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近幾日看到新聞,11月份要發行新版人民幣,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期給孩子們上的人民幣一課。《人民幣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的知識,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認識人民幣,難點是人民幣元、角單位之間的換算。孩子們對人民幣並不陌生,上課也十分的積極,於是我便抓住這一特點做了以下活動:

(1)給人民幣分類,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讓學生通過找、認、摸、比、擺、畫(部分孩子的樣張不齊全,就畫一張),從感性到理性,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及時交流,讓操作與思維相結合,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2)購物付款。創設一個購物付款的活動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學習用品辦一個文具商店,每個小組招聘一名售貨員,其他組員充當顧客,開展購物→付款→找錢活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斷創設新情境,增加小面額購物,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讓學生掌握元、角之間的關係,並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一環節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學會簡單計算和如何付錢的方法,並體會到付錢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學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錯。

(3)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本節課我實現了預定的情感目標: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護人民幣的教育,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用過人民幣後要洗手的好習慣,並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當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幣的教學如何達到理想化,其意義何在?學生對分幣非常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種數據單上有所顯示,學生常見的僅限於超市的購物小票,對於分幣,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計的。我將帶來的分幣給他們看,大多數孩子一臉茫然,搖頭説“從來沒見過”,只有個別個孩子在媽媽的儲蓄罐裏看見過,或者聽大人説過。那麼,在孩子們這種認知條件下,認識人民幣起始課中的“分幣”的認識,如何人孩子們掌握?分幣已經停止使用,教材還是讓學生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其意義何在?無奈,只能將人民幣中關於“分”的知識硬灌輸給學生。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小學生來説,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情況,我認為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通過大量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

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不要急於歸納公式,而要注重過程。在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説説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通過例1,例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58.6×6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58.6擴大10倍,計算的是586乘6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倍。

3、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不足之處:

1.老師落實不到位,比如學生在處理第一個練習時 58.6時,我只是× 6

讓學生自己説出了自己計算的方法,沒有讓學生用筆標一標末位的數。由於“末位”一詞沒強調死很多學生都被學習整數乘法時是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強調小數點對齊所迷惑了。

2.在學生説成了結果是351.6時我應該在問一句:為什麼小數點點在了6的前面?這樣或許就更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3.學生在總結收穫時説用整數計算簡便,由於時間關係我沒能來得及糾正。其實不是為了計算簡便才把它看成整數的,而是這裏是應用的一種轉化的思想,這是一種方法。

4.由於自己的經驗不足,導致的課的環節處理不到位,時間安排不合理。

還有個別的小環節,比如在老師領着學生訂正完第一道題適時應該讓學生同位之間互相説説做題的方法

總之,每一次講完,磨課後都會有收穫,也希望自己的課堂會隨着自己的努力而更上一層樓!最後勉勵自己:乘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新的學期,孩子帶着新的希望回到校園,我們也有新的任務。時間飛逝,轉眼間開學已經一個月了,回首這一個月,有收穫,也有遺憾,下面是我這一月的反思:

這個月我們學習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位置與方向:這個單元,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具體情景,認識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使學生看懂簡單的平面圖,使學生能用所學的方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對這一章學習的還可以,通過練習,學生們能分出方向,只是有些學生,在路線問題上,還有待提高,我是讓孩子們先確定位置,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再畫路線和方向。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要讓學生經歷口算除法的探究過程,會口算除數,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一位數除多位數,並能用乘法驗算,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習慣,用所學知識靈活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探究算法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孩子們對這一章的學習掌握的不是很好,大部分學生能掌握,但是有些學生現在還不會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當中間不夠商一的情況,還有學生不知道怎麼寫,關於0的問題,還有學生比較粗心,不認真出錯。

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不是很理想,這學期要努力了,學生的作業要及時批改,爭取每次都能面批,不僅要求質量,也要要求認真程度,要求孩子們書寫認真,把字練好。上課多提問中下等的學生,看他們掌握的程度,讓他們也能在學習中取得樂趣。這一個月進度不是很快,就是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會。

下一步將繼續進行補差工作,分到的學生,不僅要提高數學成績。還要提高他們的整體成績。我還要多聽課,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短處,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上課不能總是講,把時間還給學生,這樣既能避免單調、避免説教,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的能力,能加深理解,還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一步一步提高自己。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幼兒園數學教學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大小、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立初步的數概念”。但數學所特有的抽象性、精確性和廣泛應用性這三個特點,對幼兒來説是相對難理解的活動過程。教學內容是“找相同物體的匹配”,屬傳統的教學內容,但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來體現出課標的精神,還是值得探索的。於是,我在原有教材上反覆推敲每個環節,改變了一些教學結構,以師生互動的流程圖為主,適度地運用一些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趣味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比較活躍,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操作內容。

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具的製作方面,用了小雞、青蛙、老鼠一些孩子喜歡的動物,在講述中也用了動物的語言來吸引孩子。開始以春天談話導入,一些小動物秋遊了,引出教學第一目標:手口一致的數出各種動物的數量。用“幾隻老鼠和我們做遊戲”“三隻小雞叫幾聲呢?一起學學看”“哪個小朋友想用好方法上來告訴青蛙一家有多”

“小朋友真能幹,還有一些小動物也來了,他們都是誰呀?都多少呢?大家幫他們數數,可以在心裏數,也可以和邊上的小朋友小聲的説説,數完後,請舉手告訴大家。”等不同形式的遊戲玩法,積極的啟發幼兒主動的去學習,掌握目測兩隻、數出三隻,點數出四--6只的物體數量。遊戲結束了小動物也累了,它們要我們會動腦子有愛心的小朋友送它們去休息,請把我們數量一樣多的動物放在一起休息,小朋友很輕鬆的完成了第二教學目標:相同數量的實物圖片進行歸類。在小朋友的操作中,“樓上的小動物和樓下的小動物的數量有沒有一樣多的?請小朋友找出來,用連線的好辦法告訴大家。”做對了,請獎勵一個紅蘋果。整個活動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參與。

反思:能引起孩子的喜愛、認同的教學具是吸引孩子的基本,以可愛鮮豔、誇張的小動物作為教學具,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讓孩子掌握,還要有新穎有趣的環節和語言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讓孩子們積極的去想、説、做。本活動以小動物找春天和小朋友遊戲——休息——回家的故事情節串聯起了三個學習目標。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今天我在五街小學講了沏茶問題這節課,用的學生是五街小學四年級一班的學生,班裏有34個學生,為了課堂能夠順利開展,我早早的來到了他們學校,提前和孩子見面,交流熟悉。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給孩子準備了一些小禮品,有手工成品,還有學習用具。並且制定了調查問卷,瞭解學生的家務情況,瞭解學生的生活常識。學生的表現還是很好的,能回答的問題他們都盡力思考回答,稍微難一點的題目確實不易回答出來。

在課堂結束後,趙慧敏老師對我的課説了她的看法,她首先覺得我上的這節課比較穩,也想到這節課我肯定上了不止一遍,確實是這樣的。另外認為在沏茶問題中的最優方案應該再對比強化以下,讓學生意識到最優方案的優勢。另外,吃藥問題可以把時間變一變,思考如果等開水變温需要8分鐘,量體温5分鐘,找藥1分鐘,又該怎麼計算最優方案所需要的時間?這一點是之前沒有想到的,之前也能曾經有老師建議多加一個練習題,但是加了之後發現時間不夠了,如果採取趙老師的方法是最好不過的。

這節課上完我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之前為了這節課真是費心費神,忙得不可開交。自認為這節課上的是最好的一次,因為這節課我一點也沒有緊張,也沒有慌,設計的語言都用上了,也沒有出現忘掉某個環節的情況。之前講課總會有丟三落四、不知所云的時刻,這次真的是完全沒有,我現在對這節課已經麻木了,也不知道到底多好多壞,只覺得不遺漏、不慌不亂就是最好的發揮。

當然這節課也有我認為可以更好地地方,方案展示能呈現三種更好,可能是學生比較聰明,一下就找到了最優方案。有的問題沒有學生回答,我也束手無策,自己説了,也引導了,還是沒有人願意説,這種情況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課堂上總結出合理安排時間的方法,也板書上去了,希望能夠自己多説一説,可是都沒有人願意説。另外還有其他老問題,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比如説我的評價語言貧乏,我的教育機智不夠。今後還要多努力,多學習,多實踐,讓自己成長的更快一些。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一、 温故知新

本節課是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發展,因此,嚴老師以複習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導入,填寫算式“()÷()=6”,在學生自己寫出的諸多算式中引出商不變規律。而商不變規律正是聯繫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長點。嚴老師複習了商不變的規律後,取出學生説的一個新算式“4.2÷0.7”(除數是小數的算式),反問“為什麼覺得商也是6?”以此進入新課學習。

二、 抓住本質,化解難點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就是運用商不變規律。嚴老師抓住這一本質,展開新知教學。首先出示0.12÷0.3=()÷3讓學生填空,由於受以往整數除法的定勢思維影響,學生常會誤認為填12。這時候嚴老師沒有輕易答覆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考證。運用商不變規律,學生很快發現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的倍數不同,不符合規律,等式也就不成立,推翻了原先的想法。接着出示幾道算式,每坐一道算式都讓學生説清楚“除數…變成了…,擴大了()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要擴大()倍,是()”,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深化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在這過程中,老師還讓學生同桌之間説一説,讓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理解其中算理。把原本是小數的除數運用商不變規律轉化成整數後,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出商,抓住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本質,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學得更輕鬆。而且,嚴老師還通過3個算式的對比,讓學生明白把除數化成位數小的整數算起來比較簡便,優化了算法。

三、 細緻講解,突出算法

豎式計算的教學嚴老師講解的很細緻、到位。計算步驟,怎樣劃小數點,小數點移動幾位。這是學生很容易搞錯的。因此,接着嚴老師又出示3到練習,讓學生劃移小數點。學生在展示、反饋中,針對有錯地方,老師把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自己來發現、解決問題。3到練習題由易到難,都是典型性題目。在練習中,讓學生規範格式,再次強化計算法則,讓學生注意別移錯被除數的小數點。後面的練習還讓學生先估算再計算。這也是針對學生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很容易弄錯商的小數點設計的題目。先估算商比1大還小,有個近似數,再列式計算,有助於學生在計算時避免弄錯小數點的位置,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也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來檢驗計算結果。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中班語言活動"小土坑”課後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是的中班語言活動"小土坑”,活動的目標為三點:1、學習看書,能理解圖意,根據圖意進行簡單講述。2、理解故事內容,初步瞭解水面會成像的有趣現象並嘗試進行故事表演。3、提高幼兒的閲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的學習特點提出了在活動中需要探究的問題,即:如何結合故事教學提高幼兒閲讀能力的發展?在活動後,我根據活動中情況圍繞所提出的問題作以下反思。

1、幼兒閲讀時間的把握及形式的調整。

在活動開始的第一個環節中,我預設的內容是讓幼兒閲讀故事、講述故事。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所留給幼兒的時間卻較少,使得許多幼兒沒有了講述的機會。分析情況可以看出,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學習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考慮到幼兒存在的差距,並進行相應策略的調整,即:可以通過形式上的調整來保證每位幼兒有講述的機會,讓先看懂圖意的幼兒自己講,後看懂圖意的幼兒在集體中講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兒互相講,有了這樣一種互相協調的過程,就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了。

2、目標設定與方案設計中的一致關係。

在活動中,我所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故事教學提高幼兒閲讀能力的發展?,並且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根據問題制定了目標,但是從活動開展的情況來看,所設計的環節多數還是比較傳統的,所要體現的"閲讀”要求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閲讀”的分量與"表演”的分量沒有什麼輕重,因此根據這類情況,我試想在設計環節中,需要與目標的制定達成一致,如可以嘗試這樣來調整環節:幼兒在初次閲讀後,就可以安排幼兒表演的內容,幼兒在通過表演後就能積累較多的語言經驗,然後教師在安排幼兒的閲讀活動,()並重點放在指導幼兒的閲讀順序上,通過這樣的一種調整,就可能會更貼切於目標,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通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我班幼兒的學習水平的,因此,在以後的故事教學中,我會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的。幼兒教學反思案例幼兒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9月21號學校組織了九課全體任課老師赴馬牧池中學學習教學經驗,聽了倆節數學課收穫較大。

老師的教法各有風采,但都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競爭,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解決,不講求該節課的內容完成如何,重在講求解決問題的力度,深度,範圍的大小。這樣的課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效果較好。

課上學生忙,課前老師忙。要想課上學生不懶,需要教師課前不懶。只要老師課前做好精心的準備,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備好學法指導、備好.......,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示自我、放飛自我,這樣呈現出的課堂就肯定是有用課堂、高效課堂了。

總之,做到了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我想在這樣的教法下,在老師每節課的不斷積累總結下,經驗會越來越豐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我着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重在培養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進行了《數據的分段整理》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爭在設計中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因此,我在引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比較生活中常見的話題——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雖然在此以前,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藉助這一情景,學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並嘗試分段,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統計活動中來。讓同學們感到非常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

統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製成表格、分析數據。在課中,我讓學生在讀一讀、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初步感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 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活動中,我還根據同學們的已有經驗整理信息,組織同學們討論並確定較好的統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節課,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如你能一眼看出污染指數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這個標準,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怎樣知道統計的對不對等等。組織學生共同交流想辦法,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辦法是學生自己想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對統計結果的分析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針對學生的意見適時加以引導,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發展了思維。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括實際出發,豐富統計的內容,強化統計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統計知識、方法和思想,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教師的教學狀態不佳;教師對學生整理的方法示範不到位;課堂上的評價激勵語言不夠;新知告知的較多,引和導不夠,學生探究的空間太少。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小學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有幸聽了一位數學老師的兩節數學課,這位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的導入對學生很受啟發。先談談陳老師的一節課的導入,陳老師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課本上設計的導入是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一般小數的加減法進而直接開始探討新授內容,陳老師卻是從課本出發,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她從去年我校測量過的學生的體質健康數據出發,通過設疑解決誰比誰高、誰比誰重的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

我有幸聽課了的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導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並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的含義,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們鹿老師在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為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折扣是商品經濟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是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因此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身處問題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能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個人認為,這堂課在以下幾方面是處理得比較成功的:

一、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關注他們的處境和感受。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中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徵,以他們熟悉的“購物”導入學習,把簡單、枯燥的學習理性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也使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繫,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用性”是這節課的一個顯着特點,無論是“折扣”還是“成數”,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也正因為此我們才有學習和探討的必要。因此,我結合班級和上課時的實際情況組織教材,儘可能使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並通過課後延伸等方式,啟發學生將所學內容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充分的體驗和感悟,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深廣的學習空間。

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熟悉的常客隆超市入手,説超市聽説我們班的同學很聰明,想請同學們幫忙出出主意今年的元旦節可以搞哪些優惠活動呢?然後讓大家互相説説,從而引入新課“折扣”。這樣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現實感受,讓學生覺得很親切,容易接受,所以導入很自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對一些同學而言,這節課的難度較大,尤其是“合作展示”部分。雖然有小組成員間的互助互學,還是有部分同學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還有在拓展環節中,出示有關“商家到底是虧還是掙?或是不虧不掙?”這個問題後,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合作、展示,再給予評價這樣會使整節課的知識點更完整一些。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這節課中,我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日落引入,讓學生髮現地平線和太陽位置關係的變化,從而引出課題: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然後由學生平移直尺,自主探索發現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給出定義,聯繫實際,由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直線和圓相交、相切、相離的現象,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索三種位置關係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半徑的大小關係,由“做一做”進行應用,最後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由日落的三張照片(太陽與地平線相離、相切、相交)引入,學生比較感興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現象,體驗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發生好奇,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數學的好方法。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密切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2.在探索直線和圓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點和圓的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啟發學生運用類比的思想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很輕鬆的就能夠得出結論,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充分理解位置關係與數量關係的相互轉化,這種等價關係是研究切線的理論基礎,從而為下節課探索切線的性質打好基礎。

3.新課標下的數學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在做一做之後我安排了一道實際問題:“經過兩村莊的筆直公路會不會穿越一個圓形的森林公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此題要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都急着討論解決方案,是乏味的數學學習變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體驗“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同時,我也感覺到本節課的設計有不妥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1.學生觀察得到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後,是由我講解的三個概念:相交、相切、相離。學生被動的接受,對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為讓學生下定義,師生共同討論的形式給學生以思維想象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

2.雖然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是體現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的原則,但在讓學生探索直線和圓三種位置關係所對應的數量關係時,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的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此處應充分發揮小組的特點,讓學生相互啟發討論,形成思維互補,集思廣益,從而使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相似三角形》第一課時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瞭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表示,相似比的概念;2、探索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質和兩個三角形相似的條件;3、在觀、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説理的習慣與能力。其中,相似三角形的識別方法的內涵與應用和相似三角形性質應用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中的內容比較少,也相對簡單,只有“做一做”的延伸,即三角形相似的識別方法之一是學習的難點,因此,我設計了本節課的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自學、交流

學生自學課本要求儘可能尋找出課本中的知識點。

時間大約15分鐘。

設計原因:本節概念、記憶性內容較多,易理解掌握,學生方便自學、交流。

教後心得:對於概念性多,較需記憶的內容應給學生一定時間熟悉;對於較易理解的學習內容應該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給予信任,才會促使其更好地成長。

環節二:互動、歸納

本環節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師生互動、歸納並板書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和書寫要求、相似三角形的性質、相似比,同時強調“對應”和“順序”。其二是分析“做一做”,並結合多個圖形進行拓展,得出重要結論: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交其它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作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時間大約20分鐘。

設計原因:考察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和小組間的互助情況。

教後心得:學生普遍對教材的內容能夠較好地掌握,但對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由於教材缺乏相關內容,學生的思維無法獨立產生飛躍,所以需要教師備課時先做好延伸的準備,即備好相關的內容。這樣,教學時學生就猶如享受知識的大餐――自助餐加上特別的、珍貴的贈品,心理上產生愉悦,也能較好地掌握知識。

環節三:練習、作業

由於課本沒有設計相關的例題,而性質的應用是較簡單的,因此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練習是可行的。但注意對相關知識的歸納――相似三角形的周長比等於相似比(練習2),同時為方便比較記憶可增加“相似三角形的面積比等於相似比的平方”(暫時不作原因説明)。由於課後作業量不多,所以作業設計時採用讓學生完成練習冊相應部分的形式。

時間10分鐘。

教後心得:學生練習情況較好,可以説明對三角形相似的性質掌握較好,但由於時間限制沒有對“做一做”的歸納設計練習加以鞏固,這是在今後教學中需要補充的。

七年級數學上冊聽課學習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年月日這一單元的內容之一。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着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孩子們已經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本課就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基本含義及相互關係,熟記判斷大月、小月的記憶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為八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上我通過和學生談話:今天是什麼日子?引出了年月日,通過這種拉家常式的交談,創設了師生親近的氣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探究的慾望。接着我和學生一起觀察了一些有意義的日子。由此引出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環節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出示了學習教材的4個設問導讀的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上自學感悟,合作學習。

環節三:自我檢測。

設問導讀後直接進入到自我檢測,以此發現自學中學生的問題。

環節四:點撥指導

就自學檢測中學生不懂的“大月”“小月”進行了本課的重點知識點撥。這裏邊又包括:

第一層:指導年月日間的關係。

第二層:指導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

環節五:練習,鞏固新知。

通過讓學生做大小月遊戲後課堂氣氛得到了緩解,接着我讓學生進入年月日診所,判斷並説明理由來鞏固本課知識。

環節六:拓展練習

利用了新方案上的拓展練習月曆設計,其實也是在對本課知識的鞏固,在第二問求暑假一共多少天,就是要把本課的練習引向深入,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上學生對日期之間的計算很是茫然,這時我給與了學生小小的提示:想想在7月和8月中各休息了多少天?這樣學生的零散的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整理。

環節七:暢談感受,交流收穫。

課上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所獲和大家進行交流。

環節八:延伸課外

本來打算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後,我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了解生活中的季度、半年等常識來豐富本課的教學內容。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只能在學生談完收穫後草草收場。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覺得自己在課上還是牽着學生走,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還是很弱,這也就暴漏了自己平時教學中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培養不夠,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但課中的細節上處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今後還需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升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xe4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