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這一次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首先,分圓片不再跟前幾節課一樣,自己一個人完成了,而是小組合作。學生覺得比自己一個人分,一個人説、記有趣多了。通過動手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生完成8的組成後,再及時抓住不同層次學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處的“點睛之筆”:“8的組成為什麼只記4種?”讓這部分層次高一些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使所有的學生明確,更使分了7種的學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記住前4種,就可以記住全部7種“8的組成”了。從而在學習“9的組成”時,能貫徹這一思想方法,從“9” 的8種組成中挑出4種記憶,並能從這4種衍生出全部8種。

今後,應加強小組合作交流,應該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避免時間的浪費,提高學習效率。一年級學生動手時課堂紀律亂是最令人頭疼的事情,有時怕亂都不敢放開,可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是儘量的去嘗試放手讓學生去探究。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加或減》是依據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用學生喜愛的遊戲為素材設計的一種數的計算的學習活動。藉助富有合理數學意義,包含情感價值和數學價值的邏輯圖式這一學習載體,使學生在有趣有益的遊戲活動中參與加與減的整合,親歷再創造的過程,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到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

學習背景材料是學生入門的基礎,只有學生對學習背景材料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倍感親切,參與慾望強,促進了學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數學背景的聯繫。要學生講出遊戲中的數學,學生感受到遊戲中也有數學,學數學有用。而將設置成遊戲狀態的邏輯圖式展現於學生面前,使枯燥的計算內容巧妙而自然地還原於生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間的距離,增強與數學的親和力。

以講一講,問一問、喜歡哪個組的方法?為啟迪學生思考的導火線,學生用熟悉的經驗自己去攝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測想象。在實踐操作,觀察比較,驗證推理、討論爭辨中分析眾多觀點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別人思考的長處,儘可能想辦法完善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僅掌握知識,而且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學生充分地説,自由地説,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了 “幾和 “第幾後,對學生進行了練習,把 “想想做做第三題和第四題整合成學生喜歡的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做題,使學生更能吸引到老師這來,鍛鍊他們聽講的能力。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認知幾與第幾,對理解力稍微差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輔導。

除了在教學方面,我還發現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成長。在做練習時有一道題是這樣從幾個梨中圈5個,然後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個上打上對勾。一般都是從左到右的圈,我發現班上一位行為習慣很差的同學他們從中間不挨着的圈,當時我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其他學生看,並且還表揚了這位同學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圖形。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一直坐的很端正,並且知道舉手回答問題,當時我還覺得奇怪。後來想想可能是我表揚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在想這麼簡單的知識該怎樣講,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從中得到學知識樂趣。活躍是孩子的天性,那麼就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可以利用的東西,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彌補他們的缺點。

《第幾》這課,也是一個難點。這一課主要是使學生感知自然數序數的含義,知道自然數除了可用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課的重難點就是掌握區分“幾個和“第幾的方法,會區分“幾個和“第幾。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比一比》是識字單元(二)的第一課,本課以一篇琅琅上口又充滿童趣的韻文《比一比》為載體,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會認12個生字,學會大小,多少這兩對反義詞,學會正確搭配量詞。

在結束本課的教學後,我做了以下反思:

1、教學中營造歡樂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到家在農村的樂樂家做客的事件情景,設計了農家動物歡迎學生的到來、樂樂請大家吃水果等生活化遊戲情景,激發孩子認讀8個詞語的興趣。同時,我還設計了和樂樂一起玩比一比的遊戲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朗讀課文,學習大小,多少的反義詞及量詞,趣味的情景創設,激發孩子情感和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

2、以遊戲活動貫穿識字教學,在活動中滲透識字方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一比》教學反思識字是一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在第一學段(1-2年級)的識字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為了提高學生識字的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創設了多種的識字遊戲活動。如: 送字卡信、放鞭炮、我的發現、開火車等多項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感受快樂,在遊戲中熱愛學習生字。同時,在我的發現識字活動中,我請學生用心發現不同生字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掌握識字的方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使教學更加有效

本課的插圖是一個美麗的農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場景。我利用多媒體把插入賦予了更多的生活氣息與趣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物環境,使處於具體運算思維的孩子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學習的內容,讓教學更有效地進行。

4、書寫教學需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寫字姿勢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孩子仔細觀察生字,然後説説自己的觀察發現賴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書寫生字。然而,在教學中,我忽視了孩子鞋子姿勢的培養。而要提高孩子的寫字能力,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書寫習慣尤為重要,為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將關注孩子寫字姿勢與書寫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小學生好動,喜歡做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案例一的設計是嚴格尊重教材的編排順序,亦步亦趨進行教學設計,不顧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教師牽扯着學生往前走,帶來的學生厭學。

案例二的教學設計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認數模式,對10的認識與10的加減法進行了整合與重組,教學效果非常顯著。這充分證明有效的教學設計應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突出教學活動的主體化。

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以人為本。首先考慮的就是學生怎樣學習?他們想到哪裏

去?而不是教師想要學生到哪裏去?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而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只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真正達到教學有效的境界。

案例一的教學是管束下的學生活動,教師圍着教材轉,學生圍着教師轉,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只能囿於教師和教材劃定的圈子裏,做着無味地、重複性的練習。案例二的教學則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活動。

2、突出教學過程的動態化。

當代教學設計理論家和教學心理學家梅里爾教授在其《首要教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教學的五項基本原理,實際上是五個要素、五個階段——以“問題”為中心,教學要圍繞着“激活”、“展示(論證)”“應用”和“整合”這樣一個循環圈展開。也就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經歷探索思考的過程。

案例二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流動、動態的過程,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精心設問,有效引導,引領學生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學生對10的抽象過程、10的基數、序數、含義及10的組成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教師採用壓縮此過程,而將認知的方向延伸到更高的地方,即通過10的組成自然而然學習10的加減法,將10的組織與加減法充分聯繫起來,達到知識整合的目的,使學生在一種動態生成下的“做數學”中建構了數學模型,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

3、突出教學交流的民主化。

4、突出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説一説,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個人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個人覺得效果更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但是由於本人是第一次教學一年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還不夠充分了解,教學中發現很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今天講授了《8和9》一課,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可謂活而不亂,本節課主要為學生創設了以下幾個空間:

空間一:課件演示,使學生深刻認識7、8、9三個數之間的聯繫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7、8、9這三個數的聯繫,在教學中我沒有采用直接撥計數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先出示一個計數器,老師撥珠,學生隨老師一起數,當撥完7個後,讓學生觀察又來了一顆珠子,是幾顆?接着又分別演示了又跑來一顆珠子、這顆珠子又走了、它又回來了的過程。經過這些動態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了7、8、9這三個數之間的關係,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空間二:脱離點子圖比較7、8、9的大小

在比較大小的教學中,由於學生在前面已經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了,所以本節課我脱離了點子圖,直接讓學生從7、8、9這三個數中選擇兩個數,用以前學過的符號比較他們的大小,學生根據已有的基礎,很容易的進行了正確的比較,而且除了比較7和8、8和9以外,孩子們還正確的比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空間三:看着直尺説發現,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在出示直尺後我沒有將教學只停留在填出7後面的兩個數字上,而是在這一環節讓學生看着直尺圖上的數字説自己的發現,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從數序角度説8的後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學生從比較大小的角度説7比6大,比8小還有的學生説出了和7相鄰的數是6和8等等,思維比較活躍,語言表達清楚。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這節課主要是學習2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積累了一些運算經驗。我以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搭積木遊戲引入,很快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知道怎麼計算之後,我會追問學生:“你是怎麼算出結果的?”這樣既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有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通過全班交流來歸納計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樣性。在做練習時,我製作了20以內的數字卡片,讓學生玩“卡片碰碰碰”遊戲,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性很高。有很多平時很少舉手的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氛圍很好。在新知的探索和獲取過程中,學生都參與其中,起到了主人的作用。但整節課可以更加緊湊些,留出些時間讓學生動手做練習,這樣效果會更佳。

在之後的作業情況看,學生對於“13+3=”、“19—4=”這類題目已能進行正確計算,而對於“( )+2=17”、“18—( )=12”這類題目卻存在普遍錯誤。追其原因,是學生對被減數、減數和差的關係,加數、另一個加數和和的關係沒有很好的掌握。他們在做題時,需要進行逆向思維,所以容易出現錯誤。所以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加強練習。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導入環節。通過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着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繫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並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裏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説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説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製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説、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説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恆,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前後》是位置與順序中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前後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前後。

課後通過學生的反饋,瞭解到學生們學會了本節教學內容,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認識並理解了前後的位置關係,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確定前後,初步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同時,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導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這一現實情況,讓學生通過觀察説出教室的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同時同桌合作説出你的前面、後面是誰?你們組最前面和最後面是誰,讓學生從現實的情境的活動中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前後奠定基礎。

在理解前後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通過看掛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大膽想象,積極發言,培養他們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意識。在這一環節中還通過賽車遊戲,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後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正確確定前後,進一步加深對前後的理解。

在體驗相對時,確定前後這一環節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説一説等活動,把觀察、操作同口頭表達相結合,掌握以什麼標準來確定前後,讓學生充分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勤於動腦的習慣。

最後在遊戲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展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聽口令擺物體(由慢到快)的簡單遊戲,使學生充分感知前後,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首先,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收穫

一、創設情景,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一年級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腦袋裏想象着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本節課,根據教材的內容,編了一段森林運動會——跳遠比賽的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孩子們會沉浸在故事裏,動腦筋為故事裏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二、加強直觀,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識。

根據兒童心理學,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是從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兒童最初學習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時,必須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從動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

本節課教學數射線時,我在第一個班上課是自己提問學生“怎樣的線是數射線?”,一下子就套牢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到了第二班,我改變了教學方法,創設情景“小熊練習跳遠”,並用多媒體動態地演示出示數射線,讓小熊一邊跳一邊動態的出示數射線,然後請學生在數射線上標出小熊每次跳遠的落點,使學生們一下子就能説出數射線的特徵:它是射出去的,並且是有方向、有刻度的線。它的特徵不用教師多加説明,學生們就能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最後,再來説説今後還能改進的地方: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數射線”的名稱較陌生,應該在教學中多讓學生熟悉數射線的叫法。另外,在比較兩隻小動物在數射線上跳遠時,還可以加入在不同單位長度的數射線上比較的練習,讓學生明白比較的前提是單位長度要統。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和不滿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接着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觀察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帶的都是實物鐘錶,在學生動手撥時間的過程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導致後面做練習時間較緊張。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説説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裏,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jwr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