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範文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範文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 篇1

反思一: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學生自己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並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鬆,學生參與度高。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學生增加了一個項目,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並且這個項目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儘量地減少瓶子裏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不足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採用。

反思二: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與舊教材相同,有些知識點還有所刪減,如對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現在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個學生活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學生“學科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置問題串,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什麼,研究什麼,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學生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教學點評

1.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解剖、觀察兩種類型的種子結構後,讓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種子結構的知識,再觀察、識別自己帶來的種子的結構,有效地指導了學生運用知識、推理、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討論、比較,最後填寫比較表,並相互交流,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課時的導入是利用學生課下實驗的現象,引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種子的成分,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邏輯性也強。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得出結論,條理性強。最後再探究其他種子的成分,使教學設計意圖得以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3.第三課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圖6??5的實驗方案,分解為單一因素讓學生設計方案,並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評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經過學生設計、實驗、彙報後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合適的温度和空氣。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的實驗結果不是這樣。我把種子也浸在水裏就是説沒有空氣,但我的種子卻發芽了,説明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一部分同學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學竭力反對、還有一部分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裏有氧氣,所以在水裏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裏,説明水裏沒有氧氣,所以收集氧氣時用的是排水集氣法。

生:水裏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麼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裏有氧氣的話,為什麼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裏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裏燃燒。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為什麼種子沒有悶死……

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説明學生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等學生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説話了:“同學們説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麼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學生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裏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學生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學生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説學生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説明學生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説不要低估了我們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異,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整體來講學生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策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艱鉅的。

有時候真的怪我們的實驗條件太差(已經夠好了,只是相對於科學家的實驗條件來説的。哈哈!)不能讓學生用奇怪的方法來證明奇怪的想法。當然也有好處,可以激發學生從現實條件出發設計更為合理的實驗方法。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 篇2

4月22日,科學組開展了“讓科學課堂充滿科學味”的教研活動,我上了一節《種子的萌發》,在科學組其他老師的幫助下,這節課也順利的上完了,上課結束後,科學組的其他老師給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有必要對我的課進行一定的反思。

在今天的課堂中,我覺得存在以下問題:

1、在第一部分,探究種子浸泡過程中需要水分,我採用的是讓學生上講台用量筒來測量兩杯水的體積。我的預設是想通過兩位學生測量兩杯水的體積,來反映種子浸泡過程中水分的吸收,但是用量筒測量水是三年級的實驗,很多四年級的同學對於量筒的使用出現了問題,當時我及時糾正了他們的錯誤,但是卻是在同學們錯誤數據的前提下,得出了種子浸泡需要水分這一個科學道理。在這裏,我覺得我忽略了一個問題,經過了兩天,燒杯裏的水分也是有一定蒸發的,而學生測量結果有可能是水分蒸發導致的。

2、第二部分:解剖蠶豆種子,這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是讓學生兩人一組實驗,用鑷子解剖蠶豆種子,並將實驗結構記錄在記錄單上。這一部分我計劃10分鐘完成,實驗完成後,讓小組成員來講台上彙報;但是學生彙報的時候,其他學生並沒有非常清楚的看到這位同學解剖的蠶豆以及他們記錄的結果,因此這一部分我覺得沒有安排好,應該把實物投影儀很好的用起來,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楚的看到每個同學的解剖結果。

3、解剖花生和綠豆種子。這部分實驗實在解剖蠶豆種子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種子結構的再次鞏固,但是同時解剖兩種種子有點拖沓,可以讓學生們兩種種子選擇一種進行實驗。

4、種子的發芽,這一部分我是單獨進行教學的,觀察種子在發芽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情況。但是由於這是本節課的第四部分,所以整個時間上把握不夠,這部分內容被壓縮了,時間不夠。因此,我認為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部分蠶豆種子解剖之後沒讓學生們邊解剖邊觀察蠶豆種子各部分結構。

在節課上完了,但是總體上還是有點準備不足,對學生的掌握知識的瞭解程度不夠,這是以後教學中急需改進的。

《種子的萌發》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各種手段,創造觀察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命活動的過程永久地留在學生的記憶中。

我在初中生物“種子的萌發”這課教學中,除了通過演示講清楚種子萌發的條件外,還讓學生做個小實驗。我分別發給每一位學生一些油菜種子和小麥種子,讓他們回去找2個大些的瓶蓋子或小盤子,在瓶蓋或盤子上墊幾層皺紋紙,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分別放在皺紋紙上,每天澆些水。由於10月份天氣暖和,過幾天種子就發芽了。我自己同時用兩個培養皿,墊上幾層皺紋紙,分別放上小麥種子和油菜種子,每天澆點水。

過幾天,種子先長出根,結合“種子的構造”來講,胚根先長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還起固定植物的作用。並讓學生把萌發的種子帶到學校觀察。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好,有些學生的種子萌發得較差,讓他們對照萌發條件找出原因,並記錄萌發的情況。再過幾天,種子又長出葉來,告訴學生這是胚芽發育而成,這時種子已長成一株小苗。對比小麥苗和油菜苗長出的葉和根都不一樣。等後面講到“根尖的構造”時,可通過培養皿的玻璃,看到皺紋紙下面長滿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皺紋紙的上面長滿了綠油油的小苗。等到種子中營養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長而且葉片逐漸發黃,這時種子只剩空殼。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學生可寫觀察記錄,種子第幾天發芽?根生長的情況,葉片生長的情況等。實驗做得好的學生最後可寫成一篇小論文。

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系統地觀察到種子的萌發過程;可觀察到根尖,特別是根毛;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的根系與葉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麥種子的胚乳與油菜種子的子葉,供給胚發芽的營養。學生對實驗很有興趣,收穫也大,利用“種子的萌發”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yoe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