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創設了學生喜愛的猜謎導入,再引出左右手;通過讓學生擺一擺自己喜愛的文具,正確判斷物體的左右位置,並能用語言正確描述他們的位置;讓全體學生起立做“我是機器人遊戲”再次強化學生判斷左右位置的能力,讓學生理解跟自己的左手邊在同一側的就是左邊,跟自己的右手邊在同一側的就是右邊;通過平時上下樓梯靠右行,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解釋”的過程,從而發現方向相反,左右相對。

進而判斷上下樓的同學都遵守行走規則。本堂課中,我認為最滿意的地方是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不僅要求學生弄清自己的左和右,還要弄清跟自己面對面的那個人的左和右。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再讓兩組學生進行驗證。一組學生演示上樓,跟他們相對的那一組學生演示下樓,讓他們走之前齊舉右手然後下樓。當他們在中間交匯時進行點評,這樣有什麼好處,不會發生危險。同時拓展生活中的數學,行駛中的汽車、行人等,明白了生活中靠右行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講文明的好學生!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今天很高興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樂園》。上完課後我有很深的感受,想和各位老師分享一下。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課程,它重在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旨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在這裏,數學得到了昇華。數學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課程標準指出:“隨着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持續、和諧發展’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數學教育觀面臨着重大變革,作為教育內容的數學,有着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更應當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情感態度,思維能力,自我意識等多方面的進步和發展。”我想,這篇教學設計,對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讀。課堂教學從只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培養和認知圖式的建構,到關注學生的具體生活和直接經驗,並真正地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使教學活動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統一,體現了“學習不是為了‘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為了‘生長’自己的知識”這種現代教育觀。由此我們也看到了新課程強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和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

本節課我就結合了上述新課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組和加工。將課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遊戲變成了動態、活潑的趣味遊戲,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充滿趣味性。

在上課之前,我還精心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對課堂上學生們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預設,並對學生們可能生成的結果進行了動態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對本節課的優缺點做簡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整節課,同學們始終沉寂在遊“數學樂園”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帶領下,學生們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問題更加主動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這樣有意識地學習,當然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二、為孩子創設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走迷宮環節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想一想、説一説中體會走迷宮的路線的多樣性,並教給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途徑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又為生活服務。本節課中無論是走迷宮、對口令、送信、坐火車還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這些遊戲其實就是學生們經常會做的,可是平時在玩這些遊戲時,學生們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數學問題,而今天他們不但玩得高興,同時也解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這點點滴滴中,同學們一定會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關注細節,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讓學生做會一道題或是明白一個算理,而是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如在走迷宮環節,我在各小組彙報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結果後,還讓學生對一些數據進行比較,既對各小組探究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又很自然的複習了這一部分教材中沒有安排的比較大小的內容,這樣做也鼓勵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現較好的小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補充了怎樣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複?為學生今後的有序思考指明瞭方向,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車遊戲中,我不但設計了簡單的幾和第幾的知識,還相應地補充了求總數的環節。我先請一名同學站起來讓他説説自己前後各有幾個人,再求這一豎排一共有幾個人。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對基數的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物認識。

還有在投球遊戲後,我讓同學們看黑板上的投球結果,目的是在學生們看圖提問題的同時,滲透給學生一些統計思想,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五、巧妙設計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在送信環節中我創設了兩個小插曲,一個是有一個同學投不出去信,一個是有一個小動物沒有信。目的是教育學生做事要認真、實事求是,同時也要關注身邊有困難的同學,幫助他們共同進步,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六、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這節課中我運用了互評、教師評、多媒體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比較有針對性,同時還關注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情感。從他們臉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滿足感。這樣使學生認清了自己,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當然在看到本節課成功一面的同時,也會看到一些不足之處,請各們老批評指正。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仔細思考同學們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應變能力,使我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9加幾》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説一説如何計算9+4。在説的過程中,有的説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説從9往後接着數,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説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後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後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後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説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説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因此在這裏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湊十法。 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在此繼續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後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節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節裏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後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後,讓學生繼續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後,有一個數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説算式,可能會出現9加5,也可能會出現10加4,還可能會出現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後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收穫,可能學生説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説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説説心情,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説,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為有用的人。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鬆,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於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塗。

我感到,對於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説,課堂上採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説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範,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説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一、本節課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應用了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熟悉活動。在一開始,利用故事引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數學思考:用什麼辦法不讓9這麼驕傲,幫一幫傷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新數“10”。

二、在正確認識了10之後,我設計了找找主題圖中的10,動手數出10朵小紅花,再找找生活中的10。這個環節給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可以從生活中找出許許多多跟10有關的事情,讓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受到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中。

三、在教學10的組成時,我採用了同桌合作、實際操作等方法進行教學。因為學生在學習2到9的認識時,已經對數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學習,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這也是對初入學的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一次培養。在彙報完答案之後,又讓學生説説看到什麼,就能想到什麼,找出各個分解式之間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四、創設生活中的遊戲,吸引學生參與,鞏固新知。

民主和諧的氣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愛玩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遊戲各種各樣,可以創造性的把遊戲移植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數學遊戲中長知識、長智慧。在練習的環節我設計了有關10的組成的歌謠,師生伸手指對口令,動手塗色等活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不知不覺在遊戲中得到了學習和練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課後我及時做了反思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説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課教學“比較”,目標使學生能夠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等等。通過一一對應來得知比較的結果。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課在教學時總體比較順暢,學生思維活躍。

一、導入

本課運用生活中的情景導入,通過剛上課時為表揚坐的好的學生讓其起立進而提問“你們看看他們兩人的個子怎麼樣?”比較兩個人的身高來引出學生説完整的話“誰比誰高,誰比誰矮”也就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比較”。

二、新授課

運用了“動物王國趣味運動會”為情景導入,引出三個遊戲也就是三個例題。

第一個例題通過看圖比較輕重。“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圖可以很快做出比較,“小鹿在下面,小貓在上面”,追問“為什麼?”學生可以容易比較出輕重,但是要引導説完整的話“小鹿比小貓重小貓比小鹿輕。”

第二個例題,通過觀察圖片觀察到了什麼?發現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樣多”(板書)。“你是怎樣發現的”、“分別有4個”,第一種方法是“數數”, “還有別的方法嗎?”生不能總結出“一一對應”或者“一個對着一個”師引導看圖用教鞭指着圖説“一個羽毛球拍對着一個乒乓球拍……”生跟着小聲説,然後讓生自己説一説,體會一一對應。通過一一對應發現,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樣多。利用圓片和三角型教具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同桌一人先擺5個圓片,另一個人再擺5個,怎麼擺。通過動手發現有的學生不能理解“一一對應”。

例三:先出狗和狐狸的圖,讓學生利用前面的知識“你發現了什麼?”生可以簡單比出多少,而且可以説出數數和一一對應兩種方法。接着出小兔的圖,“看看圖有什麼變化?”學生不能總結出“小狗最多,小兔最少”,師先説,生再小聲跟讀,讓生同桌之間説一説,在指名説。

成功之處:

導入時運用了表揚孩子進而比較兩人的身高作為引入,因為第一單元的《比一比》一課中涉及到過比高矮,利用同學的身高比較也很直觀,所以學生有興趣而且可以順利的引出本課內容。

不足之處:

在例題一時,師太侷限於比較“輕重”,其實學生説的“大小”等也很好,可以比較多種。我在以後的授課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和思維的發散。例二時,一個學生其實直接就觀察到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中間的點,其實我應該順勢先順着孩子的發現進入一一對應,即鼓勵了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也可以在此運用語言鼓勵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帶着興趣學習本例題,調動孩子觀察、學習的積極性。

創設的情景生硬,不夠合情合理,導致學生在前期時還有很大的興趣,但是到後半程就沒有了興趣。可見情景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以後的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景的合理性。

數學教學時應該在活動中教學,數學不是死板的,是在生活中可以靈活運用的一門學科,所以教學時應該多調動身邊可以用到的情景等,這樣可使學生更直觀、更迅速的吸收知識,並可以運用到實際中。在本課後,我發現有的學生對“一一對應”的思想還是不太理解,所以在排隊時我就運用“你們一個對着一個的站好,就像咱們數學課講到的一一對應”,發現學生既可以很快的站好隊也明白了一一對應的意思。

教學中語言存在很大問題,要逐步改正,讓學生多説,調動學生的思維,不要壓制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本堂課總體環節的設計尚可,但細節之處還存在較多問題與不足。

1.關於意圖的討論與算式意義的講解欠詳細。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個難點上安排的時間不足,導致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感知不夠充分。因此,可適當多讓幾位學生説説算式所表示的'意義,也可通過自由説、指名説、示範説等方式加強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知。

2.計算過程的教學可再簡略些。對於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知識點,如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由於學生普遍掌握得較好,因此可挑選其中的幾位學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計算過程的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這樣的用語更加妥當。

3.提問的選擇在代表性的選取上還需斟酌。本堂課提問過於細瑣,且作為教師的我本身説得較多,留給學生的時間明顯不夠。

4.練習的情況沒有及時向全班反饋,並且沒有分層次,不具梯度性。在練習時還可適當增加設計,如“5+( )-2=6”這樣的提高題,而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是同一種類型。

5.忽視了若干細節問題。如提問的規範用語,練習設計的細節問題,等等。

當然,本堂課還是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體環節設計思路清晰,課堂教學進行順利;其次,教態親切自然;最後,在鞏固舊知中引入新課並揭示課題,導入過渡自然。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數一數”一課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一上課,運用了輕鬆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時,先對學生的數數情況進行初步的瞭解。接着為學生出示鮮豔的掛圖,吸引其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按照先引導學生數圖中事物的數量,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10以內各數的認讀,採用多種方法,分步驟地練習與反饋,便於全面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引導學生數一數身邊事物的數量,將數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緊密相聯,體現數學的廣泛性。最後的小結,既對本節課學習活動進行了總結,又進一步將活動擴展到課外,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

本節課學生積極性較高,也許是剛開學,學生對學習非常熱誠,也很興奮,所以整節課學習的效果還算可以。但是,這一屆的學生學習習慣比上一屆要差許多,在以後教學中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一年級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 ”、“-”,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説説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有的學生説:“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説:“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説:“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説“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運用媒體演示,從兒童熟知的動畫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師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重點。

認識大約幾時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總結認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大約幾時,在難點突破上沒有做到位。

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儘量避免強加於人的説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於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説説你覺得大括號有什麼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於形式並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説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於在後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裏能讓學生多説説,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情況下用加,什麼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後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後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並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裏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後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為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於學生來説有一個依託,這樣對於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導入環節。通過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着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

1、關注學生方法的指導,不但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這是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課堂學習,沒有學習經驗,不會學習。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發展,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尤為重要,這節課我側重了這一方面的教學指導,例如:課中怎樣和同學合作、怎樣把語言説條理等等。

2、注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充分調動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且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例如:擺一擺,比一比、做遊戲等。不但能讓學生靈活的學習掌握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感受的學習的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悦,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説: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説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7g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