觀察時間需要1周時間,並且還需要每天定時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等。

在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完成後,繼續讓學生連續觀察在透明玻璃瓶內的種子萌發的過程,並能用影像記錄下來。萌發後種子對於觀察根尖的結構和根的生長、植物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黃化苗和正常苗生長條件的比較、植物的無土栽培以及觀察植物的呼吸作用等儲備好了物質條件。如果將幼苗移栽到土壤中,讓學生持續觀察幼苗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那將對學生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品質和協作精神以及生物科學素養的提升極為有利。

學生親身參與,不但興致高漲,還能發現研究型人才。田朝洋同學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探究小麥根在白天還是晚上生長得快。

他問:老師,如何開展探究?

我説: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進行。

他説:我明白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運用。以理論指導實踐得以很好的詮釋。)

由此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並不神祕,它是我們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一般思維方式和科學指南,科學家可以做,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按照這種方式認識自然,探究科學的奧祕。多美妙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vko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