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六篇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六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六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閲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蒐集、查找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屏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着清脆的鳥鳴、和着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導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脱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他心中抑鬱、憤懣,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動詞,成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遊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緻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遊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遊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覆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緻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屏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佈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通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並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二、教師範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説説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説説自己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鬱之情?

明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於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屏幕出示)

4、學生嘗試着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考綱範圍內21篇課內文言文中重點篇目之一。我結合農村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近幾年來中考試題特點,針對課文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提出“把課堂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原文,能按要求默寫句子。

2、積累聞、可、居、許文言字詞。

3、學習側面描寫的寫法,並能運用到作文中去。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與合作。

2、講解與練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思想

2、提高學生鑑賞古文語言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背誦原文,能按要求默寫句子。

2、積累聞、可、居、許文言字詞。

3、學習側面描寫的寫法,並能運用到作文中去。

教學難點:學習側面描寫的寫法,並能運用到作文中去。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複習並背誦原文。

2、儘可能地找出:聞、可、居、許出現的句子,並解釋。

3、結合筆記理解課文內容。

(反思:“課前預習”可獨立設置,而不應該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項內容。)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轉入複習課內文言文。現在,老師問你們:“根據上學期的幾次模擬考,你認為課內文言文應該圍繞那幾個方面來複習?。

1、課文默寫(直接默寫/理解性默寫)。

2、翻譯(注意詞類的活用)。

3、文言字詞(一詞多義)。

4、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5、結合課文內容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

課堂目標:

1、背誦原文,能按要求默寫句子。

2、積累文言字詞:聞、可、居、許(一詞多義)。

3、結合課文內容分析課文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並能運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課堂目標,師生共同明確教學任務,好!)

三:講解新課。

1、課文默寫。(以小測的形式檢查學生的情況)

①、青樹翠蔓, , 。(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②、從正面描寫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從側面描寫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描寫小石潭周圍壞境的句子是: ,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

④、文中描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___,____。(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

(從操作上看,並不是“課文默寫”,而是“課文重要語句默寫”。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1)

2、積累文言字詞。(:聞、可、居、許)

聞:

①、聞水聲/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遙聞深巷中犬吠/雞犬相聞 聽到(聽見)。

②、聞寡人之耳者 使┅┅聽到

③、燕、趙、韓、魏聞之/餘聞之也久 聽説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 名聲

⑤、不求聞達於諸侯 聞名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表示估計數目

②、明滅可見/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可以(能夠)

居:

①、不可久居 停留

②、居五日 過了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在

④、面山而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居住

許: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表示數目不確定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以身相許 答應

③、雜然相許 贊同

練一練:

①、指出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B、不可久居/潭中魚可百許頭

C、雜然相許/以身相許 D、以其境過清/以中有足樂者

②、指出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聞水聲/雞犬相聞 B、乃記之而去/去國懷鄉

C、伐竹取道/十年春,齊師伐我 D、參差披拂/參差不齊

點評:採用課文內外眾多的例句,綜合複習和鞏固目標詞語的意義。

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2

3、分析課文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並運用。

思考問題:第二段中描寫了小石潭的水的什麼特點?作者是如何突出這個特點的?(問題引入)

①、皆若空遊無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通過描寫魚、日光、魚的影子,從側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的特點)

歸納:

①、側面描寫: 作者通過對周圍人、事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②、側面描寫的作用:以此(周圍人、事物或環境)顯(突出/烘托)彼(描寫的對象)。

(答題格式:通過描寫┅┅,從側面烘托┅┅的┅┅)

類似於這種寫法的課內文言文還有:

《口技》: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道具的簡單。)②、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賓客的表情和動作。)

(通過描寫道具的簡單和賓客的表情和動作,從側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藝的高超的特點)

《與朱元思書》: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通過描寫游魚、細石,從側面烘托水的清澈的特點)

《孫權勸學》:及魯肅過潯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寫魯肅的驚歎,從側面表現呂蒙因學而才略有驚人長進)

小結:“花紅雖好,需得綠葉陪襯”。這句話生動地詮釋了好的側面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側面描寫不僅豐富了描寫的手段,還有效地補充了正面描寫的不足,給讀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果,同學們能在作文中較好地運用,一定能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加分不少。

如:(美文欣賞)(拓展學習)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這天晚上的她真是驚人的美。……當她出現的時候,一個個腦袋此起彼伏,連舞台上的演員也對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觀眾這樣騷動。 (《茶花女》)

(重視知識的聯繫,運用許多事例加深對“側面描寫的作用”和答題準確規範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業:

1、整理一詞多義的筆記。

2、任選一題,寫一段話。

練習1: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段一個同學拿到翁中錄取通知書後的心理活動的話。

練習2: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段一個同學模擬考考砸了的心理活動的話。(運用課外作業,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五、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講的內容比較多,希望同學們課後能認真整理筆記並熟記,把自己認為不太明白的知識點好好複習,及時保質保量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

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清冽()為坻()

B.為嶼()為嵁(山甚)()佁然()

C.俶爾()翕忽()差互()

D.寂寥()悄愴()幽邃()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並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並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記 教案(蘇教版八年級上)》。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佈置作業。(1分鐘)

1.熟讀並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説課精要:文章技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範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

八、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説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説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説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複習舊課,導入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並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

要做充分的提示,並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靈鄉中學20xx秋年八年級語文下導學案

課題

第六單元<小石潭記>

主備人

袁志斌

審核人

八年級語文組

上課時間

使用班級

學生姓名

老師評價

預習展示

改錯空間

學習目標

指導方法

1、熟讀課文並熟練翻譯課文。

2.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查閲陽光課堂金牌練習冊P30頁和新華字典一一過關

結合課文內容和陽光練習冊裏的學前熱身

瞭解作者和背景:

自學指導

給下列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篁竹( )清冽( )為坻( )為嶼( ) 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層閲讀-----理解積累

1、一詞多義(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樂: 可: 清: 從: 以:

而: 差: 見: 遊: 環:

為:

2、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見小潭

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

淑爾遠逝 斗折蛇行

心樂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異義

記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聞水生

不可久居 魚可百許頭

4、重點句子翻譯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

改錯空間

深層探究------整體感知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作者筆下的小石潭有 特點,小石潭給作者 的感受。

第二寫了潭水的什麼特點?用的什麼寫法?這樣寫的好處呢?

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寫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勢的什麼特點來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如何理解呢?

語言賞析(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抓特點,用比喻:

正面、側面相呼應:

對比描寫:

擬人:

移步換景:

語文積累--------唐宋八大家妙記二則

1、歐陽修忘記(王安石)了曾經(曾鞏)在韓國(韓愈)的一棵柳樹下(柳宗元)吃三蘇餅乾(蘇軾、蘇洵、蘇轍)。

2、一個叫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的人在拱(曾鞏)石頭(王安石),流(柳公權)了一身汗(韓愈),就休(歐陽修)息了一會。

《小石潭記》教案25(獲獎)

小石潭記

舊城中學 張文景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的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

2 抓住特點寫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依圖猜詩——《江雪》,導出作者柳宗元簡介,明確:孤獨、執著的釣翁形象其實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寫照!

二 整體感知

1 聽讀 (多媒體播放朗讀視頻),之後全班齊讀,然後各推薦一名男生女生進行朗讀比賽。(要求:注意字音,斷句,節奏,語氣並體會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讀課文,集體質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先將翻譯過程中不能 解決的字、詞或句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後將小組不能解決的疑難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最後教師總結。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為坻 ch

為嶼 y 為嵁 kān 佁然y

俶爾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愴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釋重點詞語意思(大屏幕出示)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樣 、像長蛇爬行那樣

3)明滅可見 或現或隱

4)其岸勢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齒那樣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隸而從者 隨從、跟從

8)以其境過清 因為、悽清

5 翻譯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內容(給出答題要求:一人讀原文,一同學用譯文解説小石潭美景)

問題一:怎樣發現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樣?

三:潭水和游魚怎樣?

四:石潭的源頭怎樣?

五:石潭的環境怎樣?

三 重點研討:(大屏幕出示問題)

(一)再讀課文,先品“景”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 讀完全文,小石潭給你怎樣的印象?請你用下面的句式説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為它 。

2 研討下列問題: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二)精讀感悟,再品“情”,體會以景寫情

1、正所謂情由景生,同學們,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麼?

2、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的景色,根據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

四 總結全文

1作者觀魚時的心情和遊覽到最後的心情發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板書:

2説説這節課的收穫,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生自由發言, 教 師總結點評)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散文。

作者抓住特點描繪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

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一、導入,引出作者和課題:人物競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歲中進士,後參加王叔文政治集團,主張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著名的《永州八記》

(3)他對唐代的古文運動有獨特的貢獻,他的山水遊記是中國遊記文學的奠基作品,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柳宗元 《小石潭記》

二、熟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推薦學生朗讀 3、糾正字音和節奏4、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課文寫的是哪個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樹 魚 源 岸 環境

3、小石潭的特點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一個字或詞語

預設: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學生朗讀,解釋。

v鏈接材料: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v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酈道元《三峽》)

v高峯入雲,清流見底。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2)青

句子: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學生朗讀,賞析。

妙哉!這裏有青青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它們交錯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此等仙境 ,令人心馳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樹環合 寂寥無人

總結1:小石潭景色清幽、悽美,但它卻被遺棄在荒野之中,無人賞識。甚至連一個名字也沒有。那麼柳宗元為什麼給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寫“石”的句子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

(2)其岸勢犬牙差互

(3)悽神寒骨

四、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看能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點, 投影:這是一個 的小石潭。(找景物,説特點)

並引用原文説説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哪些句子是快樂的,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學們討論(學生討論2分鐘)

例如:讀完此文,我彷彿看見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這樣寫道,“全石??為巖”。我是從“為坻??為巖”這幾個詞語看出來的。

注意:為,成為的意思。這句話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明確:

教師預設:

填詞 理由 重點講解

樹木青葱――青樹??披拂――學生看註解理解

羣魚戲水――潭中??.相樂――定點寫景

水清見底――潭中??.相樂――側面描寫

源頭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勢崎嶇――其岸勢??.其源――犬牙

環境悽清――坐潭??幽邃――學生看註解理解

五、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同學們邊讀邊試着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小石潭給你帶來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幾個同學小聲議一議。、哪些句子是悲傷的,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學生自由發言

投影:這是一個讓人感到

(説心情,談感受)

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指導品味詞、句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接下來請大家聽聽我來讀這篇課文,看看我是怎樣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學生齊讀課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過渡語:如此悽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麼感受呢?

預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孤寂)以其境過清(悽清)

那為什麼前面提到“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怎樣理解?

v出示課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遍遊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結)

v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 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

七、拓展:千古文人山水夢,“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絕)萬徑人蹤滅。(滅)孤舟蓑笠翁,(笠)獨釣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獨往湖心亭看雪。(張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吳均《與朱元思書》)

2、教師讀自己寫的詞:“報國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貶謫永州,十年愁斷腸。縱然閒情又逸趣,釣江雪,孤獨傷。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魚暢,岸似犬牙,亂石寫文章。雖有快意躍然起,離別時,又淒涼。”

七、結束語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石,他們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02x8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