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荷塘月色》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一下吧。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講完了,用了四節課。成與敗,得與失,記之。

《荷塘月色》是傳統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備課時,我花了一些心思,閲讀了多篇文獻和課堂實錄,積累了九千多字的資料,教案五易其稿,收穫如下:

一、對朱自清的生平事蹟有了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離世,年華雖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煉出四個關鍵詞——懂事、能力、才氣、骨氣,從求學、成長、治學、做人四個角度來講述朱自清的一生,重點突出,言簡意賅。

二、根據不同的文段設計多個問題。

以前,我比較會“依文答題”,但往往不會“依文提問”。現在,有了長進。《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點段,我設計了10個問題,有難,有易,還有趣味性。比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葉子出水很高,像鍋蓋”?為什麼?

“月光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可以換成哪些動詞?它們和“瀉”相比,誰更好?

三、弄懂了“以動寫靜”和“以動襯靜”的差別。

課文中有好幾處“以動寫靜”的句子,它和“以動襯靜”有什麼差別,以前我沒有深究;這一次備課,我弄懂了。

“以動襯靜”的目的是要烘托環境,使靜景更靜,它主要運用反襯手法來表現;“以動寫靜”的目的是要寫活靜物,讓靜物呈現出動態的形象,它主要通過想象來刻畫。另外,“以動襯靜”的“動景”可能是現實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動寫靜”的“動景”則完全是虛構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識講解,做到了“活學活用”。

講“以動寫靜”時,我以教室裏的燈管為例,要求學生把靜止不動的燈管,通過想象,讓它動起來。(燈管亮着,就像一隻白燭正在流淚。)

講“反襯”時,我以學生午餐為例,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很多學生不去食堂吃,而是爭前恐後地擁到校門外的小吃攤前,為什麼?(“反襯”學校食堂伙食差。)

講“通感”時,我以“聽班主任講話,就像”為例,讓學生造句,試着把“聽覺”分別轉化成“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學生真是太聰明瞭,有兩個答案,我難忘:

聽班主任講話,就像投進了媽媽温暖的懷抱,幸福極了。

聽班主任講話,彷彿美麗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視了課堂結束語。

以前講課,我多是“虎頭蛇尾”。開篇語,反覆醖釀;結束語,卻草草收場。這一次,我特地寫了一個結束語,以託物言志為主線,串起了文章的兩大內容(柔美恬靜的荷塘、素淡朦朧的月色),表達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棲息地”的觀點;以一副對聯為副線,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與輝煌,表達我對他的欽佩與敬意。

對聯如下:

自華改名,因家庭,勤奮求學,終成文化學者;

秋實拒糧,為祖國,凜然抗爭,鑄就人格豐碑!

欠缺之處,多,且顯而易見。

其一,忽視了朗讀。

由於要開展小組學習,學生交流、討論後,還要給他們彙報學習成果的時間,課堂流程緊巴巴的,朗讀就退居了“次席”。教學時,除了一次齊讀全文,兩次朗讀重點段落外,教室裏再也聽不到琅琅書聲。不讀,文章的美感和韻味,就感覺不到;不讀,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無從落實。

忽視了朗讀,教學就喪失了應有的“語文味”。

其二,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沒有調動起來。

學校實行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採用“一學二練三考核”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小組討論,老師少講,學生多動”。學生分組了,開始討論了,他們真的在“研讀文本,尋找答案”嗎?真的在“探究問題,交流思想”嗎?即便是真的,為什麼我看不到喧鬧的互動場面?聽到不激烈的爭辯聲音?教室裏,總能發現有幾個學生趴着,根本不説話;有的在説話,卻是閒聊。

設置問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不起來,怎麼辦?

那就改變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問題變得生動有趣。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變得”生動、有趣的啊!

如果不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那又該採用什麼方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呢?

我的招數不多,難。

其三,學生學習被動,自主學習的意識並沒有得到培養。

對於文章的重點段,我會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有它的好處,可以起到“一衣帶水”、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但問題是,這些問題都是我一個人發現的、設置的,學生被我“牽”着走,他們思考的習慣、質疑的精神、自學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培養。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地方,而是學生學習的園地。”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心難安,也慌。

其四,多與少,換與不換,難以找打一個平衡點。

分組教學,小組討論,好是好,但班級人數多,教室小,分多數人為一小組呢?四人,六人,還是八人?分好後,學生如何坐?

學生彙報學習成果時,只能派一個代表。一個小組,如果總是這個代表發言,單調,也容易養成組內其他成員的惰性。換一個代表發言後,他(她)的聲音小,且吞吞吐吐,影響了其他學生的“聽”,這又該怎麼辦?

多與少,換與不換,難以找打一個平衡點。我不會隨機應變,只能“順舟順水”,任其“從流飄蕩”。

這是一個“結”。

其五,重點段,講不出精彩來;思想性,講不出濡染來。

《荷塘月色》的重點處,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朧,三是《採蓮賦》中的浪漫懷想。講課中,雖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進行了一些拓展;但總覺得,重點段沒有講出精彩來,思想性沒有講出濡染來。

有一位領導曾對我説,説我掌控課堂的意識太強。他的潛台詞是,我太喜歡“獨霸”課堂了,總喜歡一個人“表演”。

我自責的是,即便我“獨霸”了,“表演”了,但還是達不到讓學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沒有感染力,沒有震撼性,沒有濡染心靈。

這,不是我想要的課堂。

為什麼講不出來?內功差,積重難返。

“一輩子學做老師。”此話,絕非謙辭,是真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wr9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