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是柳宗元緊接《鈷坶譚西小丘記》之後寫的。柳宗元在遊小丘後數日又和他的朋友吳武陵、龔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遊西山,在小丘西邊百二十步的地方發現了小石潭,他就寫了這篇遊記。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在這篇山水遊記裏作者主要是記小石潭,他寫潭水、寫巖石、寫樹木、寫游魚,宛如一幅優美風景畫,通過刻畫優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淒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淒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富有詩意的散文,而且又寫得極為精美,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在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悽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記》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並自主試讀三遍;(2)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3)查找有關資料,瞭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在這節課上我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ēn cī)披拂”,教師一點即好。之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參考書翻譯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線索,學生思考交流之後是課堂檢測,第一節課結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學生的朗讀還不過關,對課文一些字詞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時,發現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邊農村孩子,不僅語文底子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在課堂上沒有很深入的指導學生朗讀,有些句子長的也只是稍微點了一下,讀的還不夠。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閲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閲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理想。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石潭之美,美在 。”從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在初讀課文之後,學生只是能讀通課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課文,而這個問題不應出在初讀課文之時,而應在理解課文之後,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這個問題對學生不是很難。

以後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儘管不如現代文那麼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2

這周我聽了《小石潭記》的課程講解,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字詞句的翻譯及背誦上,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着面孔教,學生板着面孔學的現象。

學生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本課陳老師的學習目標很明確,教學內容緊扣目標,共設三大環節,並且又緊扣朗讀來展開,層層遞進。第一個環節:古音重現。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初步的朗讀,要求比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節奏。第二個環節:古意今解。讓學生通過組內互助、組間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疏通文意。然後再把學生分成兩個團隊,以競賽的方式解決疑難。然後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再次指導朗讀,要求讀出意境美。要求更進一步。第三個環節:古文探幽: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討論解決,並賞析自己喜歡的語句,探究作者悲傷的原因。從作者憂傷的原因引出對作者和背景的介紹,在這個過程中,點出了兩種寫作手法,移步換景和寓情於景。在分析透徹的基礎上再次指導朗讀,要求更高,讓學生讀出情感美。最後讓學生讀背課文。整個課堂上,陳老師激情滿懷,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通過本次聽課,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通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3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優美,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們的青睞。《小石潭記》我已經多次教過,今年我校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和學生們大膽嘗試了一種以閲讀為主的散文教學方法,並從中受益匪淺,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們師生總結出五遍讀書法的點滴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一、讀知內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於景,以景傳情,所以欣賞一篇優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們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學生初讀課文後,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樹、潭魚等景物,然後結合明寫“石”和暗寫“石”的句子,讓學生明白文中描寫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進而明確作者描寫的重點景物是“石”。

二、讀找特點:

散文常常託物寄意,為了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地描繪和精心的刻畫,這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記》上一環節的學習後,我及時要求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歸納出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潭石的特點是結構奇特,潭樹的特點是秀麗茂盛,潭魚的特點是活潑可愛,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等。

三、讀學表達: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體味散文語言,可對散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記》一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悦耳動聽,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了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我佈置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總結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生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幾點:

1、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變換觀察的方法(仰視、俯視、平視等)和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讓景物形態具有全景感。

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形態的豐富多樣。

4、虛實結合,擴大想象空間。

5、運用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修飾語,以求一字傳情等。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觀察景物的能力。

四、讀悟感情:

美學家説: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閲讀抒情散文時,要從具體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點,令輝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將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經歷的資料提供給他們,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籟之音、自在的魚兒帶給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暫的,而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的濃濃的愁緒,才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痛。喜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喜是暫時的,憂才是永恆的。

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了情感薰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五、讀騁想象: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閲讀鑑賞的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導學生改寫課文、用圖畫表現課文意境、用歌曲圖片等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以喚起學生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和提高藝術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記》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1、讀文作畫。

2、爭做小導遊,設計導遊詞。

3、與作者對話“我與柳宗元有個約會”,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涼心境。

4、運用本文學習的描寫手法,進行小創作。這一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任選其中一項完成,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同學們興致勃勃,學習又掀起了新一輪高潮。在《小石潭記》的教學中,通過嘗試五遍讀書法,學生們可以掌握分析這一類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維程序:

1、瞭解文章所寫的景物對象,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分析文章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對象的,瞭解景物的特點。

3、透過字裏行間揣摩作者寓於景物之中的深情。通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學生以後面對複雜的問題時,就會自己探索、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教師也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4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閲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裏,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以“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為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後教”,建立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我結合《小石潭記》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關於文言文字、詞、句意的教學。

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文言文書下注釋對重、難點句子均作了翻譯,這些都為文言文教學中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們在講授文言文時,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記,“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對照註釋和預習卷提供的譯文,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字句做上記號,接着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如果仍有疑難則舉手向老師質疑,由老師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幫助解決,如學生都不能譯講則由老師講授。接着老師指名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暴露存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詞、句的學習任務。

二、關於文言文朗讀的教學。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的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奏,我們也可以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即先讓學生試讀,其餘學生和老師隨時指出讀錯的字音和斷錯的句子,指出後再由學生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則由老師範讀指導。在不斷試讀訓練中提高朗讀水平。今天課堂上請的這個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讀得比較流暢,因為在課前,我已經佈置學生讀熟,甚至要求他們背誦課文,但課堂上還是有讀錯字,學生能夠加以糾正。但我覺得本課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是公開課,我怕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放播音員的朗讀,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朗讀句讀,其實這樣做的確能節約時間,但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設想,假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每人先讀一句,肯定能發現朗讀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己發現,再播放朗讀錄音,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我想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十運用改編法進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這時,你可以嘗試對文本進行改編,把遊記改成導遊的解説詞。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語言、體會寫景的特點,可通過讓學生們來當一回導遊來實現:

1、熟讀成誦,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小組合作、探究,給《小石潭記》中的景物設計景點。

3、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現場解説。

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既能夠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進行廣泛的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拓展遷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q83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