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

小語第十冊《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文言痕跡很重,學生不易理解,這就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不僅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學實際,還使用了自己加工和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在備課時,我特意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前一部分,用軟件工具剪輯下來,作為課件之一,想通過這些來幫助孩子們學習。

上課伊始,我就在大屏幕上播放有關猴王出世的卡通畫,同時簡單地介紹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接着就讓他們初讀課文,以求對課文進行整體的把握。

按教學設計(教案)的步驟,在初讀課文後,我就把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第一集《猴王初問世》的剪輯播放給學生看。而這個剪輯的內容,恰好與課文《猴王出世》的內容大致相同。這一下不得了,影片中那猴王的生動形象、十分有趣的故事情節,可真使孩子們看得興致勃勃的,你瞧,有的哈哈大笑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拍掌叫好的,有交頭接耳的、也有睜大眼睛注視屏幕的……他們多開心呀!

看完後,我趁勢讓學生們讀課文,由於還沉浸在影片的內容中,這回他們讀課文讀得可真帶勁,有相當多的學生邊讀還邊模仿影片課件裏看到的一些動作、姿勢,以及聽到的猴子們的聲音,還有的出位去,邀約小夥伴一起讀。在老師因勢利導的指導下,他們大多能讀出美猴王的語氣,讀出美猴王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形象特點,讀出猴子們找到了“水簾洞”這個“安身之處”的欣喜若狂和頑劣的猴性,還讀出了一定的節奏感,感受到了祖國文化之燦爛,語言之豐富優美。

後來,我就乾脆拋開教案設計,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課堂上即興表演起來。

一陣熱鬧之後,我和他們一起欣賞文中的對偶句,如:“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遊峯洞之中。”。還教他們積累四字詞,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設”、“抓耳撓腮”等等。而後,又組織大家討論、質疑,暢所欲言地解決心中的困惑、疑難。

最後,我順勢作出課外閲讀原著的要求,因為我清楚這些孩子,雖然他們大多從電視等媒體上看過《西遊記》,但真正讀過原著的卻是極少極少,那麼,激發學生課外讀好書、讀成本的書的興趣,正是時候,這是本課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

今天這課,上得實在是痛快!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新世紀時代精神。

我覺得,學習本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一切應由他來做主,而老師只是引路人,是導遊、導演、導播……。

從這,我又悟出:

1、用課件輔助教學,很有必要,決然不是什麼譁眾取寵、玩花架子。這是實用的、實在的,是讓孩子們受益的。

2、課件不一定是要使用flash等軟件工具來做,也從未見有過什麼規定或是約定俗成,説是隻有用flash等動畫軟件工具做的才叫課件。

3、教學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甚至有些看起來不一定是教學資源,但也要千方百計利用來製成課件。

4、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猴王出世》的課,是用電視劇的片段資料做課件效果好,還是用flash做的動畫課件效果好呢?我想,在實際之中這是不言而喻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2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我沒有點撥學生説一説:石猴——美猴王。沒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説説美猴王“美”在哪,學生也沒深入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放不開;板書也不夠完美;時間把握不準……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努力提高自己!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3

一、關注語言形式,注重文章表達。

歌德曾説:“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祕密。”不僅要通過語言文字瞭解課文寫了什麼,還要弄清楚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關注語言形式,發現文本祕妙。內容與形式是一張硬幣的兩個面,一種恰到好處的形式更能夠準確表達內容。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讀與寫要緊密結合。根據本單元目標以及閲讀提示,確定這篇課文教學重點是通過品味石猴的動作、語言去體會石猴的不凡形象。

這篇文章節選自《西遊記》,是章回體長篇小説,是用古代白話文寫成的。古代白話文跟現代文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主要表現在一些詞語的用法習慣、相同詞語的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另外,表述風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寫石猴動作的一段話,形式整齊對稱,富有韻味,用詞準確生動。要讓學生品味經典作品語言的魅力。

二、預設要充分,指導要得法

預設要充分,要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比如,石猴動作一段,一讀感受形式整齊的美,二讀體會用詞變化準確,三讀體會人物形象。用詞準確上,食、飲,能相互調換嗎?為什麼?如果學生不會,則從意思上入手解決這個問題:水只能飲,草木只能食;另外採與覓能調換嗎?為什麼,也是先理解意思,採摘,尋找;然後對象山花可以採摘,但是樹果不是很多,需要尋找,也就是覓,這樣學生就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使用。

“我進去!我進去!”這一語段,我讓學生讀,然後評價讀得怎樣?好或者不好,都要講出理由。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應該怎樣讀,也明白了理由。為了感悟形象,我設計了問題進行引導,其他猴子為什麼不敢進水簾洞?(害怕,怕有危險)那麼石猴呢?他不害怕嗎?(勇敢,敢於冒險,想稱王,有膽略)最後進行比較,我進去吧!我進去吧!一對比,馬上能夠感覺其猶豫不決。

稱王的一段話,我設計了這到關聯詞,讓學生填寫,通過這一環節,感受猴王語言有條理,而且理由充分。聽了石猴的話以後,如果你們是眾猴,你們願意拜石猴為王嗎?為什麼?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轉換身份,去思考,成為一個表達的點。最後是設計了一個反問句與祈使句的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判斷出第一句好,語氣強烈,有霸王之氣,不可辯駁的理由,讓眾猴信服。

要做到導而弗牽,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講,讓學生多講,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讀讀,多想想,許多問題都能解決,不要太急了,唯恐學生不會,過早揭示答案。三、突出一個“趣”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文有一個重要的目標是體驗閲讀名著帶來的樂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在讀中理解與感悟,還在讀中體驗到樂趣,比如開頭老師的範讀,有一種説書的味道,讀石猴動作的一段話,朗朗上口,富有韻味,帶給人美的享受。讓學生表演讀,最後一個環節是賽讀,讀出猴王的霸氣。

原著銜接,選擇的是美猴王龍宮得金箍棒的一個片段,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評課的時候,老師提出,我應該再放得開一些,引進説書的形式,利用老師的範讀,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覺得很有道理的。一方面,帶給學生新奇的感覺,一方面,讓學生知曉説書這一傳統文化的形式,讓課堂變得豐厚起來。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是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4

在這週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遊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閲。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並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之後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後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閲和寫作興趣。

透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説、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資料,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在這之後,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忙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5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節選自同學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西遊記》。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學習瞭解石猴成為萬世猴王的過程,進而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以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鑑於文章是古代白話文,準確地理解難字難詞進而讀懂課文的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時採取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過程。課文伊始,學生先根據導讀讀課文,我再輔之附有範讀的視頻,使學生們在形象地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時把握字詞、感悟全文、劃分段落。進而,再讀課文,細緻的品味課文的經典句子,感受文學奇葩的風采。學生在自主預習的情況下,準確地把握了課文背景,課堂教學顯得較為流暢,興致較高。

課文中有些句子精練得當,但由於前半部分視頻播放時間較長,後半部分的課堂安排略顯緊張,只是提問了較少的同學找到的好句及其感想,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時間較少。因為準備充分,許多學生上課發言很積極,但考慮到平常幾個不太舉手的同學能主動回答問題,所以就把機會給了他們。

每一堂課,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從中發現問題、改正、汲取經驗,以在語文教學之路上走得更遠。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6

《猴王出世》是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的第一回。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在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併為羣猴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被羣猴拜為猴王的故事。教學重點是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教學難點是理解這篇古代白話文中詞語的意思並讀通相關句子。

《猴王出世》雖然不是我第一次講授了,對課文內容並不陌生,但這堂課我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首先,從教學準備上來説,我的教案和ppt存在一定的問題。教案的教學設計部分我將其設計成了教學實錄是一個錯誤。另外,教案的設計中我雖然列出了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但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卻偏重了對教學重點而忽視了對教學難點的設計,所以這也導致了我在講課的時候將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對教學重點的解讀上,即一直在分析石猴的形象特點而忽視了對詞語的解釋上。設計的ppt也存在一定盲區。沒有列出難懂的詞語的解釋,比如説,石竅、拱伏無為、序齒等詞語的意思。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來講,我認為我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好好把握教學難點。《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話文,與現代文不同,他在語言上更偏重於運用比較晦澀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所以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就是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其詞語的意思。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7

21課《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同上一節課時,總想先上為好,以免步別人的後塵。這一次同事大概也有同感,執意先上了。我的教案便只好在同事上完之後作了修整,吸取了同事課件中的精華部分,充分利用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設計了學法指導,繼續貫徹先疑後讀,邊讀邊想,課外延伸的原則。這一方面的構想是較成功的。板書也仍舊保持提綱契領的作用。

教學過程中各步驟都能運籌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舊覺得難以真正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精讀自己認為優美的部分,感受語言的精美,修辭的靈活運用,所刻畫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讀的指導欠缺時間,幾乎沒法進行。細想想,如果這一節課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師瑣碎的解析刪除也許真可以面面俱到。

教學之前還應讓學生把預習任務完成得更好些,包括分段,概括段意,試擬標題,試談人物印象,這些方面都做好了,前面那十幾分鍾也能充分應用到學生的自主閲讀交流中去。

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

選中這篇課文,在於學生們喜歡文中人物——孫悟空,能在孩子們的愉快心情中展開教學。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説説你心目中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對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頑皮的動作和神態太瞭解了。一個在上面説,下面的同學彷彿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的同學學他的猴樣十足;有的同學學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飛;有的同學學他的説話,引

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學講孫悟空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地宮、鬧龍宮;“孫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故事後我讓學生説説故事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有的説孫悟空敢説敢幹,有挑戰精神;他不怕玉皇大帝,敢於反抗;還有的埋怨唐憎:説孫悟空捨命相救,他卻人妖不分,那麼容易被矇騙,讓孫悟空受盡委屈;我想像孫悟空一樣有無窮的本領那該多好……孩子們打開話匣子,學課文變得很容易。15分鐘的讀書、思考後的交流、討論更始熱烈。後面的交流感悟、朗讀展示,讓為師感到了學生的潛力,這類課文放手,學生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孫悟空的名字來由〈石猴〉到變化〈美猴王〉為線索,把故事過程展示出來,這樣讓教學過程顯得更有趣。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教學中,我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還有,句段賞讀,讓學生一邊讀,讀出語氣,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個性。

其中,孫悟空始叫石猴,再稱美猴王。我點撥學生説一説:石猴——美猴王。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説説美猴王“美”在哪,學生將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8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每天快樂地在林間生活。一日,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為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聰明機敏、爽朗坦率的特點。

一、教學效果

(一)抓重點問題,自讀自悟。

抓住“石猴怎樣出”和“怎樣稱為猴王”兩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多種讀法並用,人文交流。

由於本文是古代白話文,語言很精闢,長短句結合多,讀起來比較拗口。我給足時間讓學生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閲讀方法,充分讀文,實現作者與文本間的交流,激發了學生閲讀的願望。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課文時,抓住“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理解意思,發現其運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且長短句結合的文法,感受語言的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激起閲讀的興趣,提高賞析、審美的能力。在讓學生學習“石猴怎樣成為猴王”時,抓住石猴的語言“大造化!大造化!”“我進去!我進去!”“沒水!沒水!”等等,讓學生品讀,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感受優秀作品語言簡練、明快、乾脆、富有感召力的特點,感悟石猴的聰明、機敏、勇敢的特點,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激起續讀的願望。

三、不足之處

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字詞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教學過程中各步驟都能運籌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舊覺得難以真正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精讀自己認為優美的部分,感受語言的精美,修辭的靈活運用,所刻畫人物的栩栩如生。

四、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不足,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學,不拖泥帶水,應該告訴學生的就要直接説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七繞八拐的去所謂的啟發。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9

這一堂課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就這樣輕鬆、愉快地結束了。這節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最佳的學習氛圍,小老師精心設計的每一個學習過程,每一步都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生都主動探究、合作學習,整堂課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課堂上學生們興致極高,一改過去那種沉默寡言的局面,發言很踴躍,笑聲、掌聲不斷,比我預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相信,這節課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們的學習收穫也是很大的。

這個《猴王出世》教學案例,讓我嚐到了“捨得放手”的甜頭,讓我看到了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們的真正風采。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説到:“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而老師呢,也“應轉變觀念,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這節課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就在於老師對教材的合理利用和創造性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而這種打破常規的處理方式,不是憑空而來的,這個突發奇想也是建立在對教材內容的熟悉,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教無定法。如若我們每一位老師在教學時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合理的教學策略,那麼,一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0

《猴王出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語法、詞彙與現代文都有較大的差異,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課前佈置學生閲讀課文,並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資料弄懂字、詞的基本意思,為在課堂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清除障礙。

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通過讀文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理清課文的層次。然後圍繞“石猴出世、發現水簾洞、成為猴王”等幾個方面讀讀、思思、議議。之後,進一步讀課文,讀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後適度拓展,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

對於孫悟空,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大多數學生也不陌生,引導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並不困難。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思、議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加鮮明。

課文中有些詞句與現代文有較大的區別,在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它們的意思,引導學生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閲讀經驗通過猜測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明白“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學中,沒有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做細緻的講解,只對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通過師生交流進行理解或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1

聽了周老師《猴王出世》精彩的教學,收穫良多。

《猴王出世》是一篇閲讀課文,主要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每天快樂地在林間生活,一日,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為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聰明機敏、爽朗坦率的特點。

顯然,周老師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熟知文本和大綱,對課文重點、難點把我得很好,教學輕車熟路。教學中,抓住“石猴怎樣出世?”和“怎樣稱為猴王?”兩個重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本文是是古代白話文,語言很精闢,長短句結合多,讀起來比較拗口。周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用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閲讀方法,充分讀文,實現與作者、文本間的交流,機器求職、閲讀的願望。

周老師在輔與學的方面處理的恰如其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有突破了教學難點。雖然《西遊記》是古代白話文,但它的語言較現代白話文,甚至其他名著的語言風格都有很大不同,語言很精練,古文味很濃,生僻字較多,學生讀起來較拗口,難理解。教學中,周老師特意把個別生字詞出示,讓學生熟記、理解,突破障礙。

在教學課文時,抓住“食草木、飲澗泉,才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吧,朝遊峯洞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理解意思,發現其運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動賓結構的詞句,且長短句結合的文法,感受語言的精煉優美、節奏感強,激起閲讀的興趣,提高賞析、審美的能力。在讓學生學習“石猴怎樣成為猴王?”時,抓住石猴的語言“大造化!大造化!”、“我進去!我進去!”、“沒水!沒水!”等等,讓學生品讀,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感受優秀作品語言簡練、明快、乾脆、富有感召力的特點,感悟石猴的聰明、機敏、勇敢的特點,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激起於都的願望。

這節課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1、在課堂中,怎樣有效地實現、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尤其對這樣一篇容量大、賞析價值高,卻只有一課時教學時間,怎樣做到短時而有效?

2、怎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該講哪些,講到什麼程度,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用什麼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外拓展閲讀?通常在課末,教師都會推薦一些書目,讓學生課外自主地去讀,但是往往有缺乏後期的引導與監督,能做到課外閲讀的較少。所以怎樣激起學生閲讀的興趣,維持閲讀的動力,養成閲讀的習慣?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2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以略讀課文的兩個教學意圖為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略讀課文。另外,發揮略讀課文的橋樑作用,使學生在略讀內容向課外延伸。基於這兩個方向的指引,我小心的設計過程,既避免上成講讀課文,又不能一讀帶過。

在實現第一個目標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在課中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説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分組交流、集體討論。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根據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組詞等辦法教學生理解。對好詞好句的品賞,讓學生邊讀邊觀察句子的表達方式,然後讓學生來仿寫,體會古代語言的精美。

在實現第二個目標時,我堅持以本文為引子,激發學生去讀整本《西遊記》的熱情。於是,在開課時,我以孫悟空的美稱開頭。例:石猴、美猴王、齊天大聖等,激發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最後又以美稱、諺語和歇後語結尾,激發學生去整本書中找答案。根據學生課後看書的反饋,我發現這個目標達到了。課間學生爭着説有關《西遊記》的歇後語讓我猜,同學之間交流讀書感受,在班級召開講故事比賽等。班級掀起了一股讀名著熱潮。

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讀的不夠,特別是在感受孫悟空的形象上,應該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撓腮”,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3

《猴王出世》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元末明初小説家吳承恩寫的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播放視頻,激趣導入。

教學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曲的“序幕”。多媒體可以更有效地再現情景,激發學生興趣的特點。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播放影視劇《西遊記》的片段,導入新課,營造很好的課堂氛圍,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身臨其境,為學生後來的學習提供參照,給學生視覺美。

2.教學收穫(思得)

(1)精心備課,確定目標。

拿到課文,我大吃一驚:如此多古文,學生能明白意思嗎?不知編者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超標了?仔細研讀課文,在研讀教材解讀,我明白了:課文部分文字之所以遵照原文,保持不變,就是讓學生讀原汁原味的經典,讓學生走進經典,感知經典。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緊走慢行”即可。再説,學生經過閲讀,都能瞭解意思,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有了這樣的研讀教材,我的教學目標更準確了。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閲讀:你更喜歡孫悟空的哪一點?為什麼?你喜歡的這一點在《西遊記》其他章節有體現嗎?有變化嗎?然後我組織學生開展“《西遊記》沙龍”,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有了自己的閲讀,有了自己的意見,有了討論,自己的觀點更加全面了,這對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表演動詞,品味動詞。

本課描寫石猴的動詞較多,教學中,每個自然段中出現的動詞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因為不僅要考慮到用詞的準確,更能瞭解到具體的動作之間細微區別。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石猴進洞”中,我讓學生找出“瞑、蹲、縱、跳、睜、抬、觀”這一系列動詞,其中“瞑”學生不是很瞭解,當我一邊講解,一邊向他們做出動作時,他們恍然大悟,也學着做着樣子。於是,我帶領學生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做出相應的動作。學生們經過配有動作的朗讀後,能夠熟練地朗讀出這一部分內容。感受到石猴身手敏捷、本領過人的英雄本色,再讓學生帶着這種感受讀出對石猴讚歎、敬佩之情。因此,教學中關注動詞的使用,從動詞的品味入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處(思失)

品讀不到位。在教學“石猴是如何稱王”這一環節時,品讀“連呼了三聲”之後,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時,沒有指導學生把石猴和其他猴子對比,更沒有讓學生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4

《猴王出世》是第四組“中國經典名著之旅”中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天真活潑、勇敢頑皮、機智聰明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作為略讀課文的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理解的詞句,結合註釋,略作講解,知其大意即可。同時,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閲讀提示”中的問題,快速瀏覽課文,交流討論,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美,體會名著的真正魅力。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抓住典型語段引導學生賞讀。如“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樟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請學生邊讀邊發現有什麼特點,學生有的發現字數齊整,有的發現了對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有個性。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習“石猴出世”時,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石猴特點的句子,讀讀,寫寫批註,在彙報交流時,讓學生反覆品讀,發現,感悟,説説這可以看出是一隻怎樣的石猴;繼而學習“石猴稱王”,抓住猴子的語言,進行研讀,指導反覆朗讀,體會其語言的特色:簡短而乾脆,富有號召力。老師點撥:讀到這兒,它僅僅還是一隻石猴嗎?從而感受石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機智、聰明、勇敢以及心繫他人的可貴品質。師繼續引導:走進《西遊記》,你還能知道他並不僅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學生接答)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原著《西遊記》,去細細品讀,回味,充分感受名著的魅力,讓美猴王的形象深深紮根於學生腦海裏。

在練筆中,我從課文中選取典型刻畫石猴和羣猴連續動作的句子,讓學生掌握刻畫人物形象時需要刻畫人物的動作才能突出人物特點。適當的練筆利於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課教學,我努力引導學生去品味名著語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導學生去讀名著。但有些環節的設計還是欠妥:如:抓住猴王的形象特點進行重點教學,如何處理描寫其他猴子的言行的語句。例外,如何多樣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5

《猴王出世》是《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出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的時候,因為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

課文可按事情發展順序分為三個部分。文中塑造了石猴這樣一個活潑可愛、敢做敢為的形象,他一方面有許多猴子的習性,另一方面也因為來歷的不凡,擁有與生俱來的神性。課文開頭先寫石猴的出世,充滿奇幻色彩,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他的與眾不同;繼而寫他在山林間採食蔬果,與動物打成一片,可見其自由自在、快活逍遙;從石猴率先跳入瀑布中的舉動,可以看出他十分勇敢;建議眾猴一起進入水簾洞居住,則體現出石猴是很有主見的。正是這一處處刻畫,賦予了石猴無窮的魅力。

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對濃厚,部分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結合課文、註釋來理解句子,雖然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但學生對這篇課文充滿了興趣。教學時可先聯繫學生已有的閲讀經驗,或藉助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課堂積性很高,但是個別句子比較難理解,繼續引導學生多讀書,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6

也許是受上一篇課文的影響,今天,我們學習《猴王出世》,學生仍然對課文中詞語關注度極高。

第一個環節仍然是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自主學習的時間結束了,幾位學生相繼提出對課文中幾個詞語的關注:“一朝天氣炎熱,與羣猴避暑,都在鬆陰之下頑耍。”為什麼是“頑耍”而不是“玩耍”呢?我仍然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自己有解釋,有學生提到了羣猴的“頑皮”,所以這裏的“頑耍”其實包含了兩個意思,一個是“頑皮”,另一個是“戲耍”,白話文中的一個詞語可能包含幾個意思。接着有學生又提出對“卻又欠身上橋頭”的“欠身”一詞不理解,有學生拿出了自己的解釋,甚至有同學搬出了字典,給疑問的同學一個更規範的解釋。這樣的課文中的確有些詞句很有意思,有學生提出對“石猴喜不自勝,忽抽身往外便走”的“抽身”不理解,還有學生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句子“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中的“受老天之氣”不理解,希望別的同學能給出解釋。看到這樣的詞句,這樣的疑問,我不想過多的講解了,我們的學生也都有自己的看法,班上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拿了出來,在互相的交流中,學生更好的理解了這些詞句,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看着學生課堂上的這種發問,這種思考,我覺得,儘管可能課堂上學生所探討的問題並不是學習目標中的重要研討內容,但是的確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了,投入了,這就是一種變化吧!而且這種變化的的確確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前一課沒有那樣積極的討論,這節課會繼續針對這些詞句思考嗎?不會的!的確,我們應該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應該鼓勵他們多參與,多討論,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7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機智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時,結合我校開展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究活動,充分藉助“導學案”引導學生自學探究為宗旨安排了本次教學活動。

首先,學生藉助拼音自學生字,在導學案上“我的學習成果,我的能力展示!”板塊,給生字加拼音,做到又快、又準、又認真。

然後,藉助註釋讀通、讀懂課文,不懂之處記錄在導學案“我的疑問,有價值”板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有效的思考、質疑。

接着,四人學習小組討論解決剛才發現的問題,如果實在解決不了,就向老師求助。這個環節力求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藉助集體的智慧解疑。

再接着,我以一句話為例,引導如何讀書體會。這是因為本課是一篇古代文言文,學生讀書、體會有難度。在我的引導讀書之後,讓學生自讀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體會,這就降低了學習難度。

最後,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看黑板板書總結,感受孫悟空“猴——人——神”的角色轉化歷程,引導學生感悟,受到啟發。

本節課,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經歷了探究的學習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感到是自己學會了知識,而不是老師教會的。體現出了“學案導學、合作互動”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本節課沒有充分藉助預習開展學習,如:生字的學習,讀通、讀懂課文的學習任務,滿可以放在課前預習完成,這就會節省課堂上的時間,完成理解感悟的任務了。另外,臨時插入的“讀書尋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石猴的性格,體會經典名著的語言魅力”環節,佔用了一部分時間,原計劃完成的“預習提示”中的兩個關鍵問題:石猴是從哪來的?石猴是怎樣成為猴王的?沒有完成,只好推到下一課時,這就和略讀課文儘量一節課完成的要求相違背了,也造成了拖堂。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8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對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同學們大都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在導入新課後,我讓學生説一説你瞭解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暢所欲言,“那麼,你們知道孫悟空最初是什麼樣子的嗎?”接着,引導學生認真讀文章的課前導讀,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引導學生藉助課前導讀,找出導讀中的提示,讓學生帶着問題來閲讀。

通過學生讀導讀,他們知道了要求:

1、認真閲讀課文,看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2、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學討論。

學生讀懂了導讀的要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閲讀。但是因為本文是古代,我又給同學們加了一條。

4、在閲讀本文時,要藉助下面的註釋加以理解。

接下來,給學生留足時間,進行充分地閲讀、思考,並寫出自己的感受。

在集體交流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孫悟空的形象,這樣,“美猴王”的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起來了。

在本節課中的不足之處:對“美猴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比如,它與其他的猴子有什麼不同呢?可能抓住這個問題,學生才能更全面地瞭解石猴的與眾不同。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9

本學期第一次公開課暨鎮新教師彙報課終於結束了。第一次在上課前這般緊張。在今天上課前,試教了兩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值得高興的是今天的課還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我的這堂課從一開始就是模仿王春燕老師在08年獲得全國青年教師閲讀觀摩活動一等獎的那堂課,所以在設計上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上課前我就詢問了師父以及邢老師,這樣是否可行,最終都得到了相對正面的答覆,再加上自己認為:我作為一名新教師,本身就是學習模範的過稱。但是我這個模仿也不是亦步亦趨的,我這個過程中,我充分研讀了王老師的課堂實錄和王崧舟老師對她的評價,還反覆研究了王老師的教學視頻,儘可能的深入體會她的設計意圖,並逐漸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與名師之間的巨大差距。首先是教學語言上,之前的兩堂課下來,師父説你這課上的像高中的語言賞析課,沒有趣味性。同樣的研究言語形式,為什麼王老師能夠上的那麼生動呢?仔細比較了自己和王老師的教學視頻,分析兩人的引導方式,馬上找到了癥結所在:王老師喜歡用“你發現了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而我更加習慣於“你能概括嗎”等等抽象的語言。另外,王老師的語言,即使是提問題的時候也是抑揚頓挫的勵,是富有親和力的,而自己在前兩節課的時候明顯狀態不佳,沒有投入。當我在今天的課上投入激情之後,效果確實好了許多。

其次是在教態上。課堂如舞台,觀看自己的教學視頻後,我發現自己的颱風好像不是很穩,有一些不太優美的習慣性動作。這些我覺得需要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注意。

其他還有就是課堂應變能力上的欠缺。這些差距使我深刻認識到一個人人會講的道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真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時日復一日的教學中積累的。

慶幸的是我還年輕,這是我的本錢,我還有許多的時間去學習,我還有許多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名師之夢。

繼續加油吧!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20

我有幸參加了泉河頭鎮的同課異構活動,感謝每一位領導的指導。通過今天的執教,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了提升,也發現了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一、,在《猴王出世》這一節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指導學生對句子中關鍵詞語的把握並領悟其中的意思,進而指導朗讀,讓學生對經典的語言敬佩、欣賞,進而激發了學生閲讀經典的興趣。

二、在研讀“猴子稱王”的部分,通過增、改、刪、減重點詞語、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髮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使學生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是“怎樣寫”的。這對於學生的閲讀、習作水平提高是大有好處的。

三、在教學“石猴是如何稱王”時所給學生閲讀時間偏少,學生沒能抓住重點語句、重點詞語進行提煉,教師又急於“要”答案,就有些過於“主體”,語言也出現了反覆。在今後對於學生的默讀速度和質量要進一步訓練提高,教師在這種情況下今後也注意“引導”,切不可“急於求成”。

四、教學以“讀”主導整體教學過程,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指導讀、換語氣讀等多種方式展開。教師的指導讀和齊讀效果顯著,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讀”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應讓學生更多的個性朗讀,給學生展示自我認識、理解的空間、機會。

五、細節處理不夠到位。比如:“連呼了三聲”之後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我只抓住了“我進去!我進去!”進行品讀體會石猴的勇敢,效果雖然不錯,但是聽完王乃爽老師的同課教學後我發現,如果將她所關注的“連呼三聲”部分教學融入的話,讓學生先體會到羣猴的膽小不敢進去,怕有危險,在有石猴的“我進去!我進去!”這種勇敢自信進行對比,那麼對於理解品悟石猴的形象會更水到渠成。我想這也是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的初衷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88m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