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坐井觀天》教案

《坐井觀天》教案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坐井觀天》教案,歡迎閲讀借鑑,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坐井觀天》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沿、答”等9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哪”,會寫“井、觀”等8個生字,會寫“坐井觀天、井沿”等7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

3、能明確小鳥和青蛙爭論的問題,知道他們説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

教學重點

讀好小鳥和青蛙的對話,初步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生字卡片、學習單、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圍繞課題,產生學習興趣,練寫“井、觀”

1、談話引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位新朋友。

一位是青蛙,另一位是小鳥。小鳥在天上,青蛙在地上,這兩個動物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

2、板書課題“坐井觀天”。指導書寫“井”和“觀”。

(1)指導“井”字:“井”字是獨體字,在書寫時找準接近橫中線的“一"和接近豎中線的“丨”的位置,就能把“井”字寫好。

學生觀察、練寫,展評。

(2)指導“觀”字:漢字的美體現在避讓上,“又”作偏旁時,為了不影響“見”的書寫,第二筆捺變點。“見”第一筆豎緊貼豎中線,下端過橫中線,要寫得內緊外鬆。

3、提問:“觀天”就是“看天”的意思。誰能完整地説一説“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坐在井裏看天空)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興趣,結合題目特點,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經驗和字形特點,正確使用生字。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明確了閲讀目標,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標清自然段。

2、同桌互讀課文,每人一個自然段,檢查是否讀得正確、流利,互相學習。

3、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井的簡筆畫,指名到黑板上貼出青蛙和小鳥的位置。藉助板書和插圖,隨文認讀“井沿”。

提問:井口的邊叫“井沿”,碗口的邊叫一“碗沿”,小河的邊叫一“河沿”。(多媒體出示相關實物的圖片)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沿"?

三、理解內容,學習第一次對話

1、要求:默讀第二至七自然段,用“______”畫出青蛙説的話,用“﹏﹏﹏”畫出小鳥説的話。

2、指名讀第一次對話,學習“回答

談話:青蛙問,小鳥——“回答"(出示詞卡“回答")。

兒歌遊戲:我來提問,誰來回答?你來提問,我來回答。教師隨機問一個問題,指名同學來回答。請一名同學提問,另一名同學回答。

3、引導學生理解對話,出示第一次對話。

提問:像這樣一問一答是一次對話。請你數一數,青蛙和小鳥共有幾次對話?(三次)

4、引導學生感受“天之大”,出示句子:小鳥説:''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兒水喝。'‘

引導想象:小鳥飛過了______,飛過了______,飛過了______,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兒水喝。我們跟小鳥一起飛過這麼多地方,飛了一百多裏,你有什麼感受?

5、比較學習“渴"和“喝"。

(1)藉助圖片觀察兩個字的不同點,用編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學生區分,如:口渴要喝水,喝水要張嘴。

(2)指導書寫“喝”和“渴”。

①提問:請你仔細觀察、比較這兩個字,書寫時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預設:

相同點:左窄右寬,“人”的末筆捺改點,先寫“人”,再寫豎折。

不同點:“渴”字頭齊腳不齊;“喝”字頭不齊腳不齊,“口”要寫得高且小。

②教師範寫“喝”,邊範寫邊説明筆畫位置及書寫要點:左邊的“口”,要寫得高且小,第一筆豎要在左上格中間起筆,橫中線收筆。右邊的扁“日”,不要寫得太大,第一筆在豎中線偏左起筆。短撇要在扁“日”的第一筆豎下面起筆,橫折鈎的折要超過扁“日”才能寫折畫,“人”的末筆捺寫成點,最後的豎折,在短撇的左下方起筆

③學生練寫,教師巡視,隨機用紅筆評改學生寫的字。

④學生遷移練寫“渴”。描紅一個,師生評改,再練寫兩個。

設計意圖:

將識字與學文相結合,在故事的語境中降低識字難度,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讓識字伴隨着快樂的體驗,交織着語言的薰染,刺激着心智的發展,同時輔助課文的理解。

四、拓展思維,學習第二次對話

1、指名讀第二次對話,提問:青蛙和小鳥為什麼事情爭論?

2、出示兩幅圖,學生選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鳥眼中的天。

3、引導學生讀懂青蛙的觀點。

(1)談話: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説飛了一百多裏,青蛙覺得小鳥是在吹牛、説謊,説的話不符合實際,這就是“大話”。

引導學生認讀“大話”。提問:你還能給“話”字組個詞嗎?

(2)引導朗讀:

青蛙對小鳥説的話表示懷疑,他説——(指名讀句子)。

"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青蛙覺得小鳥説的話很可笑,他説——(指名讀句子)。

“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青蛙覺得沒有人比他更瞭解天了,所以他説——(指名讀句子)。

“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啟發:其實青蛙是想説一(指名回答)“天不過井口那麼大,不用飛那麼遠。”這真是一隻()的青蛙。

預設:目光短淺的青蛙;可笑的青蛙;自以為是的青蛙。

(3)引導學生讀懂小鳥的觀點。

①談話:小鳥不同意青蛙的觀點,説他“弄錯”了。(認讀“弄錯”)你在生活中有過弄錯的事兒嗎?當我們對一件事情不瞭解時,就會“弄錯”。

②引導學習“無邊無際”。

談話:小鳥耐心地告訴青蛙——(指名讀句子)“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出示四組圖片(森林、沙漠、大海、草原),學生練習説話。

()説:()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③區分“哪”的讀音,岀示句子:

“你從哪兒來呀?"

“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通過比較,幫助學生感受“哪”在句尾讀輕聲,但感情強烈。

練習朗讀: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解放軍叔叔的身影。讓我們一起説:謝謝您哪!解放軍叔叔!

④同桌討論並練習加上表情、動作表演對話。

教師適時指導:

讀小青蛙的話時,抓住歎號和省略號,讀出不相信的語氣。

讀小鳥的話時,強調“大得很。讀出勸告的語氣。同時可用手勢做動作,對比強調“井口那麼大”與“無邊無際”,讀出爭論的焦點。

4、小結:青蛙和小鳥的爭論並沒有停止,他們還會説些什麼呢?咱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

通過看圖説句子的語言運用,既幫助學生理解了“無邊無際"的意思,又練習了表達。

第2課時

一、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道理

1、回顧:上節課我們認識的兩位新朋友為了什麼事情而爭論?(學生回答)他們的爭論並沒有停止,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第三次對話。

2、引讀:小鳥説天空無邊無際,青蛙想到自己一抬頭就能看到天,就認為天空只有井口那麼大。青蛙笑了,説:“____________。”(指名讀)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能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引導想象:現在想象自己就是這隻小青蛙,一直坐在井裏,看着頭頂的天空。咱們一起來做一做抬頭的動作,再來讀一讀青蛙的話。

教師相機指導,引導學生讀出自大的語氣。

3、出示句子:小鳥也笑了,説:“____________。”

4、小組探究:青蛙為什麼笑了?小鳥為什麼也笑了?

教師相機小結:青蛙的笑是自以為是的笑,他不贊同小鳥説的話,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小鳥的笑則是無奈的笑,他是在耐心、誠懇地勸告青蛙。

二、創編對話,拓展思維

1、提問:假如你是那隻青蛙,你跳出井口後,會看到什麼,

想説些什麼?

2、同桌合作完成第四次對話:

2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____________。青蛙對小鳥説:“____________。”

2小鳥回答説:“____________。”

3、指名分角色表演。

設計意圖:

此環節延續文本的情境,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聯繫實際,嘗試運用

1、提問:學習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收穫?

預設:

①青蛙之所以目光狹小,是因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他的視線。所以看事物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②看待事物時,不能只看到一面,就認為自己是對的,要多看、多聽、多思考。

③要學會走出去,開闊自己的眼界。

④不能只侷限在自己的圈子裏。

教師小結:是啊,認識事物、看待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我們遇到事情時要多想、多看、多請教,才能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

2、創設情境,學生嘗試運用。

(1)引導:多讀書的人才會知識廣博,不讀書的人只能____________。

(2)提問: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像青蛙一樣坐井觀天的人?如果有,你會跟他説些什麼?

設計意圖:

學習寓言故事的目標是學會運用。此環節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四、仔細觀察,練習書寫

1、對比指導“話”和“際”。

①指導“話”的書寫要點:“訁”的點、橫折的折筆、提的折筆在一條豎線上;“訁”的橫和“舌”的橫水平對齊;“舌”的首筆撇收筆於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上,四個橫向筆畫之間的距離相等。學生練寫,生生互評。

②學生自主練習“際”。先觀察、交流書寫要注意的問題:“阝”在左,橫撇彎鈎要寫得小,“I”為垂露豎。然後練寫,生生互評。

2、遷移練寫,沿”字。

學生先觀察,再交流書寫要點:“沿”字左窄右寬,頭齊腳齊,豎昭插到左半格,右上部分第二筆是橫折彎。學生練寫,師生互評。

3、教師範寫“答”字。

提示書寫要點:上下結構,上緊下鬆,竹字頭要寫得居中緊湊,“合”的起筆在豎中線上,撇捺舒展對稱。學生練寫洞桌互評。

4、抄寫本課詞語表中的詞語,並自主選用其中的詞語寫句子。

標籤: 教案 坐井觀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xlyr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