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

提起陳忠實,緣於他的《白鹿原》。當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寫,就有了好好讀讀的想法。讀了文字,更是被他字裏行間藴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藴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為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為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設計中我把教學重點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一、課前設計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為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出示了幾組描寫青藏高原環境的詞語,多種方法指導朗讀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讓學生充分感受環境的艱難,為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無疑,“撐立”和“鍛鑄“這兩個詞語是全文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抓手”,“巍巍然撐立”是對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畫,而“獨特鍛鑄”則是體現了環境對這株柳樹的磨礪,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對“神奇”的最好註解。從字面到精神,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主主要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啟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啟迪。

 二、課堂不足

為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儘管如此最後一段也沒能落實。而且有些地方學生説得也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三、課後小議

在組內活動上,大家給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對於“神奇”一詞。不管是一唱幾歎,都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神奇,應該是提煉拔高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對於課後的三大問題,再看,真是可以成為挖掘的目標。教學目標,目標的評價,真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很美,很深,初讀課文,我就有一種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樹,更敬畏作者陳忠實的文筆。這篇課文。的語言華麗,篇幅很長,內涵豐富,寫作方法鮮明獨特。整篇文章掂在手裏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我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對教材結構的分析,借閲了許多教師對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教學中,我本着從大處着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把切入點放在了“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神奇”在哪裏”,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曆程”兩個大的方面着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這株柳的生命的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在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上,我充分展示其“過程性”。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一節,要求用詞語概括出柳樹的特點,再找出相關的依據。組織交流時,由一點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兩合抱粗、一百平方米”到“濃蔭、巍巍然”這些描寫,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強大”,過程展示得充分,學生的認識與理解也由淺入深,逐步到位,朗讀指導就水到渠成。

在體會柳樹歷經的磨難時,設計問題:此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柳樹正在經受怎樣的摧毀呢?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害怕了嗎?退縮了嗎?我們可以想象,當這株柳樹這株柳樹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會怎樣鼓勵自己,怎樣給自己打氣呢?通過讓學生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總結,緊扣文本,展開合理的想像,並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學生練習説話,讓學生走進了高原柳充滿坎坷的生長曆程,讓學生充分感悟,具體的體會,再加上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感召高原柳的生命力。

文章通過第八段灞河柳的對比襯托來進一步突出高原柳的艱苦卓絕,最終順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對高原柳與環境抗爭的生命力的讚頌。我提出一個問題給學生:你願意做高原柳還是灞河柳?這個問題既可以作為思維訓練豐富課堂,也可以編織到目標中去。可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一棵會走動的“高原柳”,人生總會遇到種種艱難,有時候是環境的艱難,有時候是求知的艱難,最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向高原柳一樣面對生命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無論是生存在比喻意義上的“青海高原”還是“灞河”,都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3

陳忠實,一位我喜歡的作家,曾記得當初讀他寫的《白鹿原》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寫,就沒來由地喜歡,直至讀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裏行間藴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藴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深入地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為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為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縱觀本課的教學,以下幾點是我較為滿意的:

一、引導學生以重點詞為突破口,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如抓住“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體會柳樹的高大,抓住“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體會柳樹的“粗實而堅硬”,抓住“綠得蒼翠,綠得深沉”感悟柳樹不一樣的綠。特別是對“鍛鑄”一詞的理解,不僅理解其本意,更結合文意讓學生明白是“持久的乾旱,嚴酷的寒冷,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在“鍛鑄”着這棵柳樹,從而深入領會柳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二、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誦讀文本,在反覆誦讀之中昇華情感。全篇課文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典,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讀有所獲,讀有所感?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柳樹生長環境中的關鍵詞句,抓住柳樹生長過程中熬乾旱,躲嚴寒,抗風雪,鬥雷電的關鍵詞句,在老師的引領下,反覆誦讀,從而不僅讓這株柳樹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更讓這株柳樹不屈不撓與艱苦環境抗爭的精神永記孩子們的心中。

三、課堂小練筆,感悟形象,內化語言。一直以來追求的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書聲朗朗,也要靜思默想,更要寫寫練練。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樹的不屈抗爭精神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孩子們走進柳樹的內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北風捲着漫天的飛雪呼嘯而來……;一聲驚雷在天空砸響,閃電從天幕劈下來……”為提示語,讓孩子們抓住柳樹的心理活動和動作展開深入描寫。從孩子們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風雨”,聽到了“烈日、寒風、雷電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樹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聽到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吶喊”是呀,只要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是會還我們一個驚喜的。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為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有些地方學生説得還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4

課前通過學生預習,在網絡中搜集、篩選青海高原的資料勘測學情。課中創設“潛心閲讀,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的學習氛圍。學生先自主探究,交流解疑,讀中想象、感悟突破重點: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然後合作交流,學習優秀的學生帶動學習困難的學生,突破難點:領悟以頑強的毅力與韌勁與生活中的磨難作鬥爭,生命就會產生奇蹟的人生哲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注重學習方法的引領,充分運用了學校“本真課堂”的課堂形態,“5+25+10”的流程。刪繁就簡,去偽存真,因材施教,自主探究。

具體表現為:

(1)樹立學生中心理念,圍着學生轉的課堂——真教。

(2)讓每個學生都成功,有鼓勵的課堂——真愛。

(3)圍繞問題交流,討論式課堂——真學。

(4)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化的課堂——真懂。

(5)落實目標,課堂之外延伸的課堂——真會。

(6)知識、能力、品德全面發展的課堂——真育。

教學環節評價策略:

5分鐘回顧預習探測學情課前作業

25分鐘自主學習互動交流課中作業

10分鐘鞏固提升拓展延伸課後作業

引領學生掌握借物喻人、對比寫法的習作方法。通過創設環境激發學生想象,一組原野上的花和温室裏的花對比,一組籠中的鳥和空中的鷹對比。也可以聯繫生活中一組對比的事物或人,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模仿老師的例子仿寫一節。這個環節的設計,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慢,有了出示的圖片對比之後,減低了理解對比仿寫的難度,縮短了思考時間。

這節課,老師分層教學,分層佈置,體現學生的差異化。採取學生自評、互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老師評價及時,適機引導,牽引學生思考問題,對學生的想象表達給予肯定。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得而能用,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完成課堂上的學習目標,是一節高效課堂。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5

《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語句優美,層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可讀性強,是學生語言積累和情感體現的好材料。所以在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詞作為切入點。

第一課時,在學習了這株柳樹生活環境惡劣之後,我再由學生細細品味文本,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柳樹的“神奇”之處,發展語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並從中有所啟發。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將朗讀,思考,交流融為一體。緊緊扣住“神奇”二字引領學生步步深入文本,領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這節課後,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課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文本理解。不能單靠讀書,抄寫筆記,或教師的説教,生動的課件,能為學生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所以,一個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樹課件,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課文所描述的詞句。

三、精讀課文時,也是圍繞“神奇”設問題。

本着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原則。我是圍繞着:為什麼説這株柳樹是“神奇”的?這一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柳樹的成長過程,兩個大的方面思考,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深入體會,挖掘,去感悟柳樹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過學習課文的前幾個部分,引出課文的最後一段中,“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從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蔭。然後問:這篇課文僅僅是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環境做抗爭。

但是,在課堂教學上,還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讀的情感不夠等等。以後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6

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這一課的時候,我是直接讓學生圍繞“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這個問題去學習課文。通過反覆的誦讀體會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樣子的神奇和生長過程的神奇。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了、讀懂了,才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為進一步理解,探究、賞析、批判乃至語感養成創造的基本條件,同時,朗讀是教學的最基本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所必須達到的“情感”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境”,而這種心境也是情緒的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詞彙量大、語句優美,我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細細讀文,從揭題導入到組織用各種方式的讀書,學生學的興味盎然。朗讀在課堂上確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7

這學期,學校給了我一個外出鍛鍊的機會:到謝橋小學借班上課。接到這樣的任務我既興奮又緊張,趕緊拿出語文書想定下上課的課文。尋思了半天,在楊教導的指導下我想選擇《青海高原一株柳》這課挑戰一下自我。這篇課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初讀課文,我就有一種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樹,更敬畏作者陳忠實的文筆。這篇課文的語言華麗,篇幅很長,內涵豐富,寫作方法鮮明獨特。整篇文章掂在手裏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幸好恰逢浙江特級教師盛新鳳到實驗小學上這課的示範觀摩課,楊教導將這次寶貴的聽課機會留給了我,讓我有了次與名師接觸,向名師學習的機會。

我懷着崇敬的心情研讀了文本,但還是不得其法,聽了盛老師的課後卻是茅塞頓開。我突然有了種強烈的想要模仿盛老師的方法嘗試上這堂課的感覺,有了種愛上語文課的感覺。於是我反覆地研究、感悟、學習盛老師的課,越往裏走,越欽佩名師對文本的解讀、整合、處理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盛老師以“撐立”這個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詞為“抓手”,撬起了全文這個“宇宙”;以此為線,讓散落的語言珍珠得以串聯;以此為軸,使全文的語言與情感有了向心力。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的設計、導語的渲染都圍繞這個詞來展開,最主要的是將“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為保全生命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等詞句調用到“撐立”身邊,成為豐厚它的語境,讓它在文本語境的烘托下血肉豐滿,巍然屹立,讓學生在對文本語境的整體把握中生成柳樹的高大形象。最終,學生讀懂了一個詞“撐立”,同時也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

我對盛老師的教學流程未作太大修改就“拿來主義”進行了第一次試上。發現原來名師的課還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我又明顯感覺到我模仿的只是名師的教學流程,而名師的教態、語言、課堂生成的處理、深厚的文化底藴等等是無法模仿的。經過王校長、楊教導、李老師的點撥指導,我又對教案進行了以下調整:

首先是對“鐵錠”一詞的理解。其實鐵錠這個東西我也沒有見過,只是通過查閲資料和向長輩請教對其大致地有所瞭解,那麼如何把這我都不能説透説清的東西介紹給學生呢?我仔細研讀課文“樹幹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發現課文關鍵要留給學生的是樹幹和樹枝色澤上的印象,那麼我不如直接向學生出示鐵錠的圖片,讓他們直觀地感受鐵錠的色澤並加上簡單介紹不就可以突破這一個知識點了嗎?試上下來效果果然不錯。

其次是解決青海高原上柳樹為什麼會那麼“高壯”“堅硬”,葉子顏色為什麼是“暗綠”色的問題。第一次試上時,我在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想象柳樹生長情況的六、七兩個自然段後,一個一個地提問:為什麼柳樹會那麼“高壯”?為什麼柳樹會那麼“堅硬”?為什麼柳樹葉子的顏色會是“暗綠”色的?發現學生並不容易組織語句來分別地回答這三個問題,因為這三個問題其實是相通的。於是我又將這部分設計合併成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柳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奇怪”之處和它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堅強的毅力是有關的。

再次是對“撐立”和“佇立”兩詞的理解。“撐立”指的是柳樹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來是極其不易的,突出其艱難;而“佇立”側重在柳樹生存下來時間的長久。兩個詞都是對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最好的詮釋,它們應該是互補互通的,而並非側重其中一個的。所以最終我將板書確定為將“撐立”和“佇立”同時寫在黑板上。

將教案爛熟於心後我就滿懷信心地去謝橋中心小學借班上課了。上完課,我感覺自己是融入教材、融入學生、融入課堂了,能較順利地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能較巧妙地處理課堂生成,能恰倒好處地評價學生的回答,教學目標能較好完成。可惜的是畢竟我與學生之間在教學交流方法上還存在一些不適應,所以教學節奏上有時還不夠緊湊流暢。謝橋中心小學的老師聽完課後也為我作了細緻的點評,讓我學到了很多,更感受到他們對教學的認真鑽研精神,激勵我再接再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徵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與家鄉灞河柳樹作了比較,第6、7、8三個自然段的想象佔據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寫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還由於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是教學的難點,而在此基礎上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實質的朗讀感悟和解讀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學的重點。

鑑於以上分析,本着從大處着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我把切入點放在了 “為什麼説這株柳樹是‘神奇’的?” 這條明線上面,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曆程”兩個大的方面着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於文本的暗線,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8

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地猜想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麗而獨特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學重點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藴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一、理想——教學設計

為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逐層遞進。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為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先讓學生品讀三、四小節,找出關鍵的詞句,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再加以圖片展示,在視覺上讓學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乾旱的環境,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環境的艱難,為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問學生:在江南水鄉長這麼大的柳樹稀奇麼?學生有實際的生活經驗,肯定的回答:不稀奇。這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先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讓學生把青海高原柳樹同家鄉的柳樹的生存環境作對比,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啟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啟迪。

這四個環節逐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思想邏輯規律,有易有難,由淺入深,課文的重點迎刃而破。

二、現實——課堂教學

設計是理想,堂課教學是現實。理想與現實之間。永遠存在差距。

1、學生的學習方法沒有系統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多次讓學生品讀文字,説説自己的感受。大多數學生在匆匆讀完一遍後,就盯着老師,沒有圈畫、深入思考的習慣。早在五年級課文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已經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教學。在語文閲讀教學中,如何品讀文章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在平時加以灌輸、強化。讓學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

2、教師沒有及時調整教學

在一些問題出現後,我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程。

如發現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應放慢教學速度、調整原有的教學目標,可以把原要求三個層面的理解變為先完成兩個層面,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熟悉內容、品讀課文的深意,而不是單方面考慮自己的教學環節能否及時完成,結果出現趕的現象。一堂課的成功應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內化,考慮學生的實際。

當發現學生學習方法有誤時,沒有及時的引導。只在學生品讀第六、七小節時,簡單的説了一句:拿出筆來圈圈畫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未能抓住課後習題,忽視了寫法指導。

在教學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關鍵詞語而忽視了寫法指導。而對高年級學生來説,應加強作文方面的'能力培養,為今後的初中習作打下基礎。

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給了教者許多啟示與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徵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與家鄉灞河柳樹作了比較,第6、7、8三個自然段的想象佔據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寫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還由於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是教學的難點,而在此基礎上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實質的朗讀感悟和解讀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學的重點。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全文首先用兩個自然段點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從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這株柳樹的巍然撐立寫出其強大的生命偉力,繼而猜測和想象那株柳樹存活、長粗的生長過程,進一步體現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毅力,接着又寫了家鄉灞河柳樹的極易生長,從側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於與命運抗爭。最後以震撼人心的話語點明瞭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從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教學結束,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有幾點體會:

一、提綱挈領,層次分明。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

課一開始,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並出示這句句子。緊接着就請同學們隨着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後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乾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蹟。”“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乾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華,化解難點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是閲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感悟能力,是指在閲讀中,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能力。學生要進入美妙的閲讀“佳境”,須“悟文”,須“入情”,須“傳聲”,因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聲美感耳。本着從大處着眼,抓重點字詞的原則,我把切入點放在了“為什麼説這株柳樹是‘神奇’的?”這條明線上面,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曆程”兩個大的方面着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於文本的暗線,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我們認為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而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這堂課上,老師緊緊抓住孩子們的情感,讓他們入境悟情,體察文字的靈魂。第一次迴歸“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句話是在剛接觸這棵柳樹的時候,學生讀這個句子時情感上是空白的,他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文字表面所傳達的信息;在瞭解了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之後,老師又一次引導學生讀這個句子,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初步感悟這棵柳樹身上具有的精神;學習了這株柳樹不平凡的生長過程後,再讀這個句子,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相當豐富,對這棵柳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已能意會言傳;等到將家鄉灞河的柳樹和這株柳樹一比較,學生第四次回讀這句話的時候,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已經從文字的柳樹轉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樹了。一次次讀,一次次悟,在朗讀中達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讀,反覆地讀,就能有所悟!讓學生反覆讀就必須讓他們一次比一次讀得帶勁,這就要巧妙地、不厭其煩地激發。從讀中,學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與體察過程。這一點,我這堂課可以説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引導對比,意會主旨。

在教學第8自然段採用了對比引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説説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並逐步滲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學法上的指導。

四、整體回顧,體會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小結上文的學習,每年都有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評選最具魅力的十棵樹木,我想青海高原這株柳一定入選。要是讓你從課文中找幾句話作為這株柳樹的頒獎詞,會是哪幾句呢?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一線希望”。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讀着這句話,自然會想到哪些人?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時的學生心中都被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站在這棵柳樹下,寫下自己的感受,並進行交流。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就會成就自己輝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學時的成功體驗之餘,我也覺得語文課堂永遠存在缺憾:一、課堂容量大,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體現這次我校教研活動的主旨“減負增效”,而選擇兩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缺陷。同時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對我本人、班級中的學生都是一大考驗,整節課大家不會有半點閃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級中總會有一部分學困生,他們的思維會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維、感悟的時間。以後在自己的課堂中對重點內容應放慢一點節奏,讓大多數學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二、由於學校在搞基建,多媒體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製作的課件沒有帶進課堂,因為有時我們的語文文字畢竟是無力的。特別是本課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學生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普遍缺乏感知和體驗,再加上課文中只是運用語言直接描述,因此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進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實質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在本堂課上,能將圖片和音像帶入課堂,效果會更令人滿意。教學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有了遺憾,課堂教學才更加亮麗。所以,對於遺憾,讓我會坦然面對。

下一次,會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1

這是第二課時,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體會用灞河柳對比襯托高原柳的寫法上。教學第6、7兩小節我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1—5節,在仔細觀察大柳樹之後,作者對這株柳樹怎麼生長壯大的情景進行了想象。輕聲讀6、7小節1、看看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讓你感動?劃下來,抓住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詞去體會,還可以把你的體會寫在書的空白處。交流感受,同時進行朗讀訓練。)後來我覺得其實6、7小節當中高原柳的頑強精神、強大的生命力在6、7節文字當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換成了“哪些句子寫出了柳樹的頑強?”在教學當中,我發現這樣一換,避免了無謂的繞圈子,效率較高。指導朗讀在這兩節做得還不夠到位。原因是對這部分如何處理預先還不是太有底。説到底還是功底不夠,爐火未青。

教學第八小節我將課後思考題4進行了轉換。用歸繆方法,引起學生興趣。本來設計的三個層次:第一、讓學生説出這是對比的寫法;第二、讓學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進行了對比。第三、這樣對比的作用是什麼。結果第一個學生把第一和第三個原先設計的所謂層次打亂了,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事先還是應該做一個充分的預設。不過好在當時處理還是可以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樹你願意做灞河柳,還是高原柳?為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班的學生都説願意做高原柳,這是我先前試上的兩個班級從未出現的情況,我只得自己打圓場:我來到了一個堅強的班級,但是……接下來我自己談了對做灞河柳的看法。為什麼學生沒有一個説願意做灞河柳呢?現在想想這應該是公開課,聽課老師比較多,學生一些真實的想法不願意袒露吧。不過對學生願做高原柳,我倒是進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隨時承受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隨時承受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這節課一上完我立即發覺自己的兩處遺憾。一是第八節沒有讓學生再反覆讀讀,自己仔細體會一下。第二,最後一節學生讀得不太好,我進行了範讀,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聽者感覺不錯,只是我沒有讓學生聽完後再讀一遍。這樣就失去了範讀的作用。變成了教師自己的表演了。

師父説這次上課我比以往平和了許多,但是還是有“勢”強的影子。他還提出我上課的時候表情太豐富。他示範了一下,我立即感覺到了。現在想想還是教師公開課的表現慾望太強了。不過,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過來。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2

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

教學中我抓住如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扣住“神奇”,總領全文。

為什麼稱“青海高原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我抓住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落腳點,並依據課文特點採用了比較、環境渲染、圖片創境設情等方法體會“神奇”,同時巧妙地抓住每節最後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説、讀、悟融為一體。

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並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後抓住“一種多麼頑強的精神”,通過説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二、抓住來歷,發揮想象。

課文的第6、7兩個自然段的想象柳樹的來歷佔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寫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於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並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並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語句並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後用“(什麼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説一説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着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蹟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三、引導對比,意會主旨。

在教學第8自然段採用了對比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後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並説説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昇華。並逐步滲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學法上的指導。

四、整體回顧,體會哲理。

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引導學生聯繫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探討柳樹是靠什麼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後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讓學生聯繫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3

記得一位專家曾説過:“精彩而充滿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尋找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這位專家的話如同指明燈一樣給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我時刻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因此,在進行本節教學時,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亮點:

1、同是柳樹,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頌。人也一樣,順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命之樹鬱鬱葱葱……教學這一課,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怎樣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柳樹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類人展開教學,並且簡單地提到了對比、借物喻人這種寫作手法,使學生初步瞭解這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數學生在上課時都能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説出自己的觀點;在書上做批註時,也能寫出一些獨特的理解,讓人耳目一亮,也給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好。

本節課中雖然有優點,但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上課時過渡語言用得不太好,總是顯得彆扭。

2、進行板書時總是不夠自然,似乎有些強取重點詞。

3、引導學生時,思路感覺有點混亂。

教學之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

一、這次教學中我認為處理恰當的幾點是:

1. 課前我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他們一起討論了導學案中的難點,重點。並告知他們如果需要資料的話可以到我這來查閲。最後我將他們找到的資料做成了課件。課堂上,課件由學生自己操作,讓學生真正的做課堂的主人,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很感興趣。

2. 我依舊重視朗讀,在讀中體會這株柳樹的神奇。抓住每節最後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説、讀、悟融為一體。

3. 通過分析課文中描寫灞河柳樹的生長特點的句子,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通過第9段內容的學習,掌握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這些方法在以後的寫作中都可以用到。

4. 教學的最後,學生自己根據託物言志的方法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學習柳樹,你們想到中外歷史上的哪些人?”我認為這是一個課堂生成,學生能夠自己思考,自己品讀,自己設問,很好。

二、當然也有很多遺憾之處

具體的語言文字品析還需要改進,有一個練習題的處理也沒有做到及時穿插。為了以後能夠很好的展現,我在教學的時候要

詳略得當地處理教材,讓學生更好內化文本語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15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託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的風景畫。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我決定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柳樹這種頑強而偉大的生命力。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朗讀。

我首先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讓學生結合文中相關詞語,説説自己讀完這一段後,感受到了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柳樹。學生由“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生鐵鐵錠、粗實、堅硬、蒼鬱、深沉、巍巍然、撐立”等詞語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的粗壯,高大和頑強的生命力。在學生充分感受之後,我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這一段。

二、讓學生在感悟中對比朗讀。

學完了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劃出描寫灞河柳樹的句子。然後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特點,然後把描寫青海高原的柳樹的句子和灞河柳樹的句子放在一起,讓學生對比朗讀。學生在對比朗讀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樹的飽經滄桑而依然頑強的生命力。

三、反覆讀,加深理解。

對比之後,我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學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之後,我再讓學生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時再讀,青海高原這株柳樹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頑強便深入學生心田。

四、教後體會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投入感情地教學得到了學生的情感迴應。這種情感的投入不僅在於我的,也在於學生的。我帶着崇敬的心情研讀了課文,並把這種崇敬心情從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去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樹的艱辛,體會到柳樹之所以成為高原上一方壯麗風景所展現出的精神魅力。

五、課堂缺陷

我覺得一節課的容量太大,學生體會不夠充分。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為了保有課文的完整性,而選擇一課時教完課文,但是課堂容量很大,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感覺。以後要逐步完善課堂,使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ve4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