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蘇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師:上虞豐惠中學  劉建鬆

班級:高二(7)班

   此文的關鍵點在於感情看似無理由的轉換,是那樣的出於意料,那樣的騰挪跌宕,先是一條大河波浪寬,然後風吹稻花香兩岸。突然跌入鼓浪底,濺起巨浪千堆雪。

師:出示小瀋陽的一段視頻《不差錢》(你別看我歲數小,但我總結了,其實人這一生可短暫啦,眼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哈,眼一閉不睜,這輩子就過去了,哈。)學生模仿朗讀。興致高漲。

師:其實很多的喜劇往深處挖,會挖出悲傷的意味。不差錢的小品用了很通俗的語言解釋了人生的悲涼和無奈。小瀋陽的語言特色就是俗。1600多年的春天。陽光明媚的三月初三,江南水鄉,紹興一個叫蘭亭的地方,一場聚會,一場終究會記入史冊的、讓後人膜拜的聚會,因為一羣風流人士的衣袂飄飄,神情渺渺,成就了一段文藝風流,名士風度。在風流愉悦的背後,也留下了無窮的感慨。千古同悲。其中這次聚會的發起者就是被後人稱為藝術大師書聖的

生:王羲之

師:作為會稽太守,就是紹興市長的藝術大師不可能説出眼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哈。相同的意思,藝術家是怎樣説的?(學生找出來俯仰兩字)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這位同學,夫人的夫,唸了第一聲?有問題吧?

生:斷開念,第二聲。夫是發語詞。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也有俯仰兩字。

師:這裏的俯仰是什麼意思

生:形容人生短暫。

師:這是他的引申義。那本意是什麼?文章有沒有提到?

生: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讀的很流暢,老師有惠風和暢之感,現在紹興有一條著名的巷子就叫和暢堂,就來源於此。在這裏的俯仰就是一抬頭,一低頭。我們來俯仰俯仰(學生俯仰,老師也模仿)

師:我們看到的是天花板和自己的腳底,而王羲之看到的是

生:宇宙之大和品類之盛。

師:什麼意思?

生:廣大的宇宙和眾多的萬物,我都可以看到。視野很廣。

師:這裏的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品類的意思和現在也不一樣。古今異義。人的視野是有差距的,並且是相當大。具體説説,這位名人看到了什麼?

生:崇山峻嶺和茂林修竹,還有清流急湍。

師:老師就奇怪了 ,當時是春天,並且在江南,(出示最經典的描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怎麼不寫花和鳥。老師小時候,春遊的時候,總會寫桃花開的豔麗,油菜花開的燦爛,還有蜜蜂辛勤的採蜜,忘我的工作,這類句子。然後想起了我們的老師徹夜的批改作業。呵呵。

生:因為提到的景物有個特點,竹是修長的,竹在古人,代表氣節正直,有着特殊的意義。文人都很喜歡竹,有節操。

師:蘇軾説,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看來要想成文人,馬上去種竹。

生:清流,是山間的泉水,非常乾淨。

師:農夫山泉,有點甜。

生:着重點在是清澈,人的品質也和水一樣,很清澈的,純潔。

師:水乾淨,人更乾淨。在清澈的水中看見了自己。所以這些景物很淡雅,但又很有意味。王羲之應該看到紅花,也聽到鳥叫聲,但太豔麗,太嘈雜。 不選有道理,不符合他的審美的傾向。看來藝術家對世界有自己的選擇,為我所用。剛才説萬物,還有嗎?

生:人也算萬物吧。

師:當然是,人是萬物之靈嘛,

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師:解釋一下

生:眾多的賢士都到了,老的年輕的名人都集中了。

師:談笑有鴻儒

師:往來無白丁。有名的人物有

生:謝安

師:就是後來東山再起的東晉大丞相謝安,他比王羲之小17歲,當時33歲,屬於張揚個性和豪情蓬勃的年齡。還有王羲之的幾個很牛逼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還有王獻之。王家和謝家是當時的兩大家族,屬於高大上一類。地位和富貴的象徵。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可見王謝的確不尋常。

現在這些高端人士和文化精英。以文會友,講究的不是官位和豪車、豪宅,而是心靈的契合,情趣的相投。他們做一件很高雅的事,什麼事?

生:修禊事也,

師:詳細的説一説。

生:古代的一種風俗,陰曆三月三,古人常在春秋兩季至水邊用香薰草藥洗濯,以祓除不祥。後來逐步演變為到水邊宴飲、郊外遊春一類活動。

師;你瞭解的太深刻了。古人對祭祀很看重。很古雅的事情,這些雅人做雅事,在淡雅的自然中。這些人的行為呢?

生: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還一觴一詠。暢敍幽情。

師:體會其中的動作,有何特點?

生:杯子流到哪裏,人就飲酒一杯,作詩一首。沒有謙讓,只是一觴,只是一詠,非常簡潔。都是率性而作。

師:老師觴一下可以,要詠就麻煩了。

生:沒有絲竹管絃之盛,沒有喧囂的音樂,只有靜靜的風聲,這是大自然最好的音樂。

生:沒有官場中燈紅酒綠,大呼小叫。也沒有相互間的勾心鬥角和拼命擠壓,真正的迴歸自然。

師:對,足以暢敍幽情,出現了第一次足以。沒有嘈雜的音樂,沒有豔麗的色彩。這就是重色輕友的反面,重友輕色。這就是優雅的行為。簡約而不簡單。這樣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境界,張揚着一個人的智慧與品位。我們想象這些人的容貌和服裝。(學生自由回答,寬大的服飾,素雅的色調,很隨意的打扮)

師:一顆素雅的心情。只有在雅情的支配下,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所以和遊目騁懷的意思(學生解釋)

生:眼光很自然,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心胸很豁達的,才能盡情享受人生的快樂。

師:出現了第二次足以,這就是快樂和滿足。怎樣朗讀最後四個字(學生自由朗讀,讀出豁達和發自內心的喜悦)

師:只有內心的空靈和安靜,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陶淵明説,採菊東籬下

生:悠然見南山

師:只有心態的悠然,才能真正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蘇軾説,空故納萬境,靜故了羣動。一俯一仰,看盡了世間的萬物,重友輕色,百事可樂。隱含着作者的生命的體悟和關懷。

師:《蘭亭詩》(其三),可與《蘭亭集序》這一段對照欣賞。 

                  三春啟羣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師:通篇洋溢着歡樂和喜悦。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但《蘭亭集序》除了喜悦,還有感慨和悲歎,交織着多種情感。

師:俯仰一世,就是一睜一閉,説的是

生:就是人生短暫。

師:人生是個大題目,按不同的標準,可以有許多劃分,一般按時間分劃做青年,中年,老年。

師:老師屬於

生:老年

師:但本人的心還是青年,革命人,永遠年輕嘛。説説年輕人有哪些特點?

生;好動 ,活潑,有上進心,有夢想。

師;有些年輕人比較文氣,文質彬彬,王羲之也認為年輕人有兩類,一類側重於靜,另一類是?

生:躁;

師:你屬於哪一類?具體怎樣表現?

生:安靜的人,或取諸懷抱,悟言室之內。是説,有的人喜歡聚集在室內,面對面暢談各自懷抱。掏出心裏話,

師;現在叫閨蜜或者叫死黨。那浮躁的表現

生: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順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任何拘束,自由放縱地過生活。

師:這兩者的相同點是

生:追求快樂。

師:你認為王羲之屬於哪一類?

生:文靜的一類,書法家講究個安靜。

師:其實年輕的王羲之也曾放浪形骸過,出示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師:這就是玩行為藝術,我們一模仿,就是犀利哥了。有時快樂真的不需要理由,因為年輕就是快樂。不經意間,老之將至。年輕的光陰不在了。所謂眼睛一睜一閉,中年來了。你認為中年是怎樣的年齡。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就是説等到我們對津津樂道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就隨着事情的變化而轉移,感慨也就隨即產生。

師:對,中年最大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出示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以來,多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難過)師:這是人的情感很微妙的時期。人到中年才能深切的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反省到人生的究竟和真諦。所以哀樂之感更加深沉。老年呢,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師:什麼是所欣?

生:追求的功名利祿,富貴榮華,還有青春年少。一切煙消雲散。富貴如浮雲。

師:(出示桓温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岈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悽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庾信《枯樹賦》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

師:一代豪傑也是感傷如此。直到老死。老不起就是傷不起,傷不起,歲月經不起輪迴,情感擋不住折騰。(出示唐代的詩人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生:感歎歲月易逝,容顏易老,黑髮不見了,可憐白髮生。時光的流逝,大發感慨,人生苦短啊。有無奈和淒涼。

生: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生命行將終結,更加心痛。

師:於是發出由衷的悲歎

生:死生亦大矣。

師:這裏的大就是大事情。生與死也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大事情啊,我們能不感到痛惜嗎。人生似乎充滿了無助、無奈、甚至無聊。人生之最大不幸不是發現生活的三無,而是在對三無有了清醒認識之後還必須終老於三無之中。或長或短,生命終於漸漸消亡,萬物皆化為塵土。這就是生命存在這樣一種困境:俯仰一世,人生短暫,因此珍惜當下,關愛自我。

師:蘭亭集序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對個體生命的感歎,也不僅僅是對眼前充滿生命力的41人的生命的眷戀,而是把視野放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從人類的生命,宇宙的意識這樣座標來考量,文章就大度、大氣。第三段就有好幾個表示充滿歷史時間感的詞語

生:昔人、今、後,時人、後之覽者。

生:昨天、今天、明天。

師:這就從歷史的角度來俯仰,把整個歷史時空打通了。很了不起。第一句比較抽象,怎樣理解?

生:王羲之每次看到古人發生感慨興歎的原因,發現他們的看法和我是一樣的。

生:我自己看到古人感慨的文章也自己常常為之嗟歎傷情,但心裏不能明白這是什麼原因。

師:猜一猜,應該是古人關於哪個話題的文字?

生:死生,生命。

師:古人關於人生短暫的論述,比如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莊子的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很多很多。(出示《晉書王羲之》:王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歎曰:‘我卒當以樂死。’”)

師:王羲之採藥,當時一些名士就吃藥, 一種叫五石散的藥,吃了之後發冷又反熱。主要是追求超脱和長壽。王羲之不能喻之於懷的是即不能明白的是什麼呢?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老?為什麼人生的悲劇會一代代重演?  如何對待生與死,這是人類的一個永恆的主題。你怎麼看?(學生自由回答,比較有思辯性)

師:當時社會的流行的觀點就是,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生:一死生,齊彭殤

師:一和齊怎麼説。(學生回答)

師:王羲之的態度是

生:批判否定,把生與死等同起來是多麼荒誕的事,把長壽與短命看做一回事純是無稽之談。

師: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但名士又是個高危羣體,許多人死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於是他們崇尚老莊,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死了就死了,鼓吹老莊的“一死生”“齊彭殤”。認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是很不贊同這種觀點的。

師:這裏有個疑問,固字怎樣解釋更合情合理?(可以解釋為“本來”或“確實”學生可以討論)

生: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人本來就應該知道這兩者的區分,而不是混淆兩者。固解釋為“本來“更能顯示批判的力量。”

師:快樂短暫,要珍惜快樂。生命短暫,更要珍惜生命。人在天地之間俯仰,既正視人生苦短,更要珍視人生美好。

師:本序通過俯仰簡單的兩個字,最後落腳於死生兩字。雖然有蒼涼的感歎,但更多的對充滿悲歡離合人生的執着和關注。晉朝的名士向外發現了自然的美,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感情的真,以廣博的智慧處理宇宙間的複雜關係尤其是生死關係,在深摯的同情中瞭解人生內部的矛盾衝突,在偉大中發現自己的狹小,在渺小中也看到自己的深厚,在圓滿中發現自己的缺憾,但在缺憾中也徹悟了自己的意義。

板書精華  俯仰萬物

景淡雅事古雅人高雅行優雅

茂林修竹

清流惠風

修禊祭祀    體悟生命關懷意識  空故納萬境   靜故了羣動

羣賢少長

列坐觴詠

俯仰萬物    生命之樂       關懷

俯仰一世    短暫之痛    珍惜

俯仰古今    人生之悲      徹悟

 

小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wynjd.html
專題