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老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老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王》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老王》教學反思1

well,第六週只有三天。星期四兩節連堂。樑老師説放完長假回來學生的狀態不是很好,所以建議我搞一些活動。所以我搞了個古詩文知識比賽。準備這個比賽用了國慶七天的時間,因為弄那個題庫實在是太麻煩了。不過經過這次後,以後再搞類似的比賽就有經驗了。

比賽的內容是我們學過的古文內容和詩歌。重點在背誦和翻譯。其實也只是換了個形式上覆習課。當然這種形式更加有趣,更加能吸引學生。樑老師也説這種形式是很好的。而且我嘔心瀝血做出來的ppt還可以留到以後用。樑老師也覺得這種形式是很好的,她也表揚了我。只是還有很多細節的問題考慮得不是很周到。例如,在搞這個活動前我應該要想到如果電腦壞了怎麼辦?應該找出一個人幫我記錄答題數,一個人管理紀律,一個人按ppt,一個人念題目(因為大聲唸了兩節課題目,我的喉嚨又痛了)但是這些我都沒有想到,所以第一節課很吵,第二節課我叫陳靜儀幫我管理紀律,就安靜很多了。

雖然這樣的形式是很好,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他們複習呢?我不知道在比賽進行過程中,我們班的同學關注的點是在題目上,還是在同學們的答題上呢?這些我都不知道。我等一下去問一下吧。如果這個活動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那麼我就要反思了。

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上《老王》。我設計的教案是一個個題目串聯起來,我覺得比較有邏輯的。但是指導老師樑老師看完之後對我提出的建議。她認為一個個題目串聯起來,有的時候可能會漏掉,漏了之後又害怕又回頭來講,這樣就變得跟着教案走了。不如把課堂設計成幾個板塊,每個板塊解決一個問題就好了,這樣學生不只能把握到課堂的重點,自己也講得自由點。課文不用講得太細,反正無論講得多細,學生考試時的閲讀分也不會很高。自己思考了一下,我覺得不用講得太細還可以不割裂課文。

因此《老王》我設計了以下板塊:

1、初步認識老王。(命苦)

操作:閲讀1~4段,為老王填寫簡歷

其實這個表格的答案都是從課文找出來的,但學生在填寫這個表格時卻感到很困難。我覺得這裏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學生沒有養成答案從課文找的答案,所以很多時候我發現他們是在猜答案。第二是我又高估學生的自覺性了,肯定是很多學生都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我看到他們好像連段落都沒標好)。這提醒了我,以後上新課前一定要有一個瀏覽課文的時間;還有要不厭其煩地提醒學生“答案從原文來”這個萬年真理。

2、深入認識老王。(善良)

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閲讀5~22段,你認為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且找出證據。(一個小組至少找一個)其實我本來的教學設計的重點也是這個,只是我把它拆分成一個個小問題了。果然變成板塊,就容易多了。讓學生來説,説不出來我再補充。

每一次小組討論,我們班都很熱烈,他們已經習慣了小組討論了,但是昨天我發現莊澤倩她的參與感沒有那麼強了。平時莊澤倩都是他們組的領頭羊,但是昨天我卻聽到她有點生氣地對寧尚豪説:“你怎麼自己不找,就問別人”我意識到可能學生之間(特別是優秀的學生之間)對小組討論沒待見。這些我都要了解一下情況。

不過小組討論本來就應該先自己思考再討論的,這個我有時候就忘了,要反省。

3、作者如何對待老王。(同情——愧怍)

這部分是今天講的。其中穿插了第八段和第十六段的語言描寫。我請了兩位同學分別讀這兩段後,請同學們點評。點評的時候我注意説明老王現在身體虛弱的狀態,同學們也點評得不錯,證明有認真聽。我還叫一個同學表演那句“滯笨地轉身”。他表演完後,我順勢問,大家覺得他表演得好不好。我説,李陽為什麼表演不出那種感覺呢?因為他還很年輕,很有力。但是老王此時已經無力了。滯笨一詞説明了他這種僵硬無力的狀態。我認為我這樣引導是很好的,起碼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不過就是讀和演的部分,同學們又high起來了。所以説控制紀律,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就是重點了,理解“愧怍”相信同學們都能理解到因為楊絳覺得對老王還不夠好,所以愧怍。後來我又補充了,楊絳最後一次看到老王的時候覺得他很恐怖,她沒有感動,而是恐懼。所以因為覺得當時沒有馬上理解老王而愧疚。最後我用“瞭解一個人很容易,理解一個人很難。因為了解是用眼睛,理解是用心”來結束課文了。因為説到最後已經下課了,我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能不能理解到。老王這節課好像還沒有深入分析“以善良來體察善良”這一點,看來我的功力還是不夠啊。

其他工作:本週還帶了初三的自習課。帶自習課算是常態了,不過初三居然比我們初二要吵,這是我沒有想到的。

《老王》教學反思2

本課主要是通過抓住《老王》這篇文章中的關鍵詞來分析文章,主要通過合作、探究、自主的方式,通過老師所指出的“三輪”、“病了”、“愧怍”這三個詞來構建整個課堂,學生進而由淺入深的體會《老王》這篇文章的內涵。

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很順利,充分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觀看視頻後經過反思,我認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本節課的中心就是抓住文中的詞來分析把握文章,於是老師在安排學生所要分析的詞語時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由“三輪”到“病了”再到“愧怍”,這樣從一個事物到一件事再到一種心情的安排,其實也就是對於這篇文章的由淺入深的較為全面的分析,通過短短的三個詞就可以清晰把握《老王》這篇文章,從而一步一步的感受到楊絳先生的內心豐富的情感。

二、尊重學生,發散思維。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並沒有讓學生僅僅圍繞自己所設計的三個詞語進行進行分析,反而是在討論之中給了學生髮揮的空間,讓他們來説出自己所認為關鍵的詞語,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就不會侷限於老師的思維而無法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可以得到機會説出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過程中其實不僅僅是為學生開拓了思維空間,激勵學生去獨立思考,也是給老師打開了思路,是一個共贏的環節。

三、合理引導,恰當總結。

整堂課上下來,在老師與學生的問答過程中,老師始終在引導學生,對於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進行了恰當的總結,同時這些總結對於學生把握《老王》這篇文章也起着一定的引導作用,從而對於每一個詞語的分析都達到了很細緻的程度,這樣對於這篇文章的分析也就較為深入,學生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對於楊絳先生心中的“愧怍”之情有了更為清晰準確的認知。

但是我覺得其實在最後説到楊絳先生對於老王的“愧怍”表現了一位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以及純美人性,同時也説到楊絳先生因為沒有為老王做什麼而“愧怍”,而在那個年代楊絳先生那樣的處境就是要去做什麼也是做不了的,在這個環節裏不妨打破常規不在最開頭而在這裏引入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紹,這樣可以在已經分析完文章後來更加直觀深入的體會到老師所説的這最後的情感。

《老王》教學反思3

李健吾曾經評價楊絳的作品風格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楊絳作品《老王》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語言中通過細節的挖掘體會其中的韻味。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思路。

同時,這是一篇小説,小説主要由情節、人物、環境構成,而其中以人物為核心,情節以人物交往串聯,環境則為人物做鋪墊,王國維先生曾言:“一切情語皆情語”,説的也是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因此,一篇小説的分析中,緊扣人物形象分析是關鍵,其他一些只是華麗的枝葉,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視。

我認為《老王》這篇文章應該抓住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去分析,這是一個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是一場善良與善良相遇,卻讀來讓人覺得悲傷的詩篇,因為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衝突是很容易的,你讀善惡衝突的小説,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與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兩個善良的人交往卻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才是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説這閒話。”坐三輪車很平常,但一路上説閒話則是打破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在車伕辛勞和蒼涼的人生中泛起温情的波瀾。

老王的貧窮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説明:生計艱難,沒有妻兒。但在作者問起老王的家時,一般我們回答要麼是,要麼不是,但老王卻回答:住那兒多年了。這個細節品味起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則老王心裏其實否認那是家的,二則老王心裏也期待自己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將老王內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來了。

在老王將作者的丈夫送到醫院的時候,作者要把錢給老王,這個時候老王是“啞着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為什麼要悄悄問我?一方面當時候處於,作者的境遇確實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聲説,説明老王也極力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他其實是一個善良而細心又有點天真的人。這個也可以從下面作者的“笑着説有錢”得到側面説明。

老王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個高潮,作者的描寫很細緻。老王由於病重,説話都是非常簡潔的,一個“嗯”,一個“我不吃”,“我不是要錢”,最後乾脆站着等我。老王送雞蛋是不要錢的,但老王卻站這等我,這説明老王其實擔心作者內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話是老王在送雞蛋後的第二天就死了,那麼按照生理規律,送雞蛋這天差不多屬於老王迴光返照的日子,老王應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時候向到的卻是給作者送雞蛋,這説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讓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終於死了,而另一個善良的人作者卻一直在愧疚之中,在這個愧疚了學生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多年後作者意識到自己精神世界裏其實並沒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雞蛋的時候還還錢給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比如連死的時候也沒有出現,所以愧疚。這樣其實會得到兩種結論:前者説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異是很難做到平等的,這是兩個善良的.人,卻因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衝突。另一個結論就是作者雖然相對比較幸運,仍舊關心別人,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識。

最後學生還對老王的雞蛋和香油怎麼來的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後留下一個問題:老王為什麼會跟作者關係怎麼好?

我想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像楊絳這樣的大學者,已經很少去寫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這些小人物進行如此的交往,這也許是當初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自信和堅強不如知識分子,一個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會地位相互錯位的社會裏,讓兩個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寫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兩頭並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閲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説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於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閲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強烈的願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後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後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於濟南的“慈善”“温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後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温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並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老王》教學反思4

《老王》這篇課文講完了,但我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覺得還有什麼東西需要再説點。反思自己的講課過程,發現很枯燥,很單調。本來生動形象滿含作者感情的《老王》,被我一講,成了課前預習(生字,詞語,作者)、整體感知、合作探究、課後作業幾個板塊的組合。乍一聽,我這幾個步驟也符合學案的要求,後來從提問的幾個問題和課後作業也看出來,學生掌握的還不錯。可這就算達到教育的目地了嗎?

我再次翻看着有關這一課的參考資料,看到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

1把握課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學習通過幾個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4體會作者的平等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引導學生關心普通人。

我發現前三個目標應該説都達到了,只是第四個,應該屬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向來不作為課堂的重點,覺得這樣的目標是長遠的,一兩節課怎麼也不可能完成。況且我也不善於煽情,讀到動情處,還沒給學生講,自己就先落淚了。但是學生們呢,如果老師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對學生只注重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更有甚者,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培養學生健康的感情,這樣的人,即使學問再高,也只相當於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人,怎麼指望他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十六歲的北航博士生張炘煬不就是這樣嗎?他不顧家庭狀況,逼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學,他卻體會不到父母的艱難,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慾。

我們生活的社會絕對不會那麼公平,總有一些不幸者,像孤苦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被病魔掏空了整個家庭的患者,在惡劣條件下勞作的工人,艱難維權的消費者……,他們的命運都值得同情。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校園裏的學生,他們看不到、聽不到這些弱者的聲音,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自己小小的得失:哪天沒跑操,被老師逮住了,倒黴;哪天打飯沒打到好吃的,或吃飯時弄髒了衣服,不幸;哪天沒完成作業或考試考差了,被老師批評了,暗無天日。須知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社會上有更多比他們不幸的人。如果教師不給他們引導,學生接受不到這方面的教育,他們不但不會給弱者以同情,就是將來自己走上社會,遇到了挫折,也可能承受不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政治老師的事,語文老師也承擔着這樣的責任,可惜很多語文老師常常放棄這樣的責任,包括我。

如果像我這樣講課文,學生感受到的老王可能只是作家楊絳身邊的老王,是特定時代的老王,而不是我們身邊鮮活的人物。所以我想下一節課我再給他們蒐集一些資料,聯繫實際講講我們社會上的人和事,例如,夢寐以求上大學卻交不起學費大學生,小月月事件,帶弟上學的留守女童等。不只是這一課,其他課文也要這樣做,把思想教育貫穿在講課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使他們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能夠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者。

《老王》教學反思5

此課上後,我感覺不錯。不論其他,單單學生從説到想説再到樂意説爭着説,多我來説是最大的成就。哪怕學生説錯了。不過,也存在許多問題,在議課組成員的愛心幫助下,我覺得這節課要上的更好,還課在下方面努力:

1、導課不宜太長。只要達到激起興趣,導入新知即可。

2、課堂語言要有文起。要鼓勵督促個別學生説普通話,説話多用詞語,多點文氣。

3、課前應出示課堂目標。讓學生學時有目標,學後便與檢測學習效果,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嗎。

4、在漢字書寫,板書設計上要多下功夫。這也是我致命的弱點,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就在這方面下功夫的。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ozlz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