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蝸牛》課堂教學反思

《蝸牛》課堂教學反思

蝸牛是本單元學生接觸的第一種小動物,孩子對動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興趣。由於平時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於表面,認識過於籠統。所以,在這單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全面、細緻得學習動物。

《蝸牛》課堂教學反思

在前一節課,我介紹了蝸牛的飼養方法,要求每個學生收集1只蝸牛,並飼養好。這樣能夠讓學生先與蝸牛相處一段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它進行觀察,多觀察了,就會發現問題。這樣,在上課時,就能節省時間,更多的放在解決問題上。在課前準備中,有這樣幾個問題:1、有些同學抓了很多蝸牛,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飼養的過程中出現丟失和死亡的現象。2、有些同學與蝸牛相處的時間久了,會對它產生感情而在課後不願放生,這時,教師應該儘量勸其放生還是容許學生繼續飼養蝸牛,應該斟酌一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蝸牛的外形結構、蝸牛的運動方式和蝸牛的食物與排泄。對於蝸牛的外形,頭、眼鏡、觸角、殼是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的,能夠自己辨認出來。呼吸孔、肛門和生殖孔對於學生來説,比較難觀察,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與幫助。腹部和尾部,學生知道,但是會遺漏,教師需要提醒一下。蝸牛的運動方式我主要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先將蝸牛放在玻璃上,從下方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再將蝸牛放於學生手臂上,讓學生感受蝸牛的運動。在觀察運動的時候,蝸牛留下的痕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仔細的觀察者應該留意到蛛絲馬跡。對於食物和排泄,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比較與瞭解,老師只要提一下即可。

這是我第一次上觀察課,從中發現一個問題。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也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麼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説來容易做來難,還需要在實踐中多鍛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rxq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