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精選12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以略讀課文的兩個教學意圖為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略讀課文。另外,發揮略讀課文的橋樑作用,使學生在略讀內容向課外延伸。基於這兩個方向的指引,我小心的設計過程,既避免上成講讀課文,又不能一讀帶過。

在實現第一個目標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在課中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説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分組交流、集體討論。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根據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組詞等辦法教學生理解。對好詞好句的品賞,讓學生邊讀邊觀察句子的表達方式,然後讓學生來仿寫,體會古代語言的精美。

在實現第二個目標時,我堅持以本文為引子,激發學生去讀整本《西遊記》的熱情。於是,在開課時,我以孫悟空的美稱開頭。例:石猴、美猴王、齊天大聖等,激發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最後又以美稱、諺語和歇後語結尾,激發學生去整本書中找答案。根據學生課後看書的反饋,我發現這個目標達到了。課間學生爭着説有關《西遊記》的歇後語讓我猜,同學之間交流讀書感受,在班級召開講故事比賽等。班級掀起了一股讀名著熱潮。

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讀的不夠,特別是在感受孫悟空的形象上,應該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撓腮”,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2

選中這篇課文,在於學生們喜歡文中人物——孫悟空,能在孩子們的愉快心情中展開教學。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説説你心目中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對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頑皮的動作和神態太瞭解了。一個在上面説,下面的同學彷彿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的同學學他的猴樣十足;有的同學學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飛;有的同學學他的説話,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學講孫悟空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地宮、鬧龍宮;“孫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故事後我讓學生説説故事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有的説孫悟空敢説敢幹,有挑戰精神;他不怕玉皇大帝,敢於反抗;還有的埋怨唐憎:説孫悟空捨命相救,他卻人妖不分,那麼容易被矇騙,讓孫悟空受盡委屈;我想像孫悟空一樣有無窮的本領那該多好……孩子們打開話匣子,學課文變得很容易。15分鐘的讀書、思考後的交流、討論更始熱烈。後面的交流感悟、朗讀展示,讓為師感到了學生的潛力,這類課文放手,學生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孫悟空的名字來由石猴到變化美猴王為線索,把故事過程展示出來,這樣讓教學過程顯得更有趣。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教學中,我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還有,句段賞讀,讓學生一邊讀,讀出語氣,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個性。

其中,孫悟空始叫石猴,再稱美猴王。我點撥學生説一説:石猴——美猴王。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説説美猴王“美”在哪,學生將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3

聽了周老師《猴王出世》精彩的教學,收穫良多。

《猴王出世》是一篇閲讀課文,主要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每天快樂地在林間生活,一日,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為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聰明機敏、爽朗坦率的特點。

顯然,周老師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熟知文本和大綱,對課文重點、難點把我得很好,教學輕車熟路。教學中,抓住“石猴怎樣出世?”和“怎樣稱為猴王?”兩個重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本文是是古代白話文,語言很精闢,長短句結合多,讀起來比較拗口。周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用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閲讀方法,充分讀文,實現與作者、文本間的交流,機器求職、閲讀的願望。

周老師在輔與學的方面處理的恰如其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有突破了教學難點。雖然《西遊記》是古代白話文,但它的語言較現代白話文,甚至其他名著的語言風格都有很大不同,語言很精練,古文味很濃,生僻字較多,學生讀起來較拗口,難理解。教學中,周老師特意把個別生字詞出示,讓學生熟記、理解,突破障礙。

在教學課文時,抓住“食草木、飲澗泉,才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吧,朝遊峯洞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理解意思,發現其運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動賓結構的詞句,且長短句結合的文法,感受語言的精煉優美、節奏感強,激起閲讀的興趣,提高賞析、審美的能力。在讓學生學習“石猴怎樣成為猴王?”時,抓住石猴的語言“大造化!大造化!”、“我進去!我進去!”、“沒水!沒水!”等等,讓學生品讀,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感受優秀作品語言簡練、明快、乾脆、富有感召力的特點,感悟石猴的聰明、機敏、勇敢的特點,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激起於都的願望。

這節課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1、在課堂中,怎樣有效地實現、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尤其對這樣一篇容量大、賞析價值高,卻只有一課時教學時間,怎樣做到短時而有效?

2、怎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該講哪些,講到什麼程度,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用什麼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外拓展閲讀?通常在課末,教師都會推薦一些書目,讓學生課外自主地去讀,但是往往有缺乏後期的引導與監督,能做到課外閲讀的較少。所以怎樣激起學生閲讀的興趣,維持閲讀的動力,養成閲讀的習慣?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4

《猴王出世》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語法、詞彙與現代文均有所差異,因此,在課前佈置了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資料弄懂字、詞的基本意思,為課上學習清楚障礙,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説一説,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當然在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文中有一些難認的字,其中,許多字在本課尚未列入“會認”的範圍,這些字,學生憑藉拼音會讀即可。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句,學生大概知道“山裏沒有日期,冬天過去了還不知道一年已經過了”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5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節選自同學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西遊記》。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學習瞭解石猴成為萬世猴王的過程,進而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以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鑑於文章是古代白話文,準確地理解難字難詞進而讀懂課文的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設計時採取了以讀為主線的教學過程。課文伊始,學生先根據導讀讀課文,我再輔之附有範讀的視頻,使學生們在形象地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時把握字詞、感悟全文、劃分段落。進而,再讀課文,細緻的品味課文的經典句子,感受文學奇葩的風采。學生在自主預習的情況下,準確地把握了課文背景,課堂教學顯得較為流暢,興致較高。

課文中有些句子精練得當,但由於前半部分視頻播放時間較長,後半部分的課堂安排略顯緊張,只是提問了較少的同學找到的好句及其感想,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時間較少。因為準備充分,許多學生上課發言很積極,但考慮到平常幾個不太舉手的同學能主動回答問題,所以就把機會給了他們。

每一堂課,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從中發現問題、改正、汲取經驗,以在語文教學之路上走得更遠。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6

《猴王出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語法、詞彙與現代文都有較大的差異,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課前佈置學生閲讀課文,並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資料弄懂字、詞的基本意思,為在課堂學習中理解課文內容清除障礙。

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通過讀文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理清課文的層次。然後圍繞“石猴出世、發現水簾洞、成為猴王”等幾個方面讀讀、思思、議議。之後,進一步讀課文,讀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後適度拓展,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

對於孫悟空,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大多數學生也不陌生,引導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並不困難。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思、議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更加鮮明。

課文中有些詞句與現代文有較大的.區別,在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準確掌握它們的意思,引導學生能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閲讀經驗通過猜測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明白“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學中,沒有花費較多的時間去做細緻的講解,只對有些影響閲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通過師生交流進行理解或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7

《猴王出世》是第四組“中國經典名著之旅”中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天真活潑、勇敢頑皮、機智聰明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作為略讀課文的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理解的詞句,結合註釋,略作講解,知其大意即可。同時,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閲讀提示”中的問題,快速瀏覽課文,交流討論,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引導學生領略語言美,體會名著的真正魅力。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抓住典型語段引導學生賞讀。如“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樟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請學生邊讀邊發現有什麼特點,學生有的發現字數齊整,有的發現了對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地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有個性。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習“石猴出世”時,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石猴特點的句子,讀讀,寫寫批註,在彙報交流時,讓學生反覆品讀,發現,感悟,説説這可以看出是一隻怎樣的石猴;繼而學習“石猴稱王”,抓住猴子的語言,進行研讀,指導反覆朗讀,體會其語言的特色:簡短而乾脆,富有號召力。老師點撥:讀到這兒,它僅僅還是一隻石猴嗎?從而感受石猴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機智、聰明、勇敢以及心繫他人的可貴品質。師繼續引導:走進《西遊記》,你還能知道他並不僅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神(學生接答)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原著《西遊記》,去細細品讀,回味,充分感受名著的魅力,讓美猴王的形象深深紮根於學生腦海裏。

在練筆中,我從課文中選取典型刻畫石猴和羣猴連續動作的句子,讓學生掌握刻畫人物形象時需要刻畫人物的動作才能突出人物特點。適當的練筆利於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課教學,我努力引導學生去品味名著語言的精妙,感受猴王的形象,引導學生去讀名著。但有些環節的設計還是欠妥:如:抓住猴王的形象特點進行重點教學,如何處理描寫其他猴子的言行的語句。例外,如何多樣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也是我要思考的問題。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8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説説你心目中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對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頑皮的動作和神態太瞭解了。一個在上面説,下面的同學彷彿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效的導入激發了孩子們學課文的濃厚興趣。

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孩子們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對其中的句段進行賞讀,讓孩子們一邊讀,讀出語氣,讀出人物形象。感悟美猴王的個性。我注意結合孩子們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孩子們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説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孩子們興趣朗讀、思考交流、朗讀展示,讓我感到了孩子們學習的潛力很大,像這類的略讀課文,孩子們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課後,在我的指導下,孩子們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利用班隊活動課時間進行了表演,小演員們在表演時入情入境,將劇本的語言變成了鮮活的人物形象。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雖然同學們的表演還顯得很稚嫩,但依然令人振奮!大家在表演的同時不僅感受到文學名著的博大精深,還領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他們都表示:一定要讀讀原著,細細品味原著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相信,通過這次課本劇表演,會有更多的同學愛上我國的名著,愛上我們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9

在這週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遊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閲。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並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之後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後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閲和寫作興趣。

透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説、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資料,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在這之後,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忙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0

《猴王出世》是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的第一回。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隻石猴在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併為羣猴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被羣猴拜為猴王的故事。教學重點是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教學難點是理解這篇古代白話文中詞語的意思並讀通相關句子。

《猴王出世》雖然不是我第一次講授了,對課文內容並不陌生,但這堂課我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首先,從教學準備上來説,我的教案和ppt存在一定的問題。教案的教學設計部分我將其設計成了教學實錄是一個錯誤。另外,教案的設計中我雖然列出了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但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卻偏重了對教學重點而忽視了對教學難點的設計,所以這也導致了我在講課的時候將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對教學重點的解讀上,即一直在分析石猴的形象特點而忽視了對詞語的解釋上。設計的ppt也存在一定盲區。沒有列出難懂的詞語的解釋,比如説,石竅、拱伏無為、序齒等詞語的意思。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來講,我認為我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好好把握教學難點。《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話文,與現代文不同,他在語言上更偏重於運用比較晦澀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所以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就是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其詞語的意思。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好聽的四個字詞語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課後還組織學生講講西遊記的故事。課內課外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中培養了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雖有了閲讀名著的興趣,對中華古典名著的有較簡單的瞭解,但要帶領學生走進古典名著的大門,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閲讀和交流,去體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2

一、關注語言形式,注重文章表達。

歌德曾説:“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祕密。”不僅要通過語言文字瞭解課文寫了什麼,還要弄清楚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關注語言形式,發現文本祕妙。內容與形式是一張硬幣的兩個面,一種恰到好處的形式更能夠準確表達內容。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讀與寫要緊密結合。根據本單元目標以及閲讀提示,確定這篇課文教學重點是通過品味石猴的動作、語言去體會石猴的不凡形象。

這篇文章節選自《西遊記》,是章回體長篇小説,是用古代白話文寫成的。古代白話文跟現代文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主要表現在一些詞語的用法習慣、相同詞語的語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另外,表述風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寫石猴動作的一段話,形式整齊對稱,富有韻味,用詞準確生動。要讓學生品味經典作品語言的魅力。

二、預設要充分,指導要得法

預設要充分,要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比如,石猴動作一段,一讀感受形式整齊的美,二讀體會用詞變化準確,三讀體會人物形象。用詞準確上,食、飲,能相互調換嗎?為什麼?如果學生不會,則從意思上入手解決這個問題:水只能飲,草木只能食;另外採與覓能調換嗎?為什麼,也是先理解意思,採摘,尋找;然後對象山花可以採摘,但是樹果不是很多,需要尋找,也就是覓,這樣學生就清楚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使用。

“我進去!我進去!”這一語段,我讓學生讀,然後評價讀得怎樣?好或者不好,都要講出理由。在討論中,學生明白了應該怎樣讀,也明白了理由。為了感悟形象,我設計了問題進行引導,其他猴子為什麼不敢進水簾洞?(害怕,怕有危險)那麼石猴呢?他不害怕嗎?(勇敢,敢於冒險,想稱王,有膽略)最後進行比較,我進去吧!我進去吧!一對比,馬上能夠感覺其猶豫不決。

稱王的一段話,我設計了這到關聯詞,讓學生填寫,通過這一環節,感受猴王語言有條理,而且理由充分。聽了石猴的話以後,如果你們是眾猴,你們願意拜石猴為王嗎?為什麼?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轉換身份,去思考,成為一個表達的點。最後是設計了一個反問句與祈使句的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判斷出第一句好,語氣強烈,有霸王之氣,不可辯駁的理由,讓眾猴信服。

要做到導而弗牽,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講,讓學生多講,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讀讀,多想想,許多問題都能解決,不要太急了,唯恐學生不會,過早揭示答案。三、突出一個“趣”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文有一個重要的目標是體驗閲讀名著帶來的樂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在讀中理解與感悟,還在讀中體驗到樂趣,比如開頭老師的範讀,有一種説書的味道,讀石猴動作的一段話,朗朗上口,富有韻味,帶給人美的享受。讓學生表演讀,最後一個環節是賽讀,讀出猴王的霸氣。

原著銜接,選擇的是美猴王龍宮得金箍棒的一個片段,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評課的時候,老師提出,我應該再放得開一些,引進説書的形式,利用老師的範讀,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我覺得很有道理的。一方面,帶給學生新奇的感覺,一方面,讓學生知曉説書這一傳統文化的形式,讓課堂變得豐厚起來。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教學,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是今後努力的一個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vmq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