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範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範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

記得一位專家曾説過:“精彩而充滿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尋找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這位專家的話如同指明燈一樣給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我時刻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因此,在進行本節教學時,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亮點:

1、同是柳樹,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頌。人也一樣,順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命之樹鬱鬱葱葱……教學這一課,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怎樣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柳樹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類人展開教學,並且簡單地提到了對比、借物喻人這種寫作手法,使學生初步瞭解這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數學生在上課時都能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説出自己的觀點;在書上做批註時,也能寫出一些獨特的理解,讓人耳目一亮,也給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本節課中雖然有優點,但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上課時過渡語言用得不太好,總是顯得彆扭。

2、進行板書時總是不夠自然,似乎有些強取重點詞。

3、引導學生時,思路感覺有點混亂。

教學之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全文首先用兩個自然段點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從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這株柳樹的巍然撐立寫出其強大的生命偉力,繼而猜測和想象那株柳樹存活、長粗的生長過程,進一步體現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毅力,接着又寫了家鄉灞河柳樹的極易生長,從側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於與命運抗爭。最後以震撼人心的話語點明瞭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從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教學結束,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有幾點體會:

一、提綱挈領,層次分明。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

課一開始,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並出示這句句子。緊接着就請同學們隨着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後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乾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蹟。”“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乾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華,化解難點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閲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感悟能力,是指在閲讀中,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能力。學生要進入美妙的閲讀“佳境”,須“悟文”,須“入情”,須“傳聲”,因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聲美感耳。本着從大處着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我把切入點放在了“為什麼説這株柳樹是‘神奇’的?”這條明線上面,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曆程”兩個大的方面着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於文本的暗線,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我們認為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而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這堂課上,老師緊緊抓住孩子們的情感,讓他們入境悟情,體察文字的靈魂。第一次迴歸“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句話是在剛接觸這棵柳樹的時候,學生讀這個句子時情感上是空白的,他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文字表面所傳達的信息;在瞭解了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之後,老師又一次引導學生讀這個句子,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初步感悟這棵柳樹身上具有的精神;學習了這株柳樹不平凡的生長過程後,再讀這個句子,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相當豐富,對這棵柳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已能意會言傳;等到將家鄉灞河的柳樹和這株柳樹一比較,學生第四次回讀這句話的時候,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已經從文字的柳樹轉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樹了。一次次讀,一次次悟,在朗讀中達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讀,反覆地讀,就能有所悟!讓學生反覆讀就必須讓他們一次比一次讀得帶勁,這就要巧妙地、不厭其煩地激發。從讀中,學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與體察過程。這一點,我這堂課可以説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引導對比,意會主旨。

在教學第8自然段採用了對比引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説説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並逐步滲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學法上的指導。

四、整體回顧,體會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小結上文的學習,每年都有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評選最具魅力的十棵樹木,我想青海高原這株柳一定入選。要是讓你從課文中找幾句話作為這株柳樹的頒獎詞,會是哪幾句呢?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一線希望”。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讀着這句話,自然會想到哪些人?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時的學生心中都被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站在這棵柳樹下,寫下自己的感受,並進行交流。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就會成就自己輝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學時的成功體驗之餘,我也覺得語文課堂永遠存在缺憾:一、課堂容量大,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體現這次我校教研活動的主旨“減負增效”,而選擇兩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缺陷。同時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對我本人、班級中的學生都是一大考驗,整節課大家不會有半點閃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級中總會有一部分學困生,他們的思維會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維、感悟的時間。以後在自己的課堂中對重點內容應放慢一點節奏,讓大多數學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二、由於學校在搞基建,多媒體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製作的課件沒有帶進課堂,因為有時我們的語文文字畢竟是無力的。特別是本課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進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實質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在本堂課上,能將圖片和音像帶入課堂,效果會更令人滿意。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有了遺憾,課堂教學才更加亮麗。所以,對於遺憾,讓我會坦然面對。

下一次,會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3

這是第二課時,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體會用灞河柳對比襯托高原柳的寫法上。教學第6、7兩小節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1—5節,在仔細觀察大柳樹之後,作者對這株柳樹怎麼生長壯大的情景進行了想象。輕聲讀6、7小節1、看看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讓你感動?劃下來,抓住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詞去體會,還可以把你的體會寫在書的空白處。交流感受,同時進行朗讀訓練。)後來我覺得其實6、7小節當中高原柳的頑強精神、強大的生命力在6、7節文字當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換成了“哪些句子寫出了柳樹的頑強?”在教學當中,我發現這樣一換,避免了無謂的繞圈子,效率較高。指導朗讀在這兩節做得還不夠到位。原因是對這部分如何處理預先還不是太有底。説到底還是功底不夠,爐火未青。

教學第八小節我將課後思考題4進行了轉換。用歸繆方法,引起學生興趣。本來設計的三個層次:第一、讓學生説出這是對比的寫法;第二、讓學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進行了對比。第三、這樣對比的作用是什麼。結果第一個學生把第一和第三個原先設計的所謂層次打亂了,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事先還是應該做一個充分的預設。不過好在當時處理還是可以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樹你願意做灞河柳,還是高原柳?為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班的學生都説願意做高原柳,這是我先前試上的兩個班級從未出現的情況,我只得自己打圓場:我來到了一個堅強的班級,但是……接下來我自己談了對做灞河柳的看法。為什麼學生沒有一個説願意做灞河柳呢?現在想想這應該是公開課,聽課老師比較多,學生一些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袒露吧。不過對學生願做高原柳,我倒是進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承受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隨時承受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這節課一上完我立即發覺自己的兩處遺憾。一是第八節沒有讓學生再反覆讀讀,自己仔細體會一下。第二,最後一節學生讀得不太好,我進行了範讀,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聽者感覺不錯,只是我沒有讓學生聽完後再讀一遍。這樣就失去了範讀的作用。變成了教師自己的表演了。

師父説這次上課我比以往平和了許多,但是還是有“勢”強的影子。他還提出我上課的時候表情太豐富。他示範了一下,我立即感覺到了。現在想想還是教師公開課的表現慾望太強了。不過,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過來。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4

提起陳忠實,緣於他的《白鹿原》。當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寫,就有了好好讀讀的想法。讀了文字,更是被他字裏行間藴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藴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為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為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設計中我把教學重點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一、課前設計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為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出示了幾組描寫青藏高原環境的詞語,多種方法指導朗讀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讓學生充分感受環境的艱難,為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無疑,“撐立”和“鍛鑄“這兩個詞語是全文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抓手”,“巍巍然撐立”是對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畫,而“獨特鍛鑄”則是體現了環境對這株柳樹的磨礪,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對“神奇”的最好註解。從字面到精神,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主主要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啟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啟迪。

二、課堂不足

為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儘管如此最後一段也沒能落實。而且有些地方學生説得也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三、課後小議

在組內活動上,大家給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對於“神奇”一詞。不管是一唱幾歎,都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神奇,應該是提煉拔高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對於課後的三大問題,再看,真是可以成為挖掘的目標。教學目標,目標的評價,真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xr2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