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5篇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5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自讀要求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解説:第1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這是根據這篇遊記寫景狀物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

自讀程序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通讀課文。

①初讀:學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②範讀: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③熟讀:學生參考註釋,誦讀課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作品記敍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憂深冷寂,孤悽悲涼。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記一等獎教案,我們來看看。

《小石潭記》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教案’小石潭記教案。《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説》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説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悦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教案《‘教案’小石潭記教案》。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悦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裏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遊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着實令人歎服。

一、潔淨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着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麼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於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乾淨!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鬱鬱葱葱的樹木藤蔓在微風裏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豔豔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遊人在逗着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餘,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説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文章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説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然後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來源,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裏我們瞭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為魚"若空遊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遊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遊,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第26課 小石潭記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嶼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魚可百許頭 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

(4)斗折蛇行 鬥:象北斗星一樣。 蛇:像蛇一樣。

(5)以其境過清 清:悽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隸而從者 隸:隨從。

(8)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

(9)皆若空遊無所依 依:依託。

(10)四面竹樹環合 環合:環繞合抱。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2)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寫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5)抒寫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2)皆若空遊無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

(3)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靈活。

(4)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因為小石潭的環境太悽清,不適合久坐,於是記下了它的情景就離開了。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側面描寫潭水清澈的一段話。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學家。字子厚,因其出生於河東,故又稱柳河東。其人文名遠播,與韓愈並稱“韓柳”,和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七人並稱“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

《小石潭記》

二、重點、難點: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新課講授:

1.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也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改革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抑鬱不得志,又不肯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與當權派同流合污。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發個人的抑鬱和苦悶;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疾苦和願望,譴責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等。《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説》等,都是他被貶永州時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記》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詞注音:

卷石(quán)參差(cēncī)寂寥(liáo)搖綴(zhuì)隸(lì)

悄愴(qiǎochuàng)俶爾(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讀課文:

4.文言詞語總結: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5.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佩玉、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越響聲,(我的)心情高興起來。(於是)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看到下面有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巖石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和翠綠的莖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的,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而又敏捷,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樣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石潭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着,寂靜寥落沒有別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悽清,不可以長時間停留,就題字離去。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6.整體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中説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悦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後文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鉧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着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嵁、巖,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游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游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對潭中游魚數目竟一目瞭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遊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靜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遊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是由近及遠地寫。斗折蛇行,北斗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祕。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悽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並非是作者的遊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終無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問題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②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脱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8.小結: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語文教案-小石潭記。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小石潭記》。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y80p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