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孟子見樑襄王》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孟子見樑襄王》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孟子見樑襄王》 教案

《孟子見樑襄王》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解讀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進一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和本文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孟子一段話中的比喻的運用。

在朗讀的基礎上,欣賞品味文章的藝術特色,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説理藝術。

教學方法

自讀學習法。(練習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盪,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殺(shì)  枯槁(gǎo)  惡乎定(wù)

三.齊聲朗讀課文,自主翻譯全文。

四.解釋下列詞語:

①出,語人曰   語:告訴

②天下惡乎定   惡:何,怎麼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統治 

④如有不嗜殺人者  如:如果 

⑤則天下皆引領而望之矣  引:伸長

五.解釋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  士兵

C初,魯肅聞劉表卒  死

D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  整個,全

②一

A誰能一之  統一

B用心一也  專一

C一鼓作氣  第一次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一個

E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經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礪則利  靠近

C指物作詩立就  完成

D於是荊軻就車而去  登上

六.分析簡答:

1.文章開頭,孟子為什麼説樑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説明孟子對樑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2.樑襄王缺乏國君的威嚴表現何在?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説明他缺乏威嚴沉着的人君氣度。

3.既然樑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説明孟子有着怎樣的個性?

提示:説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4.説説孟子採用比喻説理的貼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樑襄王表明了君恩之於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七.再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於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後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正義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權主義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課後練習二。(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問曰   卒同“猝”,突然。

②則苗浡然興之矣  浡同“勃”,生機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猶”,就像。

十.課外閲讀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述方法?有什麼好處?

提示:對比、反問手法。增強了説服力。

2.這篇文章中的這種觀點與哪一篇相同,具體説明。

提示:同於《莊暴見孟子》,都是闡釋“與民同樂”思想。

十一.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

   2.閲讀《文學讀本》上選讀的孟子文章。

《孟子見樑襄王》參考譯文

孟子進見樑襄王,出來後,對人説:“(樑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麼使人敬畏的地方。”

“(見了我後)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説:‘天下安定在於統一。’

‘誰能統一天下呢? ’

我對他説:‘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生乾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雲密佈,下起大雨,那麼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如果有不嗜好殺人的(國君),那麼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盼着他來。如果真能這樣,人民歸順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誰又能夠阻止得了呢?’”

【同步達綱練習】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2.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3.王説,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二、閲讀下列文言文,完成4~7題。

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恣行貪橫,從事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樑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於勛。勛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勛可因此報隙。勛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烹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正和喜於得免,而詣勛求謝。勛不見,曰:“吾為樑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亂隴右,使勛別屯阿陽以拒賊鋒。時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勛與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盤,為羌所破。勛收餘眾百餘人,為魚麗之陣。羌精騎夾攻之急,士卒多死。勛被三創,堅不動,乃指木表曰:“必屍我於此。”句就種羌滇吾素為勛所厚,乃以兵捍眾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勛仰罵曰:“死反虜,汝何知?促來殺我!”眾相視而驚。滇吾下馬與勛,勛不肯上,遂為賊所執。羌戎服其義勇,不敢加害,送還漢陽。後刺史楊雍即表勛領漢陽太守。時人飢,相漁食,勛調谷廩之,先出家糧以率眾,存活者千餘人。

拜京兆尹。時長安令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勢貪放,勛案得其贓千餘萬。貴戚鹹為之請,勛不聽,具以事聞,並連黨父,有詔窮案,威震京師。時小黃門高望為尚藥監,幸於皇太子,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為孝廉,勛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愛,碩帝之寵臣,而子違之,所謂三怨成府者也。”勛曰:“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死亦何悔!”

4.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訪之於勛                   訪:詢問

B.而詣勛求謝                   詣:到……去

C.勛被三創               被:覆蓋

D.乃以兵捍眾曰        捍:抵擋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勢                         

B.或勸勛可因此報隙

C.羌精騎夾攻之急                                

D.有詔窮案,威震京師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欲殺正和以免其負    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B.  鵠從其言    餘嘉其能行古道

C.  眾相視而驚    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

D.  幸於皇太子    故燕王欲結於君

7.下列對原文的敍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正和敢於審查仗勢橫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蓋勛雖然與蘇正和有私仇,但能公正地勸告樑鵠,使樑鵠不殺蘇正和。

B.北地羌胡侵攏隴右,蓋勛受命帶兵抗擊,後因救助被包圍的夏育,被強敵打敗,困境中仍堅持作戰,危難時寧死不屈。

C.蓋勛任漢陽太守,採取有效的方法救濟饑民,帶頭拿出自家糧食,救活了千餘人。任京兆尹時,能審查恃勢貪贓的楊黨,並拒絕貴戚求情,因而遭到報復。

D.小黃門高望受皇太子寵幸,太子通過皇帝寵臣蹇碩囑託蓋勛讓高望的兒子做孝廉,蓋勛不怕得罪這三個有權勢的人,敢冒生命危險而絕不這樣做。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卒,通“猝”,突然。

2.由,通“猶”,猶如,好像。

3.説,通“悦”,喜悦,高興。

二、4.C 5.B 6.A 7.C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zvov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