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華南師大中文九七零四班   餘幽趣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裏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作者也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複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時直書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是通過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看似矛盾其實卻並不矛盾,仔細想想,其實人大多都是這樣,在熱鬧中想冷靜,羣居久了希望能獨處。      “一個人在……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感情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哀愁,這裏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反映出作者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脱現實的心態。正是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給優美的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作者筆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謐、柔和的,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託於景色中。如“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還是人寂寞?不言而喻。“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景中隱約透着淡淡的憂愁和壓抑。“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雖然是“熱鬧”,卻給人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脱不了綿綿的愁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dvx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